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樂大典》(聚珍)出版前言

(2024-05-27 12:59:42)


 

 

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下令,編纂集古今典籍為一體的一部大型類書諭旨翰林侍讀學士解縉:

“天下古今事物散載諸書,篇帙浩穰,不易檢閱。朕欲悉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统之以韻,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尔。嘗觀《韻府》《回溪》二書,事雖有統而採摘不廣,記載太略。爾等其如朕意。凡書契以來,經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輯為一書,毋厭浩繁。(《明太宗實錄》卷二十一)

並開展大規模徵集圖書、搜訪遺編活動,以備修書資用。

江西人解縉天下第一才子之稱,曾是朱元璋朝事重臣,參與過許多編纂工程,朱棣是一舉多得。既讓舊朝文臣歸順,並以宏大的事業激發他們效力。

皇命如電,解縉統領著一百四十七位碩學鴻儒,在南京文淵閣開編,歷時十六個月告成,永樂二年十二月(1404年)進呈永樂皇帝賜名《文獻大成》。

永樂皇帝仔細瞭解後,認為內容多有未備,許多新徵集的圖書沒有利用,下令重修加派太子少保姚廣孝、刑部侍郎劉季篪一起協助解縉,擴充採錄典籍圍,加入儒學以外缺略的內容編纂人員也增加至2169人,從事纂修、編寫、看詳、校正、譽錄、繪圖、圈點等工作,其中多朝野名儒、佛道高僧他們利用明朝皇家圖書館——文淵閣藏書這裏不僅彙集了明以前存世的七八千冊書籍,明朝建都後大量民間書籍不斷入藏

全書按《洪武正韻》編成,“用以統字,用字以系事”。又歷時一年多,永樂六年(1408年)十二月告成,姚廣孝等奉表進呈。永樂皇帝審閱後特御制序以冠之,稱

上古自初,迄於當世,旁搜博採,彙聚義分,著為奧典。(《明成祖永乐大典御制序》

賜名為《永樂大典》。《永樂大典》編纂告竣後正式清抄一部,雙色抄寫,圖繪精細特製的紙張頁面宏闊,較古今傳刻書大一倍以上,用硬黃夾紙包背裝,盡顯皇家氣派,是為《永樂大典》之正本永樂七年(1410年)蕆事,入藏南京文淵閣。共計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分裝為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另有凡例並目錄六十卷。

《永樂大典》編纂清抄之後永樂皇帝敕一部,擬作刊刻的底本因重抄所費巨貲多而罷。永樂十九年(1421),北京新宮建成,從南京遷都北京,永樂皇帝將《永樂大典》全帙移儲北京文淵閣煌煌巨制,為新皇宮賦予了文化靈魂。

明嘉靖皇帝雅愛文化,經常放《永樂大典在案頭翻閱。嘉靖四十一年1562禁中失火,幾被波及,救護保全未被六丁攝去。嘉靖皇帝對這存世一百五十多年孤本存於宮,开始擔心被大火焚毀,愧對祖先。無力刻傳全書,於是下令重抄一部,立刻詔敕閣臣徐階遴選禮部儒士程道南等一百人,重寫正副二本,命宰輔高拱張居正主持校理。書手一百零八人,每人日錄三嘉靖皇帝對副本特別用心用意,要求規制與正本無二。

這次重錄《永樂大典》歷時年,與編纂時間相等。全部化身成雙嘉靖皇帝已經駕崩三個月。別藏宮外重地,東華門外——皇史,史稱副本。

嘉靖皇帝的洞見與努力,沒有辜負歷史,作為偉大的傳承者,應該寫下他的功業。

以後邊疆多故,君昏臣,文治不修,朝野幾乎沒有人過問到《永樂大典明室覆亡之時永樂大典宮內正本毀於明末戰火,副本開始散落。

 

二、《四庫全書》對《永樂大典》輯佚

 

