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孩子爱听绘本故事吗?爱听故事的孩子会讲绘本故事吗?下面给小班的家长朋友们支招!
首先选材要好。
一、幼儿讲的绘本故事篇幅不能长,以2到3分钟为宜。
二、对绘本故事内容的选择也要有所考虑。
从绘本故事的“情绪色彩”上来分,有温馨可爱型的,如《好饿的小蛇》;有诙谐有趣型的,如《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从故事的叙述方式上来分,有抒情型的,如《猜猜我有多爱你》;有叙事型的,如《蚂蚁和西瓜》。
选择哪一种类型的绘本故事,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有的孩子性格活泼大方,可选择轻松活泼、对话较多的故事;有的孩子性格较文静,最好选择温馨、抒情一点的故事,这样可充分展现孩子的特点。
故事的选择是否适宜,是孩子能否讲好故事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对故事要进行再加工。
再好的绘本故事,要想讲得吸引人,拿到手以后都要进行再加工。因为书面语和口头语是有差别的,有些词语、句子用书面语讲出来就显得较生硬,那么讲述的时候就要把它改变一下,让它口语化一点儿,听起来就较顺耳。如《爱吹泡泡的小螃蟹》里有一句:“嘴边聚满了无数微小的白色泡沫。”这个句式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就有些复杂了,定语太多,不利于孩子记忆和讲述,那么可以把它改成“嘴边聚满了很多白色的小泡泡。”
再次,要进行表情、动作、语气、语调等表演技巧的处理。
讲绘本故事不是背故事,是伴有表演成分的,所以要经过一些技巧的处理。
绘本故事比赛都是面对面的,不光有听觉效果,也有视觉效果,所以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展现,而适当的动作也能帮助幼儿更好地表达故事。幼儿的动作可以夸张一些,比如“萝卜越长越大,大得不得了”,手臂尽可能地比划一大圈,让人想像萝卜之巨大,有着诙谐的效果。再比如做喊的运作,可以将手掌拢在嘴边,伸长脖子做“喊”的样子,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有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如小兔、小猫、小鸭,在讲述这些小动物的时候,都可以加上特定的动作,让人感受到角色的可爱。但也要注意的是,动作切忌多而碎。
对于表情和语气的处理和表达,这是幼儿比较难以把握的,家长要先启发孩子理解故事,想象故事的情境,比如“老虎发怒的时候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会是什么表情?乌龟爬起来那么慢,那么讲话是不是应该也很慢呢?”启发幼儿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速度表达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感情,从而使幼儿明白不同的语气、语调能表达不同的意思。那么,笑的时候就不光是咧开嘴巴,哭的样子也不仅仅是用手背揉一揉眼睛,而是从表情到声音到体态整个情绪的发挥,这样才能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最后,要注意讲述人与听众的视线交流。
有些小朋友因为紧张,讲绘本故事时不敢看着下面的小朋友,解决的方法:一是把故事练熟,二是多到人多的场合去锻炼。很多舞台感强的孩子都是一次次锻炼的结果。
另外,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却又容易被大家所忽略的,就是普通话的准确性。这不是一日之功,在平时我们就要督促孩子讲好普通话。
以上体会希望能给家长朋友们一些帮助。孩子的比赛结果并不重要,请关注孩子的参与过程,和宝贝一起收获讲绘本故事的快乐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