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2013-05-04 10:54:54)
标签:
育儿童学 |
托兰斯曾指出5个因素制约了美国儿童创造性发展:过分重视成绩,养成儿童不敢有超常或越规行为;在社会团体压力下,个人不得不放弃自我的独立特点;教师不鼓励甚至阻止儿童发问书本之外的问题;社会过分强调两性角色的差异,忽视女生从事科学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把游戏与工作截然分开,使工作情境过分严肃。
逐渐消失的创造性
记得电视台有这样一档节目:记者将一张普通的报纸揉成一团,问幼儿园的孩子:“你们说这是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观点:“是一个球。”“像一个灯笼。”“是一个蛋。”“不对,是一个恐龙蛋!”“像一个苹果!”孩子们的答案出人意料的充满创造性思维。记者又问小学生,孩子们回答基本是:“一张报纸。”偶尔有孩子说:“是一个球。”到了中学,学生们说:“一张报纸被揉皱了”而大学生更具理性:“一张废纸。”孩子们的创造性是怎样丧失的?
在当前,制约儿童创造性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过于重视幼儿模仿,使其不能创造性地自由学习。“只重视知识传授是一种有严重缺陷的教育”,这在教育界已成为共识。人们常常认为孩子是幼稚、无知的,乐意把知识经验拿出来让幼儿照着样子去做,学他们所知道的东西并为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努力,唯恐不能把自己全部的知识传授给幼儿,唯恐幼儿不能学到手,不能很好地掌握。孩子学得好,就认为孩子聪明、优秀、出色,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孩子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因此也许会变得优秀,但他们积极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意识也因之而淡漠,幼儿原有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和初衷被人为地扼制住了。模仿、照搬成了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有些孩子遇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和不懂的事时,一律用轻松的口吻回答:“老师又没教过,我怎么知道。”因此,教育者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幼儿自由地去发现,创造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认识方法,充分体现他们的能动性、积极性,这是保护和培养幼儿创造性的有效途径。
第二:限定幼儿的思路,使其不能创造性地自由思维。培根说过:“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利用自然。”幼儿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培养,但在幼儿的一切活动中都有老师的“影子”晃来晃去,就反而会限制幼儿的创造性。幼儿渴望依靠自己的力量长大成人,教育必须顺应和尊重幼儿的这份天性,尽管幼儿的想法有时显得有悖于常理。如有个小朋友喝水时被水噎了一下,他马上说:“我把水囫囵咽了。”其实这就是孩子的自然,是属于他自己对事物的特别感受。而对一种现象的表述,是积极投入地运用了自己的头脑和体验。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符合现代教育中新的目标要求的。教育者应该小心地保护和最大限度地开发。但多数情况下,教育者总是习惯把幼儿的思维引导到自己思维的轨道上加以界定,对类似的思维情境采取无视、否定甚至取笑的态度;不能那样想,要这样想;不能那样做,要这样做。
第三:过分苛求秩序,使其不能创造性地自由探索。不管对什么事,一旦好奇,幼儿就要去弄个明白,但并不是每次的探索道路都畅通无阻。同时,幼儿的探索不是那么容易的,他们要从管束和限制中突围出来,才可以实现他们探索的愿望。有几则事例足以说明幼儿探索的艰辛:如一位小朋友上早操时,无意中在经过的草丛听到了小虫子的鸣叫声。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想探个究竟,可是他又不能私自离开队伍,强捺住自己没有去,想等到下了早操再去看。可这个早晨,教师连自由活动的时间也没有安排,孩子终于乘机溜了出去,而那只鸣叫的小虫早已无影无踪。这位小朋友像丢失了一件珍爱的物品似的伤心地哭了起来。又如教师带小朋友去公园散步,教师强调不能捡路上的石子和其他东西,小心扎手。可是一部分小朋友还是经不住好奇,冒着挨批评的危险捡了起来。教师问他们为什么不听话时,他们都有“充分”的理由:“我实在想看看,摸摸这个石子。”“我不小心就捡起来了。”“别人都捡,我也捡了。”对于不小心滑出“轨道”的幼儿,教师通过劝说、讲道理,把他们拉了回来;对于硬要“以身试法”的幼儿,教师则采取惩罚的手段,令他们离开,到一边去。受惩罚的幼儿无奈沮丧的心情自不必说,可还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幼儿,不认为惩罚有什么不好,因为这样正好求得了解脱,得到了自由,值得庆幸。有一位幼儿在回家的路上兴奋地告诉妈妈:“今天我们几个小朋友不听话,老师把我们罚到了寝室,老师不管了,我们玩得可痛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