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的古塔和江心寺/余德亨

标签:
古塔维修高塔寺塔记江心寺杂谈 |
分类: 旅游天地 |
今年初,一对在上海工作的黄梅籍小夫妻邀我和王洁国庆节去黄梅做客。节前,这对回家度假的小夫妻本可以从上海乘火车直到黄梅,却特意绕道武汉来接我们。于是,9月30日,尤鄂生开车,我们一行五人去了黄梅。
古塔——高塔寺塔
http://s5/middle/8d3799bagb9892a28bde4&690
小夫妻家在县城,午饭后,商量到哪里逛一逛,我说去看一看古塔。当时也是随便一说,一是无处好去,二是王洁没看过,尤鄂生已经没什么印象。
在黄梅下乡的几年里,多次去县城。离城好几里地,就可以望见这座古塔,状如春笋,似乱石堆就,塔身长满野草灌木。模模糊糊记得除称为古塔外,还有叫乱石塔、砖塔的。回武汉后又去过县城多次。四十三年,一次也没有走近过。
这次走近它,后悔不迭。这样的宝贝,一次又一次失之交臂。读塔身上县委、县政府1989年10月所立《维修高塔寺塔记》,才识得它的真面目。
这座塔位于县城东南环城路街心,低于路面一两米,淹没于杂乱的楼房中,稍远一点就看不到。
它的正式名称应为高塔寺塔,又叫春笋塔、百尺塔,建成于北宋天禧元年(1017)。此处原有一众造寺,“塔成之后,寺以塔名,称高塔寺,塔以寺名,称高塔寺塔。”全砖石仿木结构,八角十三层,高三十多米。塔身八面,正南面题“皇帝万岁”,依次是重臣千秋、上祝当今、下及有情、民安物泰、雨顺风调、同沾功德、共成佛道。1986年因五层以上毁坏严重,拆除重修,发现第十、十三层有偈语石刻、塔志铭各一块,可见是原建实物。
http://s9/middle/8d3799bagb9892ec15768&690
http://s1/middle/8d3799bagb9893325daf0&690
此塔“运用锅状砌砖工艺,全塔自下而上皆以四周高中间低的‘砖锅’层层叠垒结体。块块塔砖倾斜相接,再以黄泥胶合。当塔身遭受强震或外部冲击时,由于自重产生的向心力,令塔体凝集不散,日久弥坚。 塔体的特殊内构也给外表增添了华彩。‘砖锅’外缘内弯收分,形成塔壁的垂直内凹和塔檐的水平下凹,巧妙地把力学与美学融为一体,古建筑学上称之为“双凹”结构。这在我国现存高塔中实不多见。”“1938年日寇投弹四枚炸塔,弹坑紧邻塔基,径大十余米,寺殿与民居俱毁,塔壁上下弹痕累累,多处坍剥数尺,而塔身岿然不动。藏于塔室的百余名妇孺死里逃生,时人莫不仰谢佛祖庇佑。”
此塔贮藏法物的方式和种类十分奇特,每层“藏石函,石函藏银函,银函藏舍利与多品供养物。‘天宫’虽也见于外地古塔,但如此层层皆有,十分少见。”“塔藏法、报、化三身舍利:报身舍利即古代高僧圆寂后留下的舍利、骨灰;法身舍利即华严经偈碑刻等佛教经典;化身舍利即高仅1厘米微雕佛像一尊。这种瘗塔方式,为研究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塔瘗埋葬制度提供了鲜见的实物资料。”(引自黄冈文化网文章《黄梅高塔寺塔》)
我为黄梅自豪,为黄梅人拥有这样一座屹立千年、工艺卓绝、内藏丰厚、形体伟峻的古塔而骄傲。这可是真材实料的文物,表明黄梅不愧唐宋以来被誉为“佛国”、“小天竺”,它和众多的古寺(江心寺、柘林寺、菩提寺、老祖寺、四祖寺、五祖寺等),众多的高僧(支遁、慧远、印度菩提流支、印度千宝掌和尚、道信、弘忍、慧能、神秀等)一起,昭示着黄梅源远流长、深厚宏阔的佛教历史。时下文物造假遍及国中,捕风捉影已经是小儿科,无风无影却能无中觅有,这叫真本事,叫创新。
我在这里慷慨激昂,古塔无语。
这篇文章的作者还写道:高塔寺塔是黄梅县的人文标志,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故土象征。记得少年时每从外地读书放假归来,十里之外望见地平线上一塔孤峰,心里就不禁漾起“到家”的喜悦。于是推想百十年前乃至逝去更远的岁月里,历尽百城烟水、心仪“小天竺”的参方僧,远远望见这位倚闾而立的慈母,也会因为悲欣交集而潸然泪下吧。
我们都有自己的家乡故园,我们完全能够理解这位作者。而我们曾经和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人血脉相连,那段岁月中的一些人和事,至今温暖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我们的理解大概会和一般读者不一样吧。
无论是绕塔瞻仰的当时,还是写此文的现在,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内疚,觉得对不起黄梅。从今以后,想起黄梅的时候,我会想起这座塔。
当天没想到,第二天去江心寺,我又一次觉得对不起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