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在解决问题方面的总体目标中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策略的多样性”。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小学阶段不可能全部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没有解决问题的原始办法,学习策略就会很困难。所以教材在集中教学一个策略时,往往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在问题情境里激活相关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通过例题给学生留出的操作、思考的空间,加强对策略的感悟。
1、创设情境,在自主尝试中激发需求
在一个策略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解决过许多问题,初步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教师教学策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激活学生相关解题经验和有关策略的使用特征,为策略的教学提供基本保证。正如皮亚杰所认为的,人类自身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是建构的结果。学生只有自发的具体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验证,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
2、操作体验,在质疑交流中感悟归纳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是必须追求的重要目标。
3、比较追问,在反思评价中凸显价值
解决问题的策略不能直接从外部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而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的意识与感受。体验使数学教学不再仅仅关注数学事实的接受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是扩展到促进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思考: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价值并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基本问题的结论和答案,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每名学生获得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并体会策略的独特价值。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不断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这种策略?怎样使用这种策略?使用这种策略有什么好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种策略?等等。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回顾问题解决的过程,比较策略使用前后的数量特征,让学生探寻策略使用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4、灵活应用,在变化背景中丰富提升
综上所述,策略认识的教学基本按三个环节有序展开:基于源于知识背景形成对问题的多样化的理解和解答,形成多样化的学生自愿:通过对学生资源的深入讨论和交流,形成对策略的深刻理解;在丰富情境中创新应用,促进策略的内化,巩固掌握策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