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创造性的表现
(2013-06-16 10:01:20)
标签:
童学育儿 |
分类: 新闻 |
有学者认为,对成人来说,创造性是指成人形成了有创意的想法,制作了有创造力的作品,对幼儿来说则应关注其创造性的过程,而不是创造性的结果。例如,幼儿拿着 一根小木棒东敲敲、西碰碰;把积木推倒重建构一个物体;拿着玩具在沙堆里挖“地道”,做“蛋糕”;幼儿商量以另一种方式开展游戏,共同去探索水的三态,风的形成,种子的生长。这些活动在有些成人看来觉得没有什么发现与成果,但对幼儿来说,其意义却很大。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丰富了幼儿的感知,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与成人侧重创造成果的创造性不同,幼儿的创造性“就是幼儿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模式、新思路或新作品的过程。儿童创造就是运用自我表现材料,进行想象游戏,解决问题或想出新结论的能力”。例如,小班的孩子常常会问老师“蚊子有几条腿?”“苍蝇为什么在天花板上不掉下来?”等,这些问题就是幼儿创造性的反映。
费什金在研究中指出,幼儿的创造性是一种萌芽的创造力。由于幼儿期思维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幼儿的这种创造更多是“初级创造”,“表达式创造和生产式创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了解和接触事物的“心向”,即具有好奇心是幼儿创造性的重要前提。3-6岁儿童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有问不完的问题。例如一个小女孩在公共汽车上向父亲提出了几个问题:车子朝前开,树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朝前跑,而非要往后跑呢?小孩子吃饭、喝牛奶就能长大,那树吃什么、喝什么才能长大?是不是吃树叶?车子来了,为什么有的人不上车,还要在下面等,车子上人又不多?又比如,有位4岁多的幼儿参观了科技馆中的地震馆后问:“为什么会地震?”“可以叫地不震吗?”这种好奇心,即了解和接触事物的“心向”是创造的巨大动力,是创造力不可缺少的条件。
2、
对幼儿来说,创造性并非要创造一个新奇的产品,而更多表现在能根据相关经验,组织这些经验与材料。例如,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摆弄新奇的东西,幼儿会拆钟,他会看是什么在推动指针走;拆开玩具按自己的意愿重新组装,或者利用普通材料和各种废弃物制作玩具等。在摆弄操作过程中,幼儿不断组织自己的经验与“材料”,这同样是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3、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1987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图根加沃也曾说过:“人类原本就拥有发挥创造性的本能。”幼儿的创造性在很多时候表现在想象力上。这与其年龄特点有重要关系。3-6岁的幼儿正处于探索周围事物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强,较少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如“桌子”在成人看来就是吃饭、看书、写字的地方,但幼儿则会认为它还可以是“藏猫猫”的地方,幼儿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较少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制约。
4、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蕴藏着幼儿的学习需要和教育契机。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由游戏的本质决定的。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经常会有创造性的表现。例如,角色扮演游戏就是一种创造性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想象为中心,主动、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幼儿的游戏是对周围生活种种现象的再现或模仿,但这种再现或模仿并不是简单地、直接地再现周围生活现象,而是幼儿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的结果。
例如,在一次有关车辆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说马路上的车型都是方形、梯形的,不好看,“如果有各种形状的车,该多好”。教师立刻对孩子们富有新意的想法表示赞赏,并鼓励幼儿运用已学的技能去进行创造性尝试。果然,一辆辆童趣盎然的动物车在孩子们手中诞生了:小猫改装成警车;长颈鹿改装成多层车;蚂蚁改装成垃圾车;大象改装成洒水车……各种车辆的功用,都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习性来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