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文化名城--镇隆古城
(2014-08-27 18:00:38)
标签:
旅游 |
分类: 镇隆(信宜)历史 |
信宜古城位于今镇隆镇八坊村,东江环其左,西江绕其右,两江于古城南面交汇合抱。古时有巨石在两江汇合出水处关锁水口,水从石中窦洞涌出,故信宜在唐时亦称窦州。后因巨石阻塞水路交通,遂将巨石凿掉。古城前有大应岭耸峙,后有登高山屹立屏障,东有凤岗蜿延,西有榜岭雄踞。群山远挹,罗城周密。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信义县,同年设南扶州,治所皆设于此。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信义县改为信宜县。直至1952年县政府迁址东镇。古城作为县治,成为信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1330余年。其间,唐武德四年(621年)设南扶州,州治设在信义县城南,辖怀德、信义、潭峨等县,泷水陈龙树任南扶州刺史。唐贞观八年(634年)南扶州改名窦州,州治不变,辖信义、怀德、潭峨、特亮4县。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避宋太宗赵光义讳,信义县改名信宜县。宋熙宁四年(1071年)废窦州(在信宜设窦州历437年),信宜县始属高州。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水县天地会首领陈金釭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信宜县,建立大洪国,以县城为首府,学宫为王宫,县署为元帅府,大路街冼太庙为宾馆,向富户重征田赋,名曰“洪租”,在南门外建新圩,实行轻税、互利商业政策,分封西宁、封川、岑溪、容县等地天地会首领。大洪国势力达封川、西宁、罗定、电白、阳春、阳江、茂名(现高州)、石城、化州、容县、藤县、北流、岑溪等地。同治二年(1863年)陈金釭被变节主将郑金诱杀,大洪国倾覆。
镇隆古城作为县治、州治,曾多次进行修筑。宋、元时,城墙是用土夯筑,周围185步。明正统五年(1440年)始筑砖城,周围255丈(按当时计量单位,下同),高1丈8尺;凿濠池,周围414丈6尺(城东、西、南三面俱环窦江,无濠堑)。天顺三年(1459年),创串楼548个。明正德五年(1510年)筑子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设敌楼13所,四十五年(1566年)增置窝铺、包腮墙。明末清初,战争频繁,城垣被毁。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修复城垣,砌以砖石,周围525丈,高2丈6尺,厚2丈3尺,设东、南、西、北4个城门,上建四角楼;又建窝铺43间,雉堞526个。嘉庆十八年(1813年)移建南门于学宫前正南位,改为文明门,同时将旧南门封闭,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添建4门炮台。民国时期,改建文明门,仿宫殿楼台式,两层,底层为瓮城,中开拱门,建筑体宽24米,深14米,高30米。装修式样为庶殿顶楼台结构。大层顶,高台基,鼓磴式柱础,抬梁式屋架,屋檐下有莲花托拱头,红墙绿瓦,群众称之为“红楼”。
镇隆古城来脉绵远,干脉自金垌大人山,东南过鸡子窝、过天坡、至长冈岭;南过学地大山,至来龙山;东过长塘、文书塘,至六运山;西南过小礼埇、进甲塘;迤西北至六头冈,东南至水尾,南往石头埇,西南至虾塘、高岭,南至黄泥冈,东过潭程径,西南至登高山,东南入古城。顿跌逶迤数十里,东西江夹水界脉,迎送有情,南北八神星相相配,东西二卦遥相呼应。龙山向水局甚合杨公文化之道,故作为县治、州治历1330余年。
1938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很快占领广州湾等沿海地区。1939年为防日寇侵犯县境,县政府征集义务工破坏全县所有公路。1940年又征集民工拆掉县城城墙,只留北帝楼和文明门作为古迹保存,后北帝楼亦被毁。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2月,信宜县委机关迁址东镇,镇隆古城亦结束了作为县治的历史使命。
信宜古城建筑以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居多,风格别致,传统建筑与中西合璧的建筑交相错杂,各具特色。现保存较为完好的有起凤书院,藜照书院、同春书院、丽泽书院、凤岗书院、简斋书院等13所,陆氏宗祠、王氏宗祠、梁氏宗祠、林氏宗祠等7所。此外,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洪国王府(即学宫),茂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明门(即红楼)、中山公园等一批具有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的古建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信宜市人民政府已规划开发为旅游景点。
前一篇: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故居
后一篇:【东镇历史】东镇的村名是这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