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重光 艺林快事 ——商务印书馆前五十年艺术类出版史述
(2013-02-27 11:14:40)
标签:
出版界国宝文化产品 |
一、缘 起
书画艺术类作品的出版,过去受木刻技术的限制,一直无法大規模施行,书法碑帖也只能是规憮拓印之。十八世纪铜版技术已传入我国,但只能限于宫廷,没有流播民间。真正引进西方的石印、珂罗版技術才使古代艺术作品得以分身化术,广为流传,其开拓者是有正书局、神州国光社、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而神州国光社和商务关系密切,所以主体是这两家。
曹冰严先生在《张元济与商务印书馆》一文中写道:“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艺术类图书中,有几种精印的作品,如《宁寿鉴古》、《西清续鉴》、《愙斋集古录》、《宋拓淳化阁帖》、《天籁阁旧藏宋人画册》、《燕京胜迹》等都是由张元济、李宣龚(拔可)、黄葆茂(霭农)等审校出版的。(《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p25)”这或许是第一次关注商务印书馆艺术图书出版的文字。
商务印书馆的前五十年,聚集了当时最优秀的人才,无论是哪个领域,都拥有那个时期的佼佼者,这不能不说是奇迹,过去人们关注学术、文化领域名人成就的甚多,很少涉及艺术创作及收藏群体。其实,作为一个巨大的文化平台,商务印书馆很早就专设美术部,反而没有古籍部,只有临时校史处,可见艺术门类出版一直备受重视,而且是常规运行,非追潮逐浪之举也。以艺术出版为例,商务印书馆网罗了一批艺术大家,也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工作者,孕育出一个个时代大师,成为那时最璀璨的星群,如油画家颜文梁、国画大师黄宾虹、书画家吴待秋、黄葆茂、动画鼻祖万籁鸣、均出于此,此外诸如许多艺术设计人才,老上海月份牌广告画代表人物杭英、中国现代广告之父林振彬等人,皆出馆中,或一生奉献其中,这些名家不仅体现商务印书馆独具慧眼的发掘能力,更体现出其高瞻远瞩的人才培养观念。
商务本身拥有一批艺术名家,据说当初徐悲鸿到上海谋生没有考上学徒,继而有轻生之念,是交际博士黄警顽帮助他,故一生以“二黄”自号。另一位是黄为念,这当然是艺林快事,但海上的艺术名家均曾留连在这个文化平台,或成长于斯,或终生效力于斯,虽不乏客串者,但商务的文化熏陶了他们,商务的平台帮助了他们。因此,从另一方面讲,商务对一大批近现代艺术家的人生、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作为出版文化领域的魅力之所在——既出作品又出人才。
郑贞文先生在《我所知道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一文中,详叙其大业后并附笔如此,值得深思:“古书选校方面的林志炫(仲枢,福建人,清翰林),书画古物鉴定选印方面的黄霭农等,都在馆任职多年,有相当的贡献,限于我的手边没有较好的经见资料,未能备述”。((《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p208)其遗憾之情溢于言表。今特作鈎沉如下。
二、前奏与兴起
自古以来书画作品除临摹钩勒而外,惟以真迹流传。十九世纪古代书画真迹因印刷而得以广传,技术的进步让艺术普及生活。1870年《上海新报》出现雕刻版,同年8月《申报》印出“黄浦江风景画”。光绪三年(1877年),上海《瀛寰画报》创刊,刊行者是当时《申报》馆,但作图皆西洋人,制图用镂版。画报的产生源于印刷的科学技术,与西洋石印技术的输入有一定的联系。至光绪七年(1881年),鸿宝斋石印局在上海开设,印书而外还印名家书画及画报等。石印书画当以英人美查所办的点石斋印书局为首,最早翻印《圣谕象解》,到光绪十年(1884年)始印《点石斋画报》。十九世纪80年代,广学会以石印技术翻印圣经挂历、福音书插图、基督圣母像一类彩色画。蜚英馆、文明书局、有正书局、扫叶山房这些新创的机构先后以石印出版《耕织图》、《尔雅图》、《帝鉴图说》、《吴友如画宝》、《历代名媛图说》、《王墀红楼梦图咏》、《费丹旭红楼梦人物图》、《绘图游历上海杂记》、《三希堂墨宝》等。仅以《芥子园画谱》石印本为例,有以下诸多版本:1887年鸿文书局出版3集12册;1888年千顷堂书局本;1906年文新书局出版; 1913年铸记书庄本;启新书局本;发新书局本;神州图书局本《新芥子园画谱》。此后,石印画本因珂罗版技术的引进和兴起才逐渐绝迹。
