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甯喜之乱”是怎么一回事
(2018-09-11 10:08:16)
标签:
转载 |
据《徂徕石氏族谱》云:“武王克商,列爵分土,封弟康叔于卫,数传至顷侯,生子二:长勚,即釐侯;次仲夏为大夫。仲夏之孙何,食邑于石组乡,因以为姓。又数传之慙,避宁喜乱,流寓秦之武威,生子作蜀。”
《徂徕石氏族谱·石氏姓源考》又云:康叔生康伯;康伯生孝伯;孝伯生嗣伯;嗣伯生疌伯,疌伯亦曰生建。建生靖伯;靖伯生贞伯;贞伯生顷伯,又曰顷侯;顷侯生仲夏;仲夏生挚。挚生何,食邑于石组乡,乡名石,故姓石也。何生碏;碏生骀仲;仲生祁子;祁子生稷;稷生买;买生子二,长恶次慙。慙公避宁喜乱,流于秦之武威,生石子作蜀。
那么,促使石慙公避乱流于秦之武威(实际上应为天水的成纪),导致石作蜀公出生于成纪的“甯喜之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说:康叔卒,康伯代立。康伯卒,子孝伯立。孝伯卒,子嗣伯立。嗣伯卒,子疌伯立。疌伯卒,子靖伯立。靖伯卒,子贞伯立。贞伯卒,子顷侯立。顷侯之所以由伯升为侯,是由于他“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顷侯卒,子釐侯立。釐侯卒,共伯立,但未久他的兄弟和即逼迫他在釐侯的墓道自杀。和即位,此即武公。武公大修德政,卫国很快国强民富。武公四十二年(前771年),西周王朝发生重大变故,“犬戎杀周幽王”,武公率卫国将士佐周平戎立下伟功,周平王即赐爵为公。公元前758年,武公卒,其子庄公立。
武公生有三子,老大即庄公,老二惠孙,老三季亹。庄公即位后,他的两个兄弟各有食采,其中季亹得甯邑(今河南省修武县)为封地,其子孙即以甯为姓。季亹生甯跪,甯跪生甯庄子,甯庄子生甯武子,甯武子生甯相,甯相生甯惠子,甯惠子生甯喜,他们世为卫国大夫。可知甯氏与石氏一样,同为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 卫国国君康叔封之后。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云:“卫之公族,石氏、世叔氏、孙氏、甯氏、子齐氏、司徒氏,……,皆卫姬姓也。”其说法是对的。
由于甯氏为卫国王室贵族,且人才济济,在卫国的内政、外交及军事诸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作用。所以,九世为卫国大夫。然而在卫献公时因为政乱导致甯氏在卫国失势。
对其主要原因,《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说:(前571)卫献公约请孙文子、甯惠子吃饭,这两个人都穿上朝服在朝廷上等待。太阳快下山了,卫献公还不召见,反而在林子里射鸿雁。两个人跟到林子里,卫献公不取下皮帽跟他们说话。两个人都生气。孙文子去了戚地,孙文子的孙蒯入朝请命。卫献公招待孙蒯喝酒,让乐官唱《巧言》的最后一章。乐宫辞谢。乐工师曹请求歌唱这一章。当初,卫献公有一个宠妾,让师曹教她弹琴,师曹鞭打过她。卫献公生气,鞭打师曹三百下。所以现在师曹想利用唱这章诗的机会,来激怒孙蒯,以作为对卫献公的报复。卫献公让师曹歌唱,师曹作了朗诵。
孙蒯恐惧,告诉父亲孙文子。孙文子说:“国君忌恨我了,如果不先下手,就必死于他的手中。”孙文子把家中大小集中在戚地,然后进入国都,遇见蘧伯玉,说:“国君的暴虐,这是您所知道的。我很害怕国家的颠覆,您准备怎么办?”蘧伯玉回答说:“国君控制他的国家,下臣哪里敢冒犯他?即使冒犯了他,立了新的国君,难道能确知比旧的国君会强一些吗?”于是就从最近的关口出国。
卫献公派子蟜、子伯、子皮和孙文子在丘宫结盟,孙文子把他们全都杀了。四月二十六日,子展逃亡到齐国,卫献公到了鄄地,派子行向孙文子请求和解,孙文子又杀了他。卫献公逃亡到齐国,孙家的人追了上去,把卫献公的亲兵在阿泽击败,鄄地人逮捕了败兵。
《史记•卫康叔世家》也记载说:“十八年(前571)时,献公告请孙文子、宁惠子进宴,两人如期前往待命。天晚了,献公还未去召请他们,却到园林去射大雁。两人只好跟从献公到了园林,献公未脱射服就与他们谈话,对献公的这种无礼行为,两人非常生气,便到宿邑去了。……于是孙文子赶走了献公。献公逃亡到了齐国,齐国把他安置在聚邑。孙文子、甯惠子共同立定公弟秋(《汉书》名焱,《左传》名剽)为卫国国君,这就是殇公。”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卫献公召见大臣欢宴却又冷落他们,亲着猎服而与身着朝服的臣下谈话,在当时是不合乎礼制规范的。孙文子与甯惠子均为卫国望族,在卫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怠慢行为自然引起了孙、甯二子的不满,但在对献公的逐杀中,主要是以孙氏的势力进行的,尤其是孙文子先杀害了献公派来的子蛴、子伯、子皮,又杀了献公派来的子行,献公逃往齐国,甯惠子尽管没有直接参与这场厮杀,但从内心对献公不满,因而便参与了立殇公的活动。
然而宁惠子对献公被赶走之事一直感到不安,
