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恩师马以驯/方培元 江 志

标签:
杂谈 |
分类: 怀念师长 |
http://s15/mw690/8d3799bagd9a8d16a200e&690江
马以训仙逝之际,特刊载特级教师方培元、江志两位先生弟子暨老校友的回忆文章,以示追忆---编者
我们的恩师马以驯
方培元
我们是武汉市第一中学的1958年高中毕业生,我们1952年进校,在武汉市第一中学整整六年,经历了初中和高中。
马老师的课讲得好,马老师的教学效果好,马老师的学生在各行各业都是娇娇者。马老师取得如此成功,这是和他崇高的师德,卓越的教学艺术分不开的。他的教学特色是什么?总结出来,无疑是教育界的一笔财富,对所有中学教师将大有裨益。回想在马老师课堂上听讲的幸福时光,工作后在马老师身边,他对我们的谆谆教导,马老师是老师、朋友、向导、教练、榜样。
一、
学生听完一堂课,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心中有多少火花被点燃了。
二、
课堂是学生脑力劳动的主阵地,主战场,没有一定的负担量,
学生思维能力锻炼不出来。正如运动员一样,没有一定的运动量他的肌肉发达不起来。一次我们武汉市的特级数学教师在一起开会,作为他的学生我们向他请教:“马老师,您总结教书教得好的诀窍是什么?”他诙谐的说:“让学生掂起脚来学。”我们恍然大悟,回想我们当年在一中读书,马老师上课开讲,说得快写得快,每节课三黑板,课堂容量的确很大,我们的思维能力在马老师的课堂上得到锻炼。反观我们周围,不少老师因为课堂容量不足,而使教学质量不高。
三,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绝不是形式上的一问一答,或者什么其他的花架子,只要能揭示知识的本来面目,不论你采取什么形式,甚至一讲到底,都算启发式教学。马老师就是一讲到底,但马老师的课堂教学都是启发式教学,因为马老师对每个知识点都揭示了它的本质。当时,高中三年级数学有一章叫《高次方程》,一般老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而马老师是五十年代初期的武汉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大学生,数学功底非凡。他居高临下,给我们讲高次方程,揭示其本质,使我们学的轻松,掌握的好。恰好当年的高考数学压轴题就是高次方程,就是马老师给我们一再强调的题型,使我们轻松获得高考数学的高分。教学者、命题者均是数学高手,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马老师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命题者认为也是重要的知识点。
四,
概念不等于定义,概念教学不是简单的要学生看书,背定义!一个概念要在学生的头脑中真正树立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别是数学更要重视概念的教学,因为数学是从概念出发的。例如函数概念,在初中教,在高中还教,在大学还教,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深入。可见函数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实在不容易。马老师关于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归纳起来,大约为五个步骤:一,由实例(实际的或理论的)引入概念;二,分析概括抽象,得出概念的定义;三,像医学院的学生解剖尸体一样解剖定义的结构;四,运用定义解决问题,从而巩固概念;五,举反例预防学生错误理解。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对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大有裨益。1981年,江志被评特级教师时的公开课,就是讲高一年级的函数慨念,江志就是按马老师的一套讲的,获得评委的一致好评。当时马老师也是评委,对江志的课也非常认可。
五、永不消散的教师魅力
马老师是他每一个学生心中最喜欢的老师。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马老师经常对我们的教导。有的学生数学没学好,他从不指责,而是检查自己为什么没有让他学好。学生的问题总在自己身上找根子。
因材施教,重在启发,是马老师教书育人之道。他的教学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不是学生应具有的水平来展开的,应具有的水平是他教学的结果。
因材施教,重在启发,让学生踏踏实实,循序渐进,一路向前,不断进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感觉。
“平庸的老师,说教;好的老师,解说;更好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发。”马老师是一位伟大的老师。
我们在这里对马老师教学特色的回忆,是不全面的,唯恐挂一漏万。我们已是七十二、三岁的人了,但对我们的恩师马以驯,时刻铭记在心。欣闻一中在12月中旬要给马老师开教学艺术研讨会,我们仅以此文献给八十五岁高龄的、我们永远敬爱的马老师。
1982年的马老师:
1994年11月19日《长江日报》载:数学教坛“马家军”。
http://s7/mw690/40f0b334xd005fc70d38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