任何偉大的事業,多數時間被人泠漠、遺忘只有同樣具有雄才大略的後繼者,才有會於心,並立志而為,擇機而行。

歷史的年輪進入清朝,康熙時纂《古今圖書集成》,編《佩文韻府》等類書,對《永樂大典》多有取資。雍正皇帝登基後,將《永樂大典》庋存翰林院,文臣學士得以一睹巨制。但文官重臣本來能進翰林院公務匆繁,罕有餘暇翻檢此典。

時間來到《永樂大典》編纂後三百七十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正月初四,乾隆皇帝頒召編纂《四庫全書》。這一輝耀古今的空前之舉,實際是之前一年,內閣大臣朱筠上奏,建議從《永樂大典》中抄錄和搜輯佚書。乾隆皇帝器宇宏大,下令搜錄《永樂大典》佚書,並以搜錄《永樂大典》佚書作為編纂《四庫全書》前奏。

乾隆下令輯佚《永樂大典》故籍時,已缺失千多冊《四庫全書後,乾隆指定三十位飽學之士在翰林院從事《永樂大典》輯佚工作,由周永年負責其事,並配有抄錄者六十人。這不僅是編纂《四庫全書》的開始,也是《四庫全書》的核心事務,與武英殿修纂處並行。

據資料表明,參與《永樂大典》輯的重要學者有四十一位,著名的學者有:邵晉涵,錢大昕、周永年,任大椿、翁方綱、余集其中邵晉涵所《舊五代史》、戴震所數學著作最為後世學者所敬重。因此,《永樂大典》輯本是乾隆時代學術精英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永樂大典》輯工作在乾隆的親自督導下進行,館臣十分嚴肅認真。從現存的《四庫全書纂修檔案》中可知,關於《永樂大典》輯工作的編校流程、品質獎懲數量極多。《永樂大典》輯本成書後,乾隆命館臣撰寫提要。從文津閣《四庫全書》所錄書前提要看到,《永樂大典》輯本各書提要撰寫時間最早的是乾隆三十八年,以三十九年最多。這是《永樂大典》輯本中確定收入《四庫全書》的確切史料。

《四庫全書》中《永樂大典》本數量是以孫馮翼所說為據

經部:70種,其中未佚者6種,據《永樂大典》校補者8種;

史部:41種,其中未佚者3種,據《永樂大典》校補者7種;

子部:102種,其中未佚者30種,據《永樂大典》校補者10種;

集部:175種,其中未佚者10種,據《永樂大典》校補者4種。

共計:388種。

《四庫全書》存目《永樂大典》本數量是:

經部:9種,其中未佚者2種:

史部:38種;其中未佚者2種;

子部:71種;其中未佚者6種;

集部:10種其中未佚者1種。

共計:128種。

《永樂大典》總字數約3.7億,收入《四庫全書》輯錄本數約3600萬,按兩書字數總量對比,《四庫全書》輯本已達到《永樂大典》10%左右。

 

三、《永樂大典》輯的價值

 

《永樂大典》利用宮藏文獻編成,明朝宮藏文獻繼承了自宋、元以來的皇家藏書以及朱元璋時代徵集、編纂的大量文獻。《永樂大典》編成至乾隆編纂《四庫全書》,經歷了三百七十年的時間,古書散亡甚多,尤以明代宮藏最劇,因此《永樂大典》抄錄之功愈後而愈顯。

一)獨一無二的孤本

《四庫全書》中的大典本不僅數量可觀,而且因為後來《永樂大典》罹難重殘,輯錄、核查的本源既已嚴重損失這些輯本就更顯得彌足珍貴,往往成為後世傳鈔、傳刻的祖本。除個別的集子後來有傳世之本外,這些輯佚本就是孤本文獻了。

北京大學教授孫欽善撰文指出,留存《永樂大典》文獻獨一無二”,並具體論述道:

