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几减九》 评课稿

(2012-04-18 10:34:16)
标签:

杂谈

分类: 评课说课

《十几减九》 评课稿

    本节课是刚入学两个月的一年级孩子在学完“20以内进位加法”后,紧接着学习的一节“十几减九”的数学课。这个班的孩子回答问题很积极,思维很活跃,但刚学完进位加法的计算,还有些孩子未能达到熟练化程度。

    在老师创设的这一环境里,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开始主动的去探索知识。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同桌轮换模仿买东西的过程,解决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14-9,19-9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的兴趣很高,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又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在最后的巩固练习时,教师抓住孩子的好胜心理,创设情境,一共出示了10道题,从孩子们手势可以看出,多数孩子能用这种方法很快的算出得数,课堂又欣起了一个小高潮。从中引导孩子归纳出“十几减9”变成了“几加1”的规律。

案例分析:

1、尝试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怎样进行优化?

     本课先是按照教材的编排,让学生摆小棒寻找16-9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有些方法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学习,所以我认为算法要优化,问题是要考虑孩子的认知特点,该怎样进行优化。要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孩子自己迫切的感受到需要寻找一种最好的方法。这节课孩子发现将15-9转化成5+1这种方法,然后再应用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检验。

2、怎样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促使学生发展。当老师提出“谁能一次性把9瓶牛奶拿走”时,孩子们的思维就处在活跃期,学生在那一刻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从而对数学的本质产生新的领悟。

3、“提倡算法多样化,要不要优化?”何霞老师用她课堂教学实践给予了很好的诠释。创设直观、生动的生活情境,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自主探索。在体验多种方法的基础上优选出最佳方法,在实际比较中悟出方法优化的必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这种优化不是老师“灌”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尝试、探索得到的,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可提倡的!

4、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在学习中老师充分照顾全体孩子的原有认知基础(因为一部分孩子还不能熟练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而影响到新知识的学习);考虑了不同孩子的思维层次(有的对利用小棒摆的“破十法”不能理解,而“疑惑”),巧妙地设计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学情,注重全体发展的教育理念。

5、认知任务水平分析。老师没有因为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和思维层次、而放弃或降低

方法优化的任务目标,通过生动的情境和巧妙的问题设计,使认知任务目标(15-9也罢就是5+1=6)变得直观、具体,使儿童感到“原来这么简单!”而兴奋,并能很好的掌握,从而较好地达成了原有认知目标,体现了何霞老师教学水平的精彩、独到之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