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2012-01-12 18:20:10)
标签:
研究方法 |
分类: 教育技术 |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就是人们为深刻认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现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等。
科学研究方法的层次: 哲学方法 、科学研究法 、专门研究法
科学研究方法的类型: 经验方法、理论方法、系统科学方法
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程序化、客观性、数量化、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科学研究方法的程序: 准备阶段、现象阶段、实体阶段、本质阶段
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任务:
3、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客观真理性、全面性逻辑系统性
规律的三个基本特征: 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有效性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1、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定向开路
2、使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程序规范化
3、是推广运用教育技术成果的桥梁
4、丰富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内容
量的研究的涵义:是一种运用数学工具收集、处理研究资料的方法。它是开展教育技术研究活动的重要方法之一。
量的研究的基本程序,即四个步骤:
选择预定义问题(准备阶段)→执行研究(现象阶段)→数据分析(实体阶段)→研究结果的探究与结论(本质阶段)。
质的研究的内涵:
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的基本特征:
1、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中进行
2、研究者既是研究工具,又是研究的主体
3、研究过程注重描述性资料的收集
4、研究的结论和理论的形式是归纳法的运用
6、整体性与全面性:动态的、发展的;生产性分析(非生产性分析)
质的研究的操作程序:
1、确定研究的现象、研究的问题及研究的对象
2、建构概念框架,逐步形成理论假设
3、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
4、整理和分析资料
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区别:(具体见书上P34--P35)
1、与情境的关系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联系: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反映了客观事物质与量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质与量总是统一而又不可分的。质是一定量的基础上的质,量是一定质的量。对于事物质的研究,必然导致对于事物量的研究。因此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的。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总之,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连续性大于两分性。
获得课题的主要途径: 咨询专家、文献调研、深入实践、学术活动、教育实验、了解规划、跨科浏览;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文献调研。
课题选择的原则: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课题类型: 探索性研究、发展性研究、争鸣性研究
课题研究的目标: 决断性目标、对比性目标、析因性目标
变量,就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操纵控制和测量的各个要素。
研究变量的类型: 自变量、因(应、依)变量、干扰变量;
假设,对课题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做假想性的回答,根据这种回答,建立有关变量关系的陈述。
科学假设的一般特征:
假设的基本成分: 研究课题的限制性条件、研究的自变量、研究的因变量
假设的表述方式:
研究方案,就是针对要进行研究的范围提出问题,并拟定解决办法,以及为解决问题而需要的人员、预算和日程的一种研究计划书。
教育技术文献的来源:教育技术学图书、教育技术学期刊、网络文献资源
教育技术文献检索的意义和作用:
1、
2、对于教育技术文献进行检索,可以继承和借鉴前人的成果,启迪创造新思维,实现创新。
3、
4、
调查研究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技术规律,开展教育技术研究的一种方法。
调查研究法的特点(优点):
1、适用性广
3、形式灵活、手段多样
调查的类型:调查的类别,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每一次(个)完整的调查都包含目的、对象、内容、范围、方法等诸多因素。P89表
抽样,从总体中抽取出样本的过程。抽样的样本对于总体来说必须具有代表性。
抽样方法基本分为两大类: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区别:
1、概率抽样——遵循随机性原则的抽样。
2、非概率抽样——不遵循随机性原则进行的抽样。
概率抽样必须同时满足三项要求: 随机性、可行性、信息性
概率抽样的方法: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类型抽样)、整群抽样。
非概率抽样的方法:
有目的、有判断的抽样
测量,按规则给对象或事件赋值。
测量的基本要素:赋值的对象、赋值的规则、赋值的标记、赋值的符号↓
建立法则的条件(测量的条件):
测量量表的类型:类别量表、等级(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
测量量表的质量指标:信度与效度
观察法,研究主体获得感性经验(认识)和事实的根本途径,也是检验和发展假说的实践基础。
科学观察法的特点:
观察法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作用:
1、是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的重要渠道(直观、生动、丰富);
观察法的类型:直接观察、间接观察
观察
观察者的角色: 完全参与者、参与观察者、观察参与者、完全观察者
科学观察的主要步骤:
1、确定观察的目的和选定观察的对象
2、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如准备观察工具
3、进入观察场所,获得观察对象的信赖
4、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科学观察的准备工作:
确定观察内容
准备观察仪器
观察法的优点: 直接性、情境性、及时性、纵贯性、普适性
观察法的缺点:
结构化观察,人们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特定对象进行系统化观察,并要做严格详细的可量化记录的一种观察方法。
结构化观察的特点:
有特定的观察内容
有限制的观察范围
实地研究,指研究者实际参与到事件过程中获得观察的一种方法。
实地研究的特点:1、质的研究
适合采用实地研究的课题:
1、总体认识:难以简单运用量度手段的课题:自然情境中的态度和行为;随时间而变化的社会过程及市场动态
2、具体认识:意义的研究、行为的研究(行动研究)、事件研究、相遇研究、角色研究、关系研究、组织与社区
观察点选择的原则:
2、尽量选择自己不很熟悉的观察点
实验研究,运用一定的手段,研究者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在典型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
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
1、可以观察到在自然状态下难以观察到的情况,扩大研究的范围;
实验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 实验者及其活动、实验对象、实验手段
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基本类型: 判断性实验、对比性实验、析因性实验
实验模式设计的基本要素: 变量、事前测验与事后测验、实验组与控制组
实验的基本模式:单组实验、等组实验、轮组实验
影响实验内在效度的因素主要有:时间、对象成长、测验动机、对象的损耗
影响实验外在效度的因素主要有:1、实验情境的过分人工化
通常采用以下方法来控制干扰因素:
选择实验反应变量应遵循的原则:1、反应变量的客观性
准实验研究,指在无须随机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地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准试验研究的特点:
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
1、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
3、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
4、多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
行动研究,既是一种研究方法,又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它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行动研究的特点:
1、研究的目的不同: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它与实地研究的目的相同,但研究主体可能不同。
2、研究的情境不同:当事人实际(实践)工作的情境。
3、研究的主体不同:实践工作者(教师、教育管理人员)。
4、研究的应用者不同:研究者就是应用者,即行动研究者。
5、研究的过程不同:重视协同合作,就在行动中研究,行动就是研究。
6、问题的解决不同:立即应用性,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
7、结果的推论不同:情境特定性,不追求结果的推广,但可借鉴。
8、研究的效益不同:解决问题与个人专业成长(业务能力)同步发展。
9、研究的理论基础不同:人的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研究者角度)。
10、研究的方法不同:兼用质与量的方法,偏向质性研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行动研究的三大特征: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对行动的研究
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行动研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作用:
内容抽样的三种方式: 来源抽样、单元抽样、日期抽样
内容分析的应用模式: 特征分析、发展分析、比较分析
学习反应信息分析法,就是通过应答反应分析器一类的专门装置或以普通多重选择方式命题的试卷或问卷,收集各种学习反应信息,并做出分析判断的一种研究方法。
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的特点:1、集团倾向性的动态描述
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的类型:得分信息和反应时间信息
对于选择回答式问题得分的规格化原则是:
对第i个学生回答第j个问题的得分,规定答对得分为“1”,打错得分为“0”。
对于记分回答式问题得分的规格化原则是:
集体反应曲线分为: 响应曲线和正答曲线
SPSS统计软件的功能特点:
全面的数据接口、 灵活的功能模块组合、 针对性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