《四庫全書》對《永樂大典》佚書的輯複是中國文化史上空前絕後的一次大搶救。從此,這些文獻由於被輯入《四庫全書》而得以流傳後世。

《四庫全書》中的大典本不僅數量可觀,而且因為後來《永樂大典》罹難重殘,輯錄、核查的本源既已嚴重損失,這些輯本就更顯得彌足珍貴,往往成為後世傳鈔、傳刻的祖本。由上述可知,《四庫全書》的版本價值是無可懷疑的。

宋代學者鄭樵《通志·校讎略》中曾論道,“有書亡而實存者”,此其顯例。

由於嚴格的甄錄標準,劃入存目的128種,今天已無法再見存篇,人們只能從存目提要中尋訪這些早已遺落的資訊。

今天傳世的宋版書約一千種左右,而《永樂大典》輯本的價值不低於宋版書,但宋版書不一定皆是宋代文獻,更不一定是宋代要籍,因此,從內容價值看,《永樂大典》輯本完全可以與宋版相媲美。

當然,《永樂大典》輯本也按乾隆編纂《四庫全書》的方針,循例針對認為有礙之處進行了“加工”,是為學術與政治的歷史衝突。

 

超越《永樂大典》文本

《四庫全書》館臣都是學問優渥之人,強大而專業的團隊一起切搓、磨勘舊本,對《永樂大典》僅存書,除將各韻目下內容鉤稽排比之外,利用他們博學的專長,對《永樂大典》以外之存世文字,全面搜羅考辨,所成各《永樂大典》所录内容更加完備。

《永樂大典》本輯覆工作著手於四庫開館之初,先是館臣輯錄《永樂大典》,再是從其他文獻或殘存本補錄,再審定書名,厘定卷次如宋庠《宋元憲集》、胡宿《文恭集》、劉跂《學易集》均是其例。至於補輯《永樂大典》以外文獻則往往別為附錄或拾遺,如胡宿《文恭集》有補遺一卷,鄭獬《鄖溪集》,提要稱“惟從《永樂大典》內裒輯編次,又從《宋文鑒》、《兩宋名賢集》諸書所載、分類補入,勒為三十卷。”都是志在全面輯錄文獻,而非限於大典一書。

特舉例以明: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五十二)

《宋景文集》六十二卷《補遺》二卷《附錄》一卷宋宋祁撰。據本傳稱集百卷。《藝文志》則稱百五十卷,又有《濡削》一卷、《刀筆集》二十卷。已與本傳不符。馬端臨《通考》亦稱百五十卷。《書錄解題》暨焦竑《經籍志》俱止稱百卷。王偁《東都事略》則文集百卷之外,又有《廣樂記》六十五卷。記載互殊,莫詳孰是。陸遊集載祁詩有《出麾小集》《西州猥稿》,蜀人任淵曾與黃庭堅、陳無已二家同注。今亦不傳。近人所傳北宋小集中有《西州猥稿》一種,乃從《成都文類》《瀛奎律髓》《文翰類選》諸書輯而成,非其原帙。茲就《永樂大典》所載,匯萃裒次,釐為六十有二卷。又旁諸書,纂成《補遺》二卷。並以軼聞餘事各為考證,附錄於末。雖未必盡還舊觀,名章钜制,諒可得十之七八矣。祁兄弟俱以文學名,當時號大宋、小宋。今其兄庠遺集已從《永樂大典》掇成編,祁集亦於蠹蝕之餘得以複見於世。雖其文章足以自傳,實亦幸際聖朝表章遺佚,乃得晦而再顯,同邀乙夜之觀。其遭遇之奇,良非偶然也。

因此,《四庫全書》《永樂大典》輯本主要來自《永樂大典》,但不能說只收了《永樂大典》中的遺文,這也是《四庫全書》最重要的學術文獻價值所在。

 

)宋代文獻搶傳首功

《四庫全書》輯《永樂大典》按朝代分:唐五代共28種;宋代共267種。遼金元三代共69種。明代共6種。宋代部分含存目部分達324種,宋代文獻居所主體,僅從《四庫全書》、《永樂大典》本宋代文獻,即可超越任何一部叢書,《永樂大典》對宋人別集的輯複謂功莫大矣。

