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陵山、韩陵山寺 和韩陵山寺碑

(2012-03-21 11:10:05)
标签:

杂谈

分类: 安阳文物

 一、韩陵山

    韩陵之名最早见于东汉末期。邺下文士刘桢曾有“早发白马,暮宿韩陵”的诗句。白马在今滑县。曹丕的《黎阳作》诗中又有“朝发邺城,夕宿韩陵”的诗句。由此可见,东汉末期已有韩陵之名。在后世的正史和野史中更是常见韩陵山之名。

    对于“韩陵”一名的含义,并无史籍可考。明嘉靖元年的《彰德府志》(亦称《邺乘》)说:“父老云,汉韩信尝屯兵焉,故号韩陵;或曰有冢曰韩陵,故名山也。”后世的地方志书皆承此说。

    今检《史记》和《汉书》,韩信并没有在安阳活动过,其他史书也不见记载,所以说“韩信屯兵于此”难以令人置信。又,古代只有帝王的冢墓才能称为“陵”,这是秦汉时代的定制。考安阳的历史,未见哪位帝王葬于韩陵山,故韩陵的“陵”字不可作冢墓解。史实表明,地方志的解说实属望文生义,不可轻信。

    其实安阳一带的地名,尤其是村名多以姓氏命名,韩陵即韩氏之陵。陵字可释为丘陵,不能局限于冢墓。笔者认为,汉代或汉代以前,此处丘陵为某韩姓地主或坞堡主所拥有,故名韩陵。这个看法虽系推测,但符合古代的社会实际,不妨作为抛砖引玉之说。

    需要说明的是,20多年来,对旧地方志的说法不但未予纠正,而且还有人添枝加叶加以发挥。如有人在其编写的书中介绍安阳的风物时说,相传是汉代大将韩信葬其义母于此,故名韩陵。

    韩信是淮阴人,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为刘邦打天下有功,最后被封为楚王,治下邳,即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淮阴与下邳相距很近,他葬义母,理应葬在本地,绝不会远葬于安阳的韩陵山。

    二、韩陵山寺

    北魏普泰二年(公元532年),勃海王高欢与左右朝政的尔朱氏在邺城南韩陵山进行了一场大战即“韩陵之战”。高欢以3万人马大败号称20万大军的尔朱联军,进而高欢又控制了朝政,结果造成北魏王朝的分裂。公元534年,身为丞相的高欢挟孝静帝从洛阳迁都邺城,史称东魏,与西奔长安的西魏政权分庭抗礼。高欢迁邺后,为炫耀自己的功绩,在韩陵之战的韩陵山修筑了一座寺院,取名韩陵山寺。翌年八月,开始建造邺都南城新宫。孝静帝及官署移入邺南城后,将邺北城的旧御史台(史称南台)改建为定国寺。北魏著名才子温子升为这两处寺院分别作了碑文,名为《韩陵山寺碑序》和《定国寺碑序》(见唐《艺文类聚》)。   

    可是自宋代起,韩陵山寺就被误认为是定国寺了。定国寺本在邺城内,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杨坚焚毁邺城时,定国寺也荡然无存了。由于时隔久远,北宋的《太平寰宇记》却在相州安阳县条出现了这样的记载:“南台,《后魏书》云,东魏迁邺,高丞相以南台为定国寺,作砖浮图极高,其铭即温子升文。”这里所说的“南台”,笔者在拙著《安阳古今地名考》中已指出,位于邺北城的旧御史台就是这个南台。《太平寰宇记》的这段记载并不错,只是不该把这段写在安阳县条,而应当写在邺县条。既然记在安阳县条,后人必然要在安阳县境内寻找南台,见韩陵山上的寺院有温子升写的碑文,也就很容易把韩陵山当做南台,把韩陵山寺看成定国寺了。这个错误一直沿袭下来,被清以来的《安阳县志》所传布。可是这个错误沿袭已近千年,约定俗成,积重难返,要纠正过来,恐非易事。

    三、韩陵山寺碑

    今观《韩陵山寺碑》,全长391字,文体为骈文,句式对仗工整,辞藻清婉绮丽。内容虽为高欢歌功颂德,重点则是描写韩陵之战的壮观激烈场景:“钟鼓嘈杂上闻于天,旌旗缤纷下盘于地。壮士凛以争先,义夫愤而竞起。兵接刃于斯场,车错毂于此地。轰轰隐隐若转石之坠高崖,石良 石良磕磕如激水之投深谷。”真是有声有色,生动形象,气势磅礴,如临其境(全文见于《艺文类聚》等古籍)。

    “韩陵山寺碑”俗称“韩陵片石”。南北朝时,东魏与南朝的梁政权通好,经常互派使臣往来。有一年,梁派庾信出使东魏到邺城。庾信看到《韩陵山寺碑》,十分赞赏。回梁后,同僚问他北方有何名人名作,他说唯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后人根据庾信说的“韩陵山一片石”,便称“韩陵山寺碑”为“韩陵片石”(这个故事见于唐代张鷟写的《朝野佥载》一书)。

    关于“韩陵片石”另有一说,言“片石”出自徐陵之口。《邺乘》云:“陈尚书徐陵尝使北至邺,过韩陵山,读其本,心爱其才丽,手自录之。既南归,陈士人问陵北朝人物何如,曰‘唯韩陵片石耳’。”

    以后,安阳的地方志书皆沿此说。庾信和徐陵都曾出使北朝,通过对史实进行考证,还是《朝野佥载》所记较为可信。

    历史上《韩陵山寺碑》曾遭厄运。金代在相州置彰德军,梁肃曾任节度使。他上任伊始,便专访韩陵山寺(误为定国寺)碑,但不见,寺僧告知碑毁于五代。但五代所毁是否东魏原碑,则不得而知。梁肃重新刻立的碑后来又毁废,明代“后七子”之一谢榛诗云:“立马吊高欢,烟芜满陈迹。可怜当时功,不见韩陵石。”既然不见了韩陵石,说明梁碑已毁。因感此碑名气大,不传可惜,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彰德府和安阳县主要官员又一次找到原文,刻碑立于韩陵山寺(误为定国寺),这就是今人见到的韩陵山寺碑。(作者:许作民)

本文来自:安阳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