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减九》 评课稿
(2012-04-18 10:34: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评课说课 |
《十几减九》
案例分析:
1、尝试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怎样进行优化?
2、怎样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促使学生发展。当老师提出“谁能一次性把9瓶牛奶拿走”时,孩子们的思维就处在活跃期,学生在那一刻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从而对数学的本质产生新的领悟。
3、“提倡算法多样化,要不要优化?”何霞老师用她课堂教学实践给予了很好的诠释。创设直观、生动的生活情境,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自主探索。在体验多种方法的基础上优选出最佳方法,在实际比较中悟出方法优化的必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这种优化不是老师“灌”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尝试、探索得到的,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可提倡的!
4、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在学习中老师充分照顾全体孩子的原有认知基础(因为一部分孩子还不能熟练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而影响到新知识的学习);考虑了不同孩子的思维层次(有的对利用小棒摆的“破十法”不能理解,而“疑惑”),巧妙地设计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学情,注重全体发展的教育理念。
5、认知任务水平分析。老师没有因为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和思维层次、而放弃或降低
方法优化的任务目标,通过生动的情境和巧妙的问题设计,使认知任务目标(15-9也罢就是5+1=6)变得直观、具体,使儿童感到“原来这么简单!”而兴奋,并能很好的掌握,从而较好地达成了原有认知目标,体现了何霞老师教学水平的精彩、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