珂罗版是平版印刷中的一种,因其制版时多用磨砂玻璃作版材,因此又被称作玻璃版,由德国人发明。土山湾印书馆最早从日本引进珂罗版技术,首开珂珞版彩印规模、专门、精品之先河的是有正书局与神州国光社。有正书局于1876年聘请日本技师率先用珂罗版影印历代书画真迹,精心策划,向收藏书画的名家征集印行,出版了很多珍品,如《宋画山水集锦》、《董玄宰山水册》、《恽南田山水册》、《仇十洲人物册》、《新罗山人百兽图》、《傅青主山水册》、《王时敏仿古山水册》、《大涤子宋元吟韵》等数百种。1916—1924年,黄宾虹主持有正书局,主编《中国名画集》,收录古代375名画家的432幅作品。其他如对联、字轴、画轴、画屏不下600种,各类名人书册约300种、珍本碑帖约200种,单就《中国名画集》曾印行了38辑之多。各类诗书字画数量之多、之纯,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大放异彩。
有正书局由狄楚青(狄平子)创办(1872-约1942),狄楚青,祖籍江苏溧阳人,原名葆贤,字楚青,擅长书画及古画鉴定,著名收藏家。尝在上海创办《时报》、《民报》和有正书局,为使印刷精良,不惜高薪雇用两名日本技师,专门负责古画印刷并收授艺徒,由此获利巨大。他倾全力经营这家颇具规模的出版社。终因固守专业,更因国运时势没有发展起来,但他在近代艺术出版领域独领风骚,有一席之地。书局还搜集刊印了许多善本古籍、历史名著、文学研究、佛学专著多种,如八十回的《红楼梦》等等。
狄楚青甚富收藏,作画有家传,书法刚劲清逸,所出书画册籍封面题签多出自他手笔。狄楚青与商务印书馆关系非同一般,早在戊戌变法、《上海时报》创办时期,就与张元济志同道合,张元济办《东方杂志》力邀其撰稿,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有专章载狄楚青事迹。
神州国光社1901年由黄宾虹、邓实创办,开始大规模以珂罗版影印书画、字帖、金石、印谱等精品。标志性作品是黄宾虹主编的《神州国光集》十二册(1909年开始),后又续出《神州大观》十二册,(前21期由神州日报社出版),及续编专辑,系丛集唐、宋、元、明历代珍本,精选古今名画、书法、印谱等200多种。同时还影印有碑帖、拓片、印谱之类的美术品多种。1911年开始出版黄宾虹、邓实合编的《美术丛书》,不仅是艺术类标志性的艺术工程,而且极具学术价值。神州国光前后坚持了几十年,一直到解放后合并,后期主要从事社科思想出版物,也卓有成就。
三、出版历程
上海开埠前期,费晓楼、任熊、任伯年、吴昌硕的影响是具有全国性的,据1919年出版的杨逸著《海上墨林》不完全统计,美术家有七百四十一人之多,近百年来在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的新生事物,如画报、连环画、月份牌年画、漫画、新木刻运动,以及西洋绘画的进一步输入,都首先在上海涌现,或者与上海有着密切的联系。二十世纪初期的上海,迅速发展为东方大都会,文化中心地位从而确立,从艺术角度而言,更是集中反映在有一个活跃的艺术巨匠群体,他们从江苏、浙江、以及其他各省集聚于此,作短期与长期的流寓,其间画会组织连续不断,并形成了“上海画派”。二三十年内,陈三立、沈曾植、康有为、章太炎、郑孝胥、清道人、曾农髯、吴湖帆、王一亭、黄宾虹、陈叔通等我们熟悉的人物,都曾寓居沪上。他们学养高深,收藏丰富,技艺精湛,才艺独步天下。此时正逢先进印刷技术引进和兴起,所以其创作、其收藏得以再生广流,商务印书馆于此贡献最巨,投入最大,坚持最久,在今日印刷技术日臻先进的今天,仍具价值和影响力,至于从出版文化史角度而言则更是足资表彰。
