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曲知识--1
(2011-10-04 16:49:38)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 |
叮板常识
“局”声的一霎那为板,“的”声的一霎那为头叮、中叮和尾叮,而且,叮板的间隔时间要相等。如果板到头叮的时间隔了1秒钟,那么头叮到中叮的时间也是1秒钟,以此类推。这是叮板最重要的性质,许多人却忽略了。有时候,掌板师傅故意不敲出头叮的“的”声出来,如《昭君出塞》的“斜阳”一顿,“斜”字头叮起唱,却听不到“的”声;唱完“斜阳”,又密密麻麻地打了许多花板。这时如何辨别叮板?记住上面所说的叮板最重要的性质即可辨别叮板。
叮板种类:
一板三叮(板、头叮、中叮、尾叮)
一板二叮(板、头叮、尾叮)仅用于一二首小曲。
一板一叮
流水板(有板无叮)
板开口(板起唱)定义:在板的同时,唱出这一顿的第一个正字。它没有限制演员在哪个板开口,演员可以适当选择。如南音板面的最后一个音符低音5奏出的同时,就可唱“情惨惨”了。又如乙反南音过门奏到24565424时,,过门其实未结束,但演员是板起唱的,这时就可以唱了。
板收掘定义:至少唱到板,根据习惯还可以再唱下去,但不能唱到头叮。也没有规定唱到哪个板收掘。以《祭玉河》的“今生难结凤鸾俦”为例,板起唱“难”字,“凤”在头叮唱,“俦”在中叮唱,拉腔到板结束,但没有规定在哪个板结束,所以最短唱1个一板三叮再加1个板共5拍即可,也可以唱9拍、13拍、17拍......,总之是4的倍数加1(13=4*3+1等等),也就是N个一板三叮再加1个板。
叮、头叮、中叮、尾叮的开口及收掘同上。
乐队的起奏及收掘类似。
初学粤剧,至少要解决三个问题:
1、每个字在什么叮板或什么叮板之前(或之后)唱出。
2、顿尾字的拉腔有多长?
3、顿的拉腔的最后一个音符(下称结束音或尾音)是什么?
下面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梆子慢板:
板 头叮 中叮 尾叮
X \ \ \
话 偏 多 , (&&&&&)一定
情 更 苦.......................
一板一叮 是拍子组合的方式,亦有称「一叮一板」。在整个唱腔及锣鼓体系内,「板」较「叮」重要,因板是控制速度,并且唱腔收结最後的一个字一定是在板的位置。叮又称「眼」,是控制板与板之间过渡的拍子。用以表示节奏及拍子的符号叫「叮板」。一板一叮相若於西方音乐的两拍子,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叮,即板叮相隔循环的组合。板腔体的叮板是有严格规定,相对地小曲的叮板则较宽松,故此相同的小曲有时分别以一板三叮及一板一叮处理。
一板三叮是拍子组合的方式,亦有称「三叮一板」。一板三叮相近於西方音乐的四拍子,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头叮」,第三拍为「中叮」,第四拍为「尾叮」。即「板叮叮叮」循环的组合。
叮板 粤剧用以表示拍子及节奏的用语及符号。在叮板中,板是较重要的,因板是控制节拍,而叮是板与板之间的连贯与过渡。叮板是工尺谱中所用的节拍符号;一般来说,曲本上即使没有记上工尺,叮板的符号也可记於曲词旁边。现今常用叮板的符号:「ㄨ」为正板,「ˋ」为正叮,「ㄨ」为底板,「└」 为底叮。叮板组合的方式可分为:一板一叮、一板三叮及流水板。
正板、正叮 叮板控制粤曲的节奏和速度,「板」可说是强拍,「叮」可说是弱拍。
若板落於乐音或曲词上,在记谱时用「ㄨ」的记号表示,称为正板。
若叮落於乐音或曲词上,在记谱用「ˋ」的记号表示,称为正叮
慢板 指由一板三叮构成一个叮板组合单位,非指速度 。「士工慢板」也简称为慢板。
中板有以下意思:
1. 粤剧音乐板腔体系中的一种叮板组合方式,由一板一叮组成一个单位,不断重复,直到唱段结束。
2.
亦为「士工中板」的简称;常用的士工中板有十字句及七字句,节奏及速度可快可慢。
底板、底叮
若「板」不落於乐音或曲词上,在记谱时用「ㄨ」的记号表示,称为底板。
若「叮」不落於乐音或曲词上,在记谱用「└」的记号表示,称为底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