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引导性语言》

(2011-12-20 15:49:19)
标签:

杂谈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新课堂”需要平和自然中的引领。只要教师在课堂中巧于评价,丰富课堂中的评价引导语言: “双褒”评价引导; “想象性”评价引导语言;“一语双关”;多媒体评价引导语言。那么学生就能快速进入文本内容,最大程度地展示自己的潜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引导性语言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和境’。雅俗共赏是‘和’,言意相谐是‘和’,显隐结合时‘和’,主客相生是‘和’。和能生‘美’,和能生‘效’。既有‘效’又有‘美’的语文,是精神的语文,也是物质的语文。”这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的教学名言。教师上好一课的目的就是在构建和谐美的课堂之余让学生有所获,得到文化的熏陶,故在语文课堂里教师要做好这样一个引导的角色,“抛砖”方能“引玉”。 课堂评价语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它也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课堂评价引导语的现状

如果对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语言进行反思,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评价语言过于单一。当前的语文课堂中,“你真棒”、“行”、“不错”等激励性语文随处可听,这样重复的评价越多,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单调乏味之感。久而久之学生的反应冷淡,感觉无趣是很自然的事情。事实上,任何人都有对新鲜事物的追求感,对于儿童而言,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

那么我们又何不改变我们的评价语言呢?

 

二、 丰富评价引导语言

(一)、“双褒”评价引导

我们常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教师,我们要想让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就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适当地用上褒义语,抓住这个孩子回答一个问题的闪光点,适时地对他进行评价和表扬,在一定的环境中加以鼓励就会起到特殊的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呢?我们让这种“褒义”变为“双褒”是一个很好的策略。所谓的“双褒”有两方面的作用,即“一褒”使学生增长信心,用之调度学生心理;“二褒”使学生领悟课文,用之激发深入文本。比方说罗才军老师在执教《伯牙绝弦》文言文中的“很好!字正腔圆,尤其是最难念的‘弦’字。”这样的评价语,使得之后的学生也会自觉得读好‘弦’这个音。类似的一些简单的引导评价语还有:“没读几遍,你就能把古文读得一字不差。我也想对你说‘善哉’。”“你后面的‘妙极’真是妙极了!你不仅是伯牙的知音,还是文言文的知音。”学生立刻情绪高涨,也争着要读一读。如此简单的“双褒”看似无味、平淡,和我们平时交流的语言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它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学变得得心应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总之,教师要合理、有效地运用引导性的“双褒”,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使它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 “想象性”评价引导语言

课堂教学的时间仅40分钟,有些东西不能做到细嚼慢咽,特别是课文中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感情学生不容易体味,但教师如果通过微妙的引导性评价语言恰到好处地让学生表达出来的话,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比如王崧舟老师在执教《普罗米修斯》一文中,为了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没有火”和“有了火”人们生活的变化,他让学生去想象“读着这两个完全相反的画面,你的心头会泛起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情绪?”还让学生体验“受难”,定格“被锁”和“被啄”这两个画面,让学生说“画面中哪些字眼在深深地刺痛着你的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普罗米修斯的博爱。我还很欣赏林莘老师教学《游山西村》中的课堂语言:“读着读着,你眼前是不是有一幅美丽的画面出现了?”“你有没有感到读着读着,画上的事物好像动起来了?”在这里,教师通过让学生脑海里浮现出想象的画面,使学生轻松进入古诗的意境当中。

在《蜜蜂》一课教学中,我也试用这样的想象性评价引导语言:“看!图上有那么多蜜蜂,在它们飞回来的两里多路里,我仿佛看到了它们一路上发生的事情……把静态的画面转化成动态的画面,这样,学生就会继续去想象,去拓展思维空间。学生通过想象后,说:“它们是半路上遇到敌人了,于是,一些为了掩护,所以留下来与敌人周旋,才会第二天回到家中。”“我仿佛看到了飞到半路上,它们几只蜜蜂看上了同一朵花,于是,为了谁采蜜而争吵了起来,所以才第二天回来。”……这样,一堂语文课仿佛是一次美妙的旅行,一次想象的飞翔。学生既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也是一次美的享受。

 

(三)“一语双关”

“一语双关”是一种说话技巧,是婉转地说,更让学生心理上能接受;学习上有更好的方法指导。

1)、在初步接触课文时,学生对一些内容会有些茫然。针对这个情况,我尝试着改变这种现象,例如在初步学习《乡下人家》的过程中,学生读完相关段落时,我是这样评价的:“读得那么悠闲,那么自由。”我把自己的评价语有意识地处理为“一语双关”,即在课堂中对评价学生的语言进行了一些艺术化的处理——既是在无形中渗透给学生课文之意境(乡下那种让人悠闲自由的感觉),又赞扬了学生读出了感情,引导其他同学也可以如此朗读。

2)、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有独特见解时,我会给予满怀谢意的评价:“你的精彩发言给了我启发,谢谢你”;

3)、当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超越了我的答案范围时,我会说:“你真了不起,就按你说的试试吧”。这些评价的语言看似只是在赞扬、鼓励欣赏回答问题精彩的学生,其实另一方面也让其他更多的学生体会到教师给予的平等、民主和真诚,让所有的学生都生成了自己的新的认识,所以更是一种引导。如此的“一箭双雕”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可以说起到了一种“调度”学生心理的作用,学生的情绪也慢慢地被感染了。

 

(四)多媒体评价引导语言

课堂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平台,同时也是学生快乐成长的舞台。在一些美文面前,一首动听的音乐也可以成为学生的引导性语言。无论是带动气氛,或是增强效果,都有它不小的功劳。记得罗才军老师在《伯牙绝弦》一课教学中,在师范读环节中,加入了一首古筝轻音乐,通过老师的配乐朗读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此时,同学们也跃跃欲试,急着也要自己来试试。为他们配上音乐后,他们一个个也读得更有感情了,更投入了。多媒体评价引导语言的应用要恰如其分,搭配合理,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结论

总之,引导性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课才是一堂真正圆滑的课,正是因为有诸多“引导”,才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增添了无穷魅力。过多的正面评价会让人导致“审美疲劳”,教师评价学生要站在发展个性的角度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语引导的作用,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