商务印书馆1905年与日本合资,业务迅速兴起,同时也开始采用珂罗版印刷。1907年印刷有清代刘墉的《刘石庵墨迹》、陈洪绶的《陈老莲归去来图卷》、明代《四王吴恽画册》。1912年,商务印书馆派沈逢吉到日本专门学习雕刻铜版技术。沈氏在东瀛盘恒了六年回国。商务采用这一技术印刷过图片和画册,如《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上精制铜版印刷的德加的《浴妇》、《洗衣人》两幅油画,将原作的神韵传达得惟妙惟肖,很好地表达了印象派的笔意。
1914年起,《吴昌硕先生花卉画册》(20幅)、《白龙山人精品画册》(王一亭)、《西山逸士画集》(溥心畬)、《剑父画集》(高剑父)、刘海粟编选《中国现代名画》陆续问世。1916年,出版由吴待秋主持的《名人书画集》,与《中国名画集》、《神州大观》一争高下。1919年成功出版宣纸十五色,推出小林荣居所编《八大山人书画真迹》两集,技术领先一着。1929年出版《石涛纪游图咏》。这段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珂珞版线装宣纸画集计一百馀种。1933年出版《海粟油画》,后继出第2集。1937年出版薛君铨编、王世杰序《晋唐五代宋元明清名画集》,收古代名画314件,内附英文说明,铜版影印。
商务印书馆采用珂罗版、铜版印刷艺术品持续至四十年代末,林宰平《帖考》是解放后仅有用线装书出版的艺术作品。在《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897-1949)中有艺术一类,收书颇多,但不无遗漏。
四、三位大家:黄宾虹 吴征 黄保戊
艺术出版物当然需要艺术家主持,现在可考者最早进入商务的画家是颜文梁(1893-1988)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08年,16岁的他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学习刻印、制版和印刷技术,后转入图画室学习西画。是从商务走出的第一位油画家。另一位是徐咏青(约1880——? ),于1913年在商务印书馆主持图画部,胡怀琛在《西洋画西洋音乐及西洋戏剧之输入》中说:“徐永(咏)青,前清光绪、宣统间(1909年前后)就在徐家汇土山湾印书馆绘水彩画,兼为有正书局、商务印书馆绘习画帖等。后来上海盛行的水彩画,可说是从徐氏起头。”他为商务先后培训出杭稚英、何逸梅、金梅生、金雪尘、戈湘岚一批月份牌画家。书籍出版离不开艺术设计,商务印书馆因此也成为中国早期艺术设计人才成长的摇篮。
黄宾虹(1865-1955),生于浙江省金华,原籍安徽省歙县,自幼攻读诗文经史,学习书画及篆刻,1886年,应县试,补廪贡生。1904年,去芜湖安徽公学任教,翌年,在歙县新安中学堂教书。1907年,避难上海,参加国学保存会,与邓实、黄节编辑《国粹学报》1908年,在上海与邓实合编《美术丛书》,继续编辑《神州国光集》及各种书画册。1909年10月,南社成立,黄宾虹成为最早加入南社者之一,负责《南社丛刻》的印行工作。1911年,《美术丛书》开始发行。全书共辑录美术论著257种。1913年陆续出齐。《美术丛书》和《神州国光集》是黄宾虹在艺术出版上的两座丰碑。1915年,《美术丛书》再版,增编40册,共160册。《神州国光集》从1907年出版,1915年,《神州国光集》改为《神州大观》,继续出版。第二年编《增辑古印一隅》、《印谱》及《增辑古印一隅缘起》。1926年,复任神州国光社编辑,整理出版《美术丛书》第3版。11911~1927年间,他先后编辑《历代名家书画集》、《中国名画集》等金石书画图册,任《国画月刊》编辑。
1922年,59岁的黄宾虹应王云五之邀,加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事务部,任美术部主任。黄宾虹离开神州而加入商务,更主要的就是神州国光社的出版实际上不及商务的格调,在战略、技术上更不能相比,因此他舍此而就彼,也是必然的,但黄究属艺术家,而非职业出版家,故以创作为重,后又离开商务,从事创作与教育,但编辑研究对他成为艺术巨匠至为关健是庸置疑的。也是在商务服务时间较长,并亲自主持美术部的重要人物,商务的平台也为他的创作、研究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自不待言。
