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残荷的海角
残荷的海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302
  • 关注人气:3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律·韵】(平水韵十二侵){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韵[谈诗词的押韵]}

(2012-07-23 19:29:43)
标签:

杂谈

【七律·韵】

(平水韵十二侵)

高山流水奏谐音,绿叶迎风摆树林;

鸟啭莺啼啼有序,溪鸣涧应应声临。

词牌伴奏琴弦唱,诗赋相随韵律吟。

 平水拗牙嫌晦涩,中华新韵称人心。 

 

注:韵书主要有【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华韵典】【中华新韵】等等。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的出来的。但要说明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特别是i/u/v的押韵问题,我在网上找到这篇文章解说的很简单明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转自天天宝石交流吧)   

 

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鈥斺斣希厶甘实难涸希

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韵 [谈诗词的押韵]
http://www.niaolin.net/thread-8287-1-1.html

(文章来自网络)


    鸟林的不少朋友有雅兴写上几句诗歌用于发帖或回帖,因其句子工整,朗朗上口,颇具趣味性。给论坛增强了勃勃生机。读着上口、顺嘴的原因是诗歌的和谐,诗歌的和谐离不开“韵”。下面给初学写诗的朋友介绍一下词格律的基本要素——“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压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的出来的。至于要说明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品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ong,其中g声母,ong 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ong ,“同”tong,“隆”long,“宗”zong ,“聪”cong 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tai ),
          花木成蹊手自(zai)。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la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  ai   。绕字不押韵,它的韵母是ao  ,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v、如ai、ua、uai、iao、ian、uan、van、iang、uang、ie、ve、iong、ueng等,这种i、u、v,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ma),
          村庄儿女各当(jia)。
          童孙末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gua)。

   “麻”、“家”、“瓜”的韵母是a、ia、ua。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和谐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协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xie),
          白云深处有人(jia)。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hua)。

xie 和 jia  ,hua 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  sia(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的瞿塘贾,
           朝朝误妾(qi)。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e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i和er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i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的;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比较大,诗人们依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