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太丘与友期》和《说屏》评课稿

(2012-01-02 16:48:26)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类

周二上午我们院里组织去东山外国语学校听课,他们学校一共安排了两节课,第一节课是周华东老师上的《陈太丘与友期》,是一篇文言文;第二节课是周玉红老师的《说“屏”》,是一篇说明文,很具有代表性的两篇文章。听了之后我觉得受益匪浅,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我先来对第一篇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进行评课。首先教学目标制定的非常准确,符合新课程制定的标准,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来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是教学重点、难点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教学方法多样,采用诵读法、探究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教学过程也是清晰明确,由潜入深,逐步导入。这篇课文出自《世说新语》,所以老师采用介绍《世说新语》导课,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在教文言文方面,这位老师并没有才用边译边教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先读后译的方法。首先是让学生畅读课文,读对停顿,我觉得这样设计比较好,因为让学生读准文言文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学生会在重复的阅读当中加深他们的理解。然后是译读,老师并没有让学生直接进行翻译,而是先探究讨论文章中比较难懂的生字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以及找出近义词,解决学生在翻译时遇到的困难。在推敲字词的过程中周老师非常注重迁移,例如,让学生说出含有下列重点字并与重点字意思相近的成语,这个问题不但要求学生牢牢的掌握字词的意思,还要让学生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激发他们思考,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等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完后再让学生译读课文,这就非常的容易了。老师对这一环节的设计正体现了他们学校的校训“守正出奇”,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上创新。第三步是赏析文章中的句子,品评人物。这一环节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很快的找出文中主要的三个人物,并对他们的品德进行赏析,老师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总结文章的主旨,很好的完成了让学生懂得诚信做人的道理的教学目标。但是我觉得这一环节完成的并不是很漂亮,文章的重、难点就在这边,应该反复的让学生朗读,体会做人的道理,周老师处理的略为仓促。最后一个部分是传文化,对于这一部分周老师是采用拓展阅读感受《世说新语》的艺术魅力,这其实是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并且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但是这一部分的设计我认为太难了,通过读宗白华的话加深学生对《世说新语》的认识,宗白华的理论是我们大学生在学的东西,让初一的学生就接触他的理论是不是太难了?还有拓展阅读时直接亮出几个文言小故事,让学生翻译,这个对于学生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如果不是,那么东山的学生的语文功底真是太强了。

下面是我听完《说“屏”》后的感受。我觉得这篇课文周老师上的很好,讲解课文脉络清晰,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知识,而且还注重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这对于学生以后写说明文也是很有用处的。周老师开始的时候采用放视频的方式来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屏的兴趣,并通过实物展示来加深学生对屏风的认识,这个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的脉络很清晰,从赏屏——识屏——说屏。赏屏这一部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就是掌握什么是屏,屏是什么样的,主要是让学生弄清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识屏是主体部分,在这部分老师采用说明文的特点来教的,首先要掌握说明文就必须弄清这篇课文的脉络,总结出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然后是分析文中说明方法的运用,这其实是让大家掌握说明方法的运用,并且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这样教虽然很好,但是我觉得没有新意,太过死板,教材中一个单元有好几篇说明文,应该注重变法,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教。最后是说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他们周围有哪些屏,屏的作用是什么?这其实是让学生走出课文,学习文章中的课文固然重要,但是最终的目的是走进生活,运用于实践,这一环节设计的非常好。这三个部分其实是由潜入深,要求是一个环节比一个环节高,从被动的认识屏到主动的去理解它的用处,在了解它的外貌和用处的基础上再说说屏,这个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掌握的程度。这样的一篇课文教下来,学生的确是学到东西,但是如果一直采用这种模式,学生的激情可能调动不起来,这体现了他们学校的守但是并没有体现出奇。  

通过这次的听课经历,我学到的真的很多,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业师很值得我学习的,我觉得我们应该经常的走出校园,进入课堂,这样才能更加了解现在的形势,丰富我们的经验。

以上纯属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多提意见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