《左传•襄公二十年》载:卫国的甯殖(甯惠子)生了病,告诉悼子(甯喜的谥号)说:“我得罪了国君,后悔也来不及了。我的名字记载在诸侯的简册上而加以收藏,说‘孙林父、甯殖赶走他们的国君’。国君回国就能掩盖这件事。如果能够掩盖它,你就是我的儿子。如果不能,假如有鬼神的话,我宁可挨饿,也不来享受你的祭祀。”悼子答应,宁殖就死了。
甯惠子死后,甯喜继承了甯氏家族在朝政中的大权,同时也继承了惠子临终前的瞩托。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卫献公从夷仪派人向甯喜谈复国的事情,甯喜同意了。太叔文子听说了,说:“……甯子可以说是不顾他的后代了。难道可以吗?大概是一定不可以的。君子有所行动,要想到结果,想到下次能够再如此。……现在甯子看待国君不如下棋,他怎么能免于祸难呢?下棋的人举棋不定,就不能击败他的对方,而何况安置国君而不能决定呢?必定不能免于祸难了。九代相传的卿族,一旦被灭亡,可悲啊!”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卫献公派子鲜为自己谋求再登君位,子鲜辞谢。他们的母亲敬姒一定要子鲜去,子鲜回答说:“国君没有信用,下臣害怕不能免于祸难。”敬姒说:“尽管这样,为了我的缘故,你还是去干吧!”子鲜答应了。当初,献公派人和甯喜谈这件事,甯喜说:“一定要子鲜在场。不这样,事情必然失败。”所以献公派遣子鲜。子鲜没有得到敬姒的指示,就把献公的话告诉甯喜,说:“如果回国,政权由甯氏主持,祭祀则由我主持。”……甯喜告诉右宰穀。右宰穀说:“不行。得罪了两个国君,天下谁能收容你?”甯喜说:“我在先人那里接受了命令,不能三心二意。”右宰穀说:“我请求出使去观望一下。”于是就在夷仪进见献公。回来,说:“国君逗留在外已十二年了,却没有忧愁的样子,也没有宽容的话,还是那样一个人。如果不停止原复君计划,我们离死就没有几天了。”甯喜说:“有子鲜在那里。”右宰穀说:“子鲜在那里,有什么用处?至多不过他自己逃亡,又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呢?”甯喜说:“尽管这样,不能停止了。孙文子在戚地,孙嘉去齐国聘问,孙襄留守在都城家里。
二月初六日,甯喜、右宰穀进攻孙氏,没有取胜。孙襄受伤。甯喜退出城住在郊外。孙襄死了,孙家的人在夜里号哭。城里的人们召唤甯喜,甯喜再次攻打孙氏,攻克了。初七日,杀死了卫侯剽和太子角。…… 初十日,卫献公(在外十二年)又返回故国。
以上情况说明甯喜,一方面在卫献公的复位问题上举棋不定但却要实现先人的遗愿,另一方面卫献公待人的秉性没有改变,这就决定了甯氏的悲剧结局。
卫献公虽然借甯喜的力量复位了,但是对甯氏参与立殇公的活动耿耿于怀,加之不愿因为孙文子而得罪晋国,因而便借公孙氏的势力消灭甯氏之党。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前547),卫国的甯喜把持朝政,卫献公担心这件事,公孙免馀请求杀死甯喜。卫献公说:“如果没有甯子,我不能到这地步。我已经对他说过了‘政由甯氏’。事情的结果不能知道,只是得到坏名声,不能做。”
公孙免馀回答说:“下臣去杀他,君王不要参与计划就行了。”就和公孙无地、公孙臣商量,让他们攻打甯氏,没有攻下,公孙无地和公孙臣都因此战死了。
卫献公说:“臣是没有罪的,父子二人都为我而死了!”夏季,公孙免馀再次攻打甯氏,杀死了甯喜和右宰穀,陈尸在朝廷上。石恶将要参加宋国的结盟,接受了命令而出来,给尸首穿上衣服,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为他们号哭,想要入殓以后自己逃亡,又害怕不能免于祸难,姑且说:“接受使命了。”于是就动身走了。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前546),卫国人讨伐甯氏的亲族,所以石恶逃亡到晋国。卫国人立了他的侄儿石圃,以保存石氏的祭祀,这是合于礼的。”从《左传》看,石恶家族应该与甯氏交往较好。石恶逃亡到晋国,他的弟弟石惭逃亡到天水的成纪,后在此生下石作蜀。
然而,这里就出现如下几个问题:
1、《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说:“(前546),石恶逃亡到晋国。卫国人立了他的侄儿石圃,以保存石氏的祭祀。”这说明石恶是有兄弟的。按《徂徕石氏族谱·石氏姓源考》说:(石)买生子二,长恶次慙。即石恶的弟弟是石慙,那么石慙为什么逃亡时不带着他的儿子呢?要不,石恶的弟弟不是石慙?或者说石恶兄弟多人?
2、石慙逃亡是襄公二十八年(前546),逃亡时应该在20岁以上。而网上有关资料说石作蜀生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殁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如果说石慙在50岁高龄时生下石作蜀,也显得不太可能。应该说石作蜀的出生年龄要早于公元前519年。
【注】:本文参考了张新斌先生《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甯氏与甯城》一文,特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