他在上海十年间,与商务核心人物交往密切,感情深厚,多有作品赠题。1922年为徐珂作《天苏阁》、《纯飞馆》二图。1934年11月编辑《金石书画丛刻》,为李拔可作《墨巢图》。在商务期间,他做了大量搜集、整理、出版美术遗产的工作。1925年,所著《古画微》由商务印书馆发表,《鉴古名画论略》在《东方杂志》连载。1930年,所撰《近数十年画者评》、《古印概论》两文发表于《东方杂志》27卷1号、2号。
1937年6月,应北平古物陈列所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之聘,离开上海到北平鉴定书画和担任教授。1948年离平赴杭,任国画教授。194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浙江美术学院)教授。1953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研究所所长。1955当选为华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3月15日,黄宾虹在杭州逝世,所藏金石书画文物二千馀件及生前书画作品五千馀件,全部捐献国家。
吴
入民国后,曾至北京为小官,并订润卖画。袁世凯垮台后,北京局势混乱,吴待秋托吴昌硕荐书陈叔通,有意进入商务印书馆谋职。《张元济日记》对此曾有记载:“叔通来信,有吴君者,石门人,为吴滔之子,能画山水,花卉,已保举县知县,不欲往。吴昌硕邀伊来沪售画,亦有意来沪。如本馆需用人主张绘事可托吴昌硕函商。仍任其售画,大约所费无多也。”(1916年3月15日)随后,他进入商务印书馆,九年后,即1925年下半年,曾离开商务印书馆,入有正书局,编印《中国名画集》,不久复归商务,接替去职的黄宾虹,担任编译所任美术部部长。进前后商务,利用所藏及资源,主编的《名人书画集》三十集,首辑于1907年开始出版, 多集为吴待秋本人所藏宋、明、清书画,五、六集,吴侍秋。二十集,李嘉福、第二十集:李嘉福、吴待秋藏专辑,也有其他藏家专辑,如第十辑,黄子林藏,第三十集(1928年12月),许氏道艺宝藏图专辑。其中部分为珂罗版,部分为,金属版,此书使商务印书馆的利润大增。
吴待秋勤奋刻苦,与印刷部工人通力合作,用珂罗版印刷书画册,使过去的画册从木刻版到石印版,又从石印版进而达到照相版,不但能把画家的长卷大轴缩印得精妙入微,而且深淡层次分明,益于学画者临摹。这是对学画人的一大功绩。
1931年,正当吴待秋在上海画名大震的时候,他迁居苏州残粒园。1937年抗战开始以后,吴待秋又返回 “孤岛”。当时,全国的富商巨富因避乱而聚居于上海,成一时之繁荣。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都在同一时期聚集沪上的大画家,吴徵与吴昌硕、王一亭为世交,又与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合称“三吴一冯”,因年长,列“三吴一冯”之首,又与吴子深、吴湖帆、吴观岱称为“江南四吴”。
吴待秋所作山水画初承家学,后力追古法,笔墨生动、设色雅丽,奇趣盎然,浑朴昌厚,间作佛像,尤别富韵致,亦善书法,师王铎、倪元璐等。亦能治印。《墨林挹秀录》说:“其画山水,重峦叠嶂,而气韵沛然”。“青绿仿小李将军(昭道)论者以为泥古不化。然画红绿梅及花卉,色彩淡雅,别具一格。”《墨林挹秀录》又说:“老人善居积,腰缠甚富,“八一三”后,币制贬值,人有定画先付值者,则一律视为废弃,若人再三求之,必照值补足,然后下笔,甚至一而二、二而三,钱屡加而不动笔者如故。人畏之,一度门庭萧然。”显然是“画商”性的人物。马叙伦《石屋馀渖》谓其画作晚年流于名气而非精品,这在困顿和商业世俗化的时代是不可避免的。
1946年,吴待秋任上海美术会监事。1949年9月22日逝世。著有《吴待秋山水画集》、《吴待秋花卉画集》《吴待秋画稿》一、二集,均由商务出版。
吴待秋集艺术家、出版家、收藏家于一体,他所丰富的收藏和画家巨擘的地位使《名人书画集》的编辑出版成为可能,没有如此丰富的珍品,是无法编成与《神州国光集》《中国名画集》朽颉抗的巨帙名册。
