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翔老师带领团队赴成都燃灯寺陵园进行堪舆人文环境调研

分类: 公司公告 |
元翔老师带领团队调研燃灯古寺自然地理环境
燃灯寺公墓位于龙泉山中端,位于成都龙脉,龙脉强。此外,龙泉山是岷江和沱江的分水岭,也是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的自然分界线,龙泉山长200公里,宽10公里,整个山又窄又长。俗话说,山管人丁水管财,富贵要从脉中来,后代的繁荣在这里就有了第一层保障。
燃灯寺公墓位于龙泉山龙泉驿区004乡道双溪小学学生公寓东南250米处,背靠风叉牛山,狮子山是青龙,右边观音岩是白虎,钱石牛贯穿乌龟山是案山。左边是猫猫沟水库暗拱青龙山,右边是李家沟玉带湖的暗拱白虎山,燃灯寺公墓整个墓区呈等腰梯形,坡面朝成都平原,从堪舆人文环境环境上来说属于极佳。
元翔老师带领团队对燃灯陵园墓位与自然人文环境如何和谐共生进行了现场指导。
燃灯寺历史悠久,早在隋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四川青城县黑水溪人氏褚信相(女、公元581—604)自幼尚佛,乐善好施,选中三峨山为其结庐修炼处。
当地时遇大灾,饥民遍野,褚鼎力布施,并亲持“龙头小铛,散粥而施之,日救饥民千余,又其平日常为大众治病”,深得民心,被当地人称为“活菩萨”。圆寂后,当地人感念其德,“奉之者指其故地置祠”,初名“信相祠”,又传号曰“圣母院”。
清代中叶后,因信士有感,供奉后铁然灯佛一尊,其身108个穴位处,各铸有一窝状大孔,孔内置灯芯,加油悉数点燃时,浑身通亮,信徒身体每有不适,在其对应之处的穴位点燃其灯,消灾祛病,甚是灵验,因而远近闻名,该寺因此更名“燃灯寺”,沿袭至今。
燃灯寺大雄殿内,陈列有本寺所铸明宣德钟一口,造型古朴、音质洪亮。燃灯寺内还有不少历代留下的楹联,著名诗人流沙河曾撰联云:“玉带落井流到东海,铁钟在亭叩响西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