以史部為例,著名宋史專家鄧廣銘先生就對《永樂大典》輯本中的兩部巨著《建炎以事系年要錄》和《續資治通鑒長編》評價甚高,

臺灣研究宋史的學者黃寬重,曾撰寫《文津閣本宋代別集的價值及其相關問題》。他認為:

“文津閣本宋代文集的部分,保留了不少各書作者個人生平事蹟及詩文的評論資料,對研究各文集的作者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訊;此外文中也保留許多對研究宋代史事有所說明的史料,顯示文津閣本的史料價值。”

四庫《永樂大典》輯本價值不可移易,又所輯宋人文獻多為珍稀不二之本。

 

四、文津閣《四庫全書》《永樂大典》本完善無雙

 

《四庫全書》雖然在乾隆十七年1783年)文淵閣抄成,一般而言,《永樂大典》輯本工作已經告一段落。但比勘文津閣《四庫全書》後發現,文津閣《四庫全書》《永樂大典》有補充完善的地方,說明《永樂大典》輯工作一直在完善。

北京大學教授孫欽善論述道:

過去我們只知道《四庫全書》各閣本的提要有所不同,閣本提要與《總目》提要又有所不同。文淵閣本影印出版以後,給國家圖書館的專家提供了利用該影印本與本館珍藏的文津閣本比勘的條件,通過對比發現,在集部1273種書中,文淵、文津兩閣本存在篇、卷差異的竟有788種之多,占到百分之六十二。《文淵閣本四庫全書補遺》收錄詩文四千餘篇,全部輯自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書,為文淵閣本所未見。這個數目不能不令人詫異,而且僅限於集部書,可見留下的研究餘地仍很大。

他根據自己的研究,進一步舉列說:

宋庠《元憲集》文津閣本比文淵閣本多出詩25首,《全宋詩》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元憲集》(據四庫本刻)為底本,參校影印文淵閣本,結果因未趕上參考《補遺》,漏掉了文津閣本比文淵閣本多出25首中的15首(其餘10首幸底本有而未漏)。

又如,宋祁的《景文集》六十二卷,《永樂大典》,文津閣宋祁《景文集》新增二百九十餘篇。

因此,《永樂大典》輯本不僅是對《永樂大典》一次空前的搶救,更是一場文獻的挖掘與整理,對宋代文獻的傳承所作的貢獻輝耀古今。

 

《永樂大典》輯本出版的價值與文化意義

 

由於《永樂大典》輯錄文獻價值獨一無二,乾隆破例將其中重要的典籍,以刻本的方式傳播。幾乎在《永樂大典》輯成的第一時間,即乾隆三十八年,終《四庫全書》館關閉,共將所輯《永樂大典》本以《武英殿聚本版》刊行22種(其中易緯八種)。

我們接續當年《武英殿聚版》的出版工作,《四庫全書》中的大典本,匯為,定名為《永樂大典聚珍》。

《永樂大典聚珍》是《永樂大典》的部分重生!

《永樂大典聚珍》再現數百種經典的最早來源!

《永樂大典聚珍》是最大規模集中重構《永樂大典》的價值與成果

 

附言:因歷經兵燹亂離,以及人事的變遷,《永樂大典》原本乾隆已殘闕二千四百二十二卷了。自乾隆以,曆嘉慶道光,外患頻加,清廷無暇顧及文事道光八年,錢儀吉曾一度奏請重輯《永樂大典》未錄之書,未有結論。光緒年間重修翰林院,移永樂大典》,為數已不及五千冊。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翰林院所存永樂大典最後一次被摧殘盡。所燼餘者,後又多散國外。

目前,全球存世已知《永樂大典》共有400多冊及部分零冊存世,與全本11095冊相比,現存不到4%。這些零冊收藏在8個國家和地區30多個公私藏家手中,中國含臺灣地區僅有一半多一點。

就公佈的《永樂大典》存本,《四庫全書》輯《永樂大典》本內容幾乎無所尋蹤!

 

202210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永乐大典聚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