黄葆戊
黄葆戉(1880-1968)是几乎贡献了一生于商务的又一艺术,字蔼农,号邻谷,小名破钵,别号青山农,长乐人。青年就读于全闽师范学堂,笃嗜书画篆刻,后入上海法政学堂。毕业后一度游幕四方。醉心书法、碑帖、篆刻、绘画,云游名山大川。民国成立后,历任福建省图书馆馆长、福建甲种商业学校教员、监学等职。1920年定居上海,
黄蔼农与郑孝胥交往密切,他们同为福建长乐人,《郑孝胥日记》中记录与黄蔼农往来频繁,有时几无虚日。他们的交往,无论艺术观点还是其他方面,都是他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记,对其书画印鉴赏,都有很大的提高。因受郑的赏识,黄蔼农入商务馆美术部,后继黄宾虹任商务印书馆美编二十馀年,其间复兼任上海美专国画系主任、上海大学书画教授,广栽桃李。商务印书馆的店牌,早期为郑孝胥手书,郑赴满洲国后,乃改用黄蔼农之汉隶;商务出版书刊之题签多出其手,后期题签则有姜殿英等(《四部丛刊》内书名者多出姜殿英手)
他书法上宗秦汉,隶书尤为世重,取法於《戚伯著碑》,尤得伊秉绶隶法神理,用笔劲健秀挺,结体宽博雄浑,独出冠时。与王福厂、马公愚齐名,称“海上三老”。其篆刻不染时俗,用刀俊爽,笔趣盎然。西冷印社创立,尤其为印学者振奋兴之力,而西冷印社之重要人物大多活动于上海,故黄亦得此时风而技艺大进。
黄蔼农作画所绘多古佛、山水、花卉,用以娱亲、怀旧,为有识者珍藏。审定书画与姚虞琴、吴湖帆、张大壮并称,号“沪滨四慧眼”。1945年,抗战胜利后,葆钺辞去商务印书馆职务,以鬻艺自给,名所居为“暖日庐”,又名“蔗香馆”。一生以艺术为重,清贫自守,尝刻“葱汤麦饭家风”一印自励。建国后,受聘为上海文史馆首批馆员,主要著作有:《暧日庐摹印集》、《青山农篆书百家姓》、《青山农分书千家文》、《青山农书画集》、《青山农一知录》、《蔗香馆诗稿》等。1968年7月病逝。
闽贤本多艺匠,尤其书画印兼善者多,商务之中闽贤尤其众,而郑孝胥、黄葆茂、李拔可堪称代表,黄葆茂前后得郑、李之扶持肋而奉献终生,并因沪上之养成而臻于名流,亦时势之所造就也。
五、大型工程
一个成熟的大型出版机构,必然有其标志性、经典性工程,有正书局、神州国光社如此,商务与之比肩,更能出其右也。
商务许多资源是独家所有的,郑孝胥(苏戡)书法,当时最负盛名,商务先生出版其《书众察记》、《书南唐集字》、《书千字文》、《书礼部韵略(草书)》系列作品。其他名流之珍藏杰作更多等,如陈叔通《百梅集》、《小百梅集》、《张季直书千字文》、《陈弢庵先生小楷扇集》(陈宝琛)、《蝯叟临汉碑十种》,《蝯叟临道因碑》(蝯叟即李嘉福)、《王可庄书千字文》大、小本,(王可庄,福建清代两壮元之一,王世襄之伯祖,闽人,郑孝胥之师友)《林畏庐遗迹》二集、郑珍《柴翁书画集》、《铁琴剑楼藏集锦》、《媚秋堂藏名人书画》(马武仲、马庆馀父子编)、黄梓癢《黄澹庵先生印谱》(李拔可序)。《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展品图说》(中英文)4册,铜版纸印刷,第一册铜器、第二册瓷器、第三册书画、第四册其他艺术品。1935年出版。《海外中国铜器图录》,陈梦家辑,1945年出版。择其重要大型项目介绍如下:
翁同龢作品出版:
翁同龢书法为乾隆以来第一人,又是光绪新政的关键人物,商务于刻传、出版翁氏作品最多,也是个人作品出版最多的一个。于翁氏片楮只札,搜集刻传不遗余力,虽有其他机构染指,但所出之多,所刻之精,无与伦比。主要有:《春及草庐藏翁帖墨迹》(1909年),此为谭延闿将翁同龢致其父信扎公开问世。这是出版翁氏书迹之日昉始,其后几十年间,续出《翁松禅墨迹》(1917年)、《翁松禅家书》(1926年、1933年)、《翁松禅家书》初、二集(1934年)、《翁常熟手扎》(1934年)、《翁松禅手扎》(1934年)、《松禅老人墨迹》(1935年)、《翁同龢遗墨》(1935年)、《瓶庐丛稿》(1935年)、《翁松禅致张啬庵手书》(1938年
《中国艺术综览》(英文版)
