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源自安阳的成语典故

(2013-11-15 16:00:36)
标签:

文化

分类: 安阳文化

1、耿耿于怀
     《诗·邶风·柏风》篇言:小人在君侧,志士担忧。
      诗:“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亦做“耿耿于怀”来形容心中有事牵萦,无法排遣。南宋文天祥《贺前人正》:“遥指于轸中,拳拳公寿,雪立于门外,耿耿于怀。”亦做“耿耿于心”。安阳在西周初,地处邶国的中心,故此成语可认为来源于安阳 思若涌泉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正月十四日,邺下文人集团的主要人物之一的王粲(字仲宣)病逝,曹植非常悲痛,写下了一篇《王仲宣诔》,盛赞王粲的文才。诔文说到:"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思若涌泉"是比喻王粲的才思犹如喷涌的泉水,源源不断。以后人们就用"思若涌泉"比喻一个人的才思充沛而敏捷。宋朝庄季裕《鸡肋篇》卷上:"思若涌泉名海内,从来苏李擅当时。"亦作"思如涌泉"、"思如泉涌"、"思若泉涌"等。 
2、燕尔新婚
    《诗·邶风·谷风》讽刺丈夫失道,喜新厌旧,妻子被弃,国俗伤败。诗言:“宴尔新婚,如兄如弟。”又有“宴尔新婚,不我屑以”、“宴尔新婚,以我御穷”。“宴尔新婚”原指弃旧再娶,后反用其意,成为对新婚的贺词。宴亦作燕,快乐。尔:状语尾。新婚快乐。《西游记》第六十回:“大王,燕尔新婚,千万莫忘结发,且吃一杯乡中之水。”“燕尔新婚”又作“新婚燕尔”。(邶:古国名,在今汤阴南  邶风:指古代汤阴一带的民歌民谣。) 
3、有备无患
      商王武丁时期,奴隶出身的傅说被任命为宰相以后,向武丁提出了许多治理国家的好建议。其中的一条,《商书·说命中》说:“惟事事乃有其备,有备无患。”这是说凡事预先要有充分的准备,有了准备就不会产生祸患。后人以“有备无患”来说明事前要有所准备。 
4、横槊赋诗
      曹操定都邺城后,“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使许多文士聚集于此,形成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开创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建安文学”。
在东征西讨的间隙,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常常是“昼携壮志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章”。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攻克邺城后,曹操怀着“忧世不治”的心情巡视了邺城内外,告诫自己“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却东西门行》)。建安十一年,并州牧高干企图袭击邺城,曹操率兵堵击并追歼于壶关。在太行山巅,他回首几年来平定四州的戎马生涯,环顾层峦叠嶂,情不自禁地吟道:“延颈长叹息,远远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苦寒行》)。建安十二年夏天,曹操自邺城出发,北上讨伐常来袭扰的游牧部落乌丸人,凯旋时已是深秋,行军至渤海边,望着白浪滔天的大海,他心潮澎湃,临海做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厦门行》)。唐代诗人元稹在其《元氏长庆集》中评论说:建安之后,“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抑扬怨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所以后人将在军旅中于马上横着长矛吟诗作赋的人形容为“横槊赋诗”,现多形容能文能武的豪迈潇洒风度 
5、博士买驴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圣贤相继,德惠相承,教人立德、立身、立言的典籍浩如烟海,其中为历代推崇的当数北齐儒学大师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
颜之推本为官宦世家,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531年生于江陵。自晓事便蒙教诲,9岁丧父,在兄长督导下博览群书,潜读《周礼》、《左传》。初仕梁,便得南朝梁元帝萧绛赏识。22岁任散骑侍郎。从26岁奔北齐至47岁齐亡入周止,除34岁出仕赵州半年有余外,颜之推在邺城居住长达21年之久。做官之余,他考察风俗民情,研究圣贤礼学, 对在邺出生的思鲁、愍楚二子严格家教,常用先贤先圣之道,从治家卫国、慕贤勉学、省事养生等方面教子行忠尽孝,立身扬名。后来,颜之推将这些训示整理成20篇即《颜氏家训》。在《勉学》篇中,颜之推用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训示儿子:“问一言辄酬(答)数百,责其指归(指归:中心意思)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为师,令人气塞。”颜之推批评那种问一句话,就会答出几百句,若问他其中的要旨,自己也答不到点上的人,就像邺城流传的谚语中买驴的博士,买卖契约已写了三大张,还未见写出个驴字。要子女万不可以这种人为师,令人丧气。后遂用“博士买驴”(也作“三纸无驴”)来比喻文章言辞繁琐,废话连篇,不得要领。 
6、仰人鼻息
