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学习型小组
(2012-03-15 17:31: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师博文 |
“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改革所追求的目标,而新课标理念的核心:“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阐述明确指出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深刻领会课标精神,营造自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清楚地明白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而我们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提出并实施研究《六环节教学》,其中学习型小组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开展课内课外“学习型小组”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有效途径。
一、学习型小组的分组原则为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激发提供了制度保障
所谓“学习型小组”就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层次按照一定人数组织成的一个学习团体。分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一般优良中差四人一个小组。所谓“组内异质”是指根据性别、成绩、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守纪情况等方面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以保证组内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组内成员的主动参与和合作。“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赛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一方面使得各小组之间公平竞赛的开展,另一方面使得各异质小组的构成达到合理配置,从而会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更多的信息输出和输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推理的质量和保持长时记忆的精确性;另一方面又使各小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
二、学习型小组营造了和谐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
现在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无论在学习和生活中都缺乏一个年龄相仿的交流、互助、促进的对象,实在不利于他们的协作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培养。如果有一个学习性的组织,学生可以在这个小集体中不断地学习他人优秀的地方,在别人的带动下会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同时不断地提高自己欠缺的部分, “学习型小组”就能满足这些欲望。特别是在寄宿制学校,学生可以利用课堂讨论相互交流,利用课外活动相互帮助,在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结构为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一般来说,目标结构有三种:
1、合作型目标结构。指团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当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个体自身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若团体中有一人达不到目标,其它人也达不到自己的目标.这种目标结构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成功又有利于同伴成功的方式活动。
2、竞争目标结构,指个体之间的目标具有对抗性。在团体中,只有当其他人达不到目标时,某个个体才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取得成功。如果其他人成功了,则削弱了某个个体成功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同伴之间的关系是对抗、消极的,每个个体都只按一种对自己有益的方式活动。
3、个体化目标结构,是指个体是否达到目标与其它同伴是否达到目标无关。个体注重的是自己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自身的进步幅度。因此,个体寻求一种对自我有益的结果,而并不在意其它个体是否达到他们的目标。个体之间形成的联系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合作型的目标结构能够激发团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每一名成员都更大程度地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所接纳,因此,完成任务更为积极、主动,成就动机也更为强烈。
小组合作学习将传统班级教学的竞争型目标结构为主转变为合作型目标结构为主。目标结构的改革,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以“成功” 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从而导致大多数学习“失败者”自信心遭到彻底摧毁的弊端。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在教学中和管理中怎么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激励学习小组的积极性呢?
一、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师为实现某项教学目标,是先要把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必须是在性别、能力、成绩等综合素质方面相当,然后确定各自的学习目标,展开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它们此时的学习竞争不再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而是团体之间的竞争。合作小组的每个成员都会意识到他们的个人成绩荣辱与小组上紧密联系的,小组出了成绩,有了荣誉,他们自己也光荣,反之自己也无彩。而这客观上会激发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促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精神,调动学生的激情,更好的去完成教学目标。
二、要利用小组合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论是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还是合作学习,只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成员的程度参差不齐,没有全体成员的广泛参与不会得到理想成绩,与其它小组竞争必然失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是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为此教师再作情景设计,教学任务分配时一定要兼顾每位小组成员,让他们都有展示,发挥其特长的空间,从而调动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教师要借助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互补。学会借鉴其长补己短,完善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应该扬长避短,尤其是要弥补自己的不足弱点。合作学习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况下,每个同学都会积极展示自己的特长,同时也会发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教师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优点,又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借此过程引导学生借鉴吸取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来自己补短。最终通过合作学习一方面达到小组成员在完成共同学习目标时彼此互补,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对别人优点长处的认识达到对自己弱点的互补。
四、教师要通过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逐渐养成能负担个体责任的习惯。个体责任是指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掌握所分配的任务。教师要落实个人责任,就必须评估每个学生的作业并把结果返回到小组和个人。小组成员必须知道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谁最需要帮助支持和鼓励,并保证不能有人“搭便车”不劳而获。如果教师能够借助合作学习在其它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使每个小组成员都养成能负担个体责任的好习惯,那么这将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五、要及时进行阶段总结和评价。在每一个学月和期中、期末应要求小组内成员进行总结,总结得失。老师在班上要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评价其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对做的好的小组和个人要进行表彰,激励学习小组成员的积极性的动力。每一次表彰都会表彰做的优秀的小组和个人以及进步明显的团体和个人,每一次表彰都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班级成绩和学生表现也有了明显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