福开森编纂,这是一部今天罕有人知晓,而至今观之仍让人赞叹其豪华精美的巨制,规模之大,内容之广,前所未有。全书共十卷,每卷一类:一、铜器48幅;二、石志30幅;三、书法13幅;四、绘画21幅;五、玉器19幅;六、陶瓷26幅;七、建筑17幅;八、家具25幅;九、织物8幅;十、杂品13幅。集中收录了福开森的珍藏,附有精致的图版,每类作简洁明了的叙述。由当时的专家襄助而成,虽属概论性质,而连贯构成一部有头尾、综合的中国艺术史。
福开森,中文名福茂生,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城,父为教会牧师,自幼随家移居美国。1886年毕业于波士顿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受美国美以美会派遣来中国传教。1888年后,受该会之聘在南京创办汇文书院并出任院长。(书院于1910年并入金陵大学,即今南京大学前身之一)。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建南洋公学,福开森受聘出任监院之职,参与创建工作,直至1902年。张元济即其属下。他除办教育外,于1899年接办《新闻报》,执掌该报长达三十年,使其成为与《申报》齐名、在当时颇具影响的大报,发行量在上海甚至超过大名鼎鼎的《申报》。民国初年,福开森曾先后被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等聘为总统府、总理府顾问。1921年奉命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与顾问参加华盛顿会议。1936年至1938年间任国民党行政院顾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将他拘在北京喜鹊胡同家中,1943年被遣返回美国。1945年在波士顿去世。福开森担任过亚洲文会会长、华洋义赈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曾被选为美国纽约艺术博物院终身院士,是一位经历非凡,与中国关系非常密切的人。
福开森著有一系列中文艺术著作,如《历代著录吉金目》、《历代著录书画目》、《明项子京瓷器图录》(与著名瓷器专家郭葆罗合作而成)。1934年出版的《历代著录书画目》。作者参考各种相关著录200馀种,收历代2300馀画家的画作目录近50000条,按姓氏排比编辑,并标明出处,此书今天依然是很重要的艺术史料。
显然,这些书不一定是他自己亲手撰定,但福开森的贡献不应低估。上世纪九十年代,编录《古代书画目图录》,历时十几年而成,足见此书成书之不易。
《宋拓淳化阁帖》(泉州本)
1919年珂罗版印。全称《泉州本淳化阁帖》,又名《泉帖》,宋时因刻于泉州而得名。这套《阁帖》共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法,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法,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是王羲之书法,九、十卷是王献之书法。董其昌对《泉州帖》有评论:“《淳化》宫帖,宋时已如星凤,今海内只传一本,是周草窗家物,在项庶常所。秘阁之本甚多,世亦无复存。惟泉刻较祖本稍瘦,而摹镌特为潇洒有生气。”商务因得传本而精印之,使千年故物化身而出,而其原藏随后又秘于民间,近百年来取获悉香港中文大学藏泉州本三卷(卷六、七、八)何维朴签题“宋拓王右军书”,有王文治等跋,商务所用祖本已无从考矣,而近百年来习书者因得此刻本而临摹、学习,当拜此刊本之赐了。
《天籁阁旧藏宋人画册》
李拔可藏品丰富,尤喜藏伊秉绶书,榜其室为墨巢,因伊别号墨卿也。其初,李本不知伊书之佳胜,一日,闽人某以伊秉绶及郭尚先字轴求售,黄蔼农适在旁,劝李购之,李心殊不欲,以碍于情面,斥五十金以易二轴,张之于壁。老友陈叔通至其家,见而大赏,谓墨卿之书得汉隶真传。李大喜,乃广事收购伊书,所藏精品达数百件,于是以所藏用珂罗版影印成册,陆续刊印有《墨盦集锦》二集(1933)、《续集》一册,《墨巢藏宋人画册》(1935年)、《墨巢秘笈藏影》、(19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