     东汉末,董卓专断朝政,举颍川人韩馥为冀州牧,州属在邺城。此时,冀州百姓殷富,兵粮优足,又处军事要地,引起袁绍、公孙瓒的垂涎。袁绍本是汝南汝阳(今商水西南)四世三公大官僚出身,因不从董卓废帝主张而逃至冀州韩馥处避难,后起兵讨卓,成为北方一支地广兵多的割据势力。公孙瓒时为幽州(今河北)牧刘处的大将军,也以讨卓为名,进犯冀州,并准备攻打邺城。韩馥惊惶失措,驻扎在延津的袁绍便派人劝韩馥说:“公孙瓒乘胜南下,其锋不可当,袁绍是一时之杰,势力在您之上,您与袁为旧友,若能把冀州让给袁绍,公孙瓒就不敢再进攻。袁绍得了冀州一定会重谢您,您一有让贤之名,二可安如泰山。”面对袁绍的软硬兼施,性素惬怯的韩馥想答应。这时,韩馥的部下耿武、闵纯、李厉等急忙劝谏:我冀州拥有兵马百万,所存的粮食可供10年享用,而袁绍“孤客穷兵,仰我鼻息”,他的军队的粮食草料依赖我们供给,须看我们的脸色行事,何必要将冀州给他呢?韩馥不听:“袁绍是个老臣,我的才能又在他之下,‘度德而让’为古人所看重,你们不要再阻拦。”最后拱手让给了袁绍。
    初平二年七月(公元191年),袁绍遂领冀州牧。“仰人鼻息”比喻仰仗别人才能生活下去,也比喻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7、黍油麦秀
       殷纣王的叔父比干和庶兄微子数谏纣王对诸般暴政改弦更张,纣王非但不听,反恼羞成怒,惨无人道地将比干剖腹取心,以塞谏道。微子虽免于一死,但见商朝已穷途末路,不足与谋,就出走他乡。一年后,商王朝毁于纣王。
西周初建,武王为安抚殷商贵族,封微子于殷。这年春天,颇得周朝好感的微子去觐见周天子,路遇殷之故墟时,离别经年的他发现昔日巍峨的宫殿,神圣的宗庙,繁华的街市,乃至熙来攘往的人群都已荡然无存,只见废圮的残宫败室上已是“麦秀之渐渐,黍禾之离离。”作为前朝贵族的微子步履沉重,悲从心来,忧伤不能自己,叹朝代更迭,世事变迁之速,无限今昔盛衰之感油然而生:“此故父母之国,京庙社稷之亡也!”乃作《麦秀之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抱怨纣王不听自己好心相劝而亡国。“黍油麦秀”的成语就成为哀伤亡国之思,感叹今昔盛衰的代名词。 
8、七步之才
      曹操死后,太子曹丕继承他在邺都做了丞相和魏王。有人向曹丕告发他的弟弟曹植经常喝酒骂人,还扣押他派去的使者。曹丕闻后大怒,立即派人把曹植从临淄押至邺都城审问。曹植自小聪明伶俐,才华出众,胜过曹丕,曹操对他宠爱有加,成年后多次想把他封为王太子。只是因为幕属反对,加上曹植本人不拘小节,常常饮酒骑马,擅出宫门,延误正事,曹操才打消念头。曹丕因此记恨在心,于是做了魏王以后仍耿耿于胸。这回曹植授人于柄,正中曹丕下怀,便捉来治罪于他,于是便有了《世说新语·文学篇》上的记载。曹丕令曹植“七步中做诗,不成者行大法;(植)应声便为诗云:‘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本想用走完七步做成一诗的借口置曹植于死地,不料曹植一步一吟,不仅七步时间内咏颂成章,还巧妙地用“豆萁相煎”的比喻来隐讽兄弟自相残杀。一诗既出,语惊四座,曹丕听了“深有惭色”,免了曹植的死罪,握手言好。 
9、老牛舐犊
     杨修才高八斗,博得王公贵族、文人学士的青睐。《典略》记载:“自魏太子(曹丕)以下,并争与交好。”特别是曹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多次登门拜访,杨修也非常敬佩曹植才干,“其相往来,如此甚数”,两人遂成知己,常聚一起,或高谈阔论,或吟诗作赋。曹植后来骄纵不拘,屡屡令曹操不满,杨修曾多次耐心相劝,但曹植仍我行我素。一次,曹植在邺都城中大道驾车狂驰,并违禁令私开司马门出城。曹操得知后大怒,将驾车人当众处死,以警示曹植。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曹操为检验曹丕、曹植是否遵规,设计使兄弟二人各出邺城一门,但密令门卫不得开门。曹丕至城门见不准外出,便乘车而归。杨修事先劝告曹植:“若守门卫士不准外出,肯定为魏王命令,万不要迁怒卫士,可稍后让其禀报魏王。”果如所言,曹植言听计从。曹操知其二人交往甚密,且杨修极具才策,怀疑是杨修替曹植出谋划策,十分恼怒,就以“漏泄言教”即督教无方赐杨修死罪。数日后,曹操见杨修的父亲杨彪,问:“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石单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后汉书·杨彪传》)。日石单,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为汉献帝所宠,他的儿子与宫女游戏,被他亲手诛杀。杨彪此言意为,我虽然没有像金日石单那样有自知之明,但我却怀有亲子之爱。“老牛舐犊”本意为老年爱怃地舐着小牛,后比喻父母对子女的慈爱。 
10、衣锦昼行
     北宋仁宗至和年间,韩琦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回故乡治相州,在署府后建“昼锦堂”。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欣然为之作记,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相州昼锦堂记》,并由著名书法家蔡襄书丹,刻碑于此。现存我市东南营街韩王庙里,被人称为“三绝碑”的就是碑刻的摹刻品。 
     韩琦“昼锦堂”取富贵而归故乡之意。《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以关中为都称霸,项羽见秦宫室残破,有心东归。便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之者?”项羽认为,富贵后不回家,就像身着锦绣在夜间行走,没有人能看得见。后遂用“衣锦夜行”形容不能向人显示荣华富贵。韩琦作“昼锦堂”正是反其意而用之,成语“衣锦昼行”“衣锦还乡”由此而来。难怪欧阳修在《相州昼锦堂记》中开篇就说:“仁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容,而今昔之所同也。”

本文来自:安阳新闻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