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官殿是汉口沿江大道四宫殿码头至民权路口一带的泛称。四官殿原是一所庙宇,供奉天、地、水、火四官,建于清初。附近人烟稠密,住的多是板房茅舍,易起火灾,居民惶恐,乞灵于四宫殿中的"火官",祈求"火神"祝融保佑平安,所以又把四官殿称为火神庙。但火神不灵,连他自己的庙宇也保佑不了,在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的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从此没有四官殿,但这一带却仍称四官殿至今。

四官殿的大火

大火后的四官殿
活的活的——四官殿
二十里长街八码头,作为八码头之一的四官殿,是唯一专渡长江的码头。这里,民居稠密,商贸繁荣,自不必说。逢年过节,这里展示的很具地域风情的民俗文化,汉味纯正,大可称道。比如,元宵节前后,孩童手提花灯,游街串巷,童真烂漫,丰年之兆,最是一景。四官殿周边如存仁巷一带,多有技艺不凡的手艺人,竹扎纸糊的各式鱼虫狗兔之属的动物花灯,皆惟肖惟妙且能摇头摆尾。别致的是卖者叫卖,不叫花灯之名,直呼:“活的活的”。路人听到叫卖声,一愣之后,多是会心一笑。久而久之,这活的活的就是四官殿的代称,由此生发开去,娩出一句歇后语:四官殿的东西——活的。









因为这些“活的”花灯出自四官殿,所以民间流行俗谚:“活的活的,四官殿的。”后来,又把“活的”二字隐克,用四官殿的来代替,并扩大其外延,泛指一切活的东西。“四官殿的”,一句武汉土得掉渣的方言,也只有土得掉渣的老武汉人才晓得这句方言的典故了。
实际上,在我的印象中,“四官殿的东西”有这样一种延伸:泛指一切不扎实、质量差的东西。“四官殿的东西”,活摇活甩的,一动就垮。用此话来嘲讽那些劣质货,大到房屋,小到板凳。
四官殿初建于顺治(1644——1661)年间,重修于康熙六年(1667年)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居然被一场大火烧得稀烂,首创大火烧了火神庙的奇迹。
读到此处,略生疑惑。记得以前曾经听人说起过这个“活的活的”的四官殿,并不是江边上的四官殿,而是河边上的四官殿。后来看到《汉正街的传说与典故》一书,方才把这事搞清楚。书中有一章:汉口有两处“四官殿”
提起四官殿,汉口的居民往往只想到江边轮渡码头。可是在清代,汉口却有两个“四官殿”:一在今江汉区内,另一个在今硚口区汉正街一带。……《夏口县志》说,这四官殿在居仁坊“五显庙下”,因在清咸丰五年(1855年)与五显庙同毁于兵火,未加重建。此处在清代中叶也是个十分热闹的所在,特别是元宵节,卖花灯的很多,卖者不呼灯名,但呼“活的活的”。清道光年间刊出的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有一首描写当年硚口四官殿卖灯的情景:“四官殿与存仁巷,灯挂长杆样样全;夹道齐声呼活的,谁家不费买灯钱?”
如今的四官殿一带:

四官殿码头

四官殿一带的码头

沿江大道民权路口


四官殿一带的码头

四官殿看江景之一

四官殿看江景之二

长航大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