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年级数学教学几点建议

(2013-11-11 17:35:07)
分类: 学校教研
一年级数学教学几点建议
 
                                            
一、小学一年级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数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1)理解基数含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材第三单元15的认识,第六单元610的认识,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包括下册的100以内数的认识,都是给出一幅情景图,先通过具体实物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理解自然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抽象出各个数——让学生物化为相应的小棒根数。(认识110还把小棒摆成自己经验中的几何图形,通过数形结合更好地认识数。)
通过以上由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认知过程,使学生逐步理解基数含义。在丰富的操作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概念,发展数感。
2理解序数含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材18页,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看图,说出谁排第二,小朋友后面的叔叔排第几,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并在方框中填上数,通过说图意和填数,使学生初次感知,自己填的数是表示“第几”。
有条件的可将这幅图制成电脑课件,扩大它的使用功能。通过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这时,再问:“有几个人在排队?这时谁排第一?小朋友排第几?小朋友后面两位叔叔呢?”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对自然数的两层含义在直观的感知中加以区分。同时感受到序数具有动态、变化的这一特点,而基数是不变的。再比如,教材22页7题,红花还可以摆在第几?都说明这一点。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数感。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序数的含义,还可以根据学生身边的事情,如学生的学号、自己的座位(一共几排,自己在第几排),操场上的跑道等,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第几”的含义。在序数的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在比大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材17页)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的互相说说图的意思。然后教师提问:“有只小猴、几个梨、几个桃、几根香蕉?用学具摆出来。”在摆的时候,要提出要求“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渗透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和统计的思想。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解决问题。
继续摆,要求:如果“1只猴吃1个桃、,够不够?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学生明白:“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同样多,就是两个对等集合。两个3之间就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这里继续摆:3只猴子和2根香蕉,一只猴子吃一根香蕉,不够,猴子多出一只,你会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吗?许多学生都举手知道用大于号表示。重点理解关系符号“>”、“<”、“=”两边的数的大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二、一年级学生如何理解数概念?
1)基数含义:
第三单元15的认识,第六单元610的认识,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包括下册的100以内数的认识,都是给出一幅情景图,先通过具体实物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理解自然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抽象出各个数——让学生物化为相应的小棒根数。(认识1——10还把小棒摆成自己经验中的几何图形,通过数形结合更好地认识数。)
(2)序数含义: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看图,说出谁排第二,小朋友后面的叔叔排第几,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并在方框中填上数,通过说图意和填数,使学生初次感知,自己填的数是表示“第几”。
有条件的可将这幅图制成电脑课件,扩大它的使用功能。通过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这时,再问:“有几个人在排队?这时谁排第一?小朋友排第几?小朋友后面两位叔叔呢?”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对自然数的两层含义在直观的感知中加以区分。同时感受到序数具有动态、变化的这一特点,而基数是不变的。
(3)数的顺序:
教学1~5的数序时,(教材16页)在计数器上拨珠。学生观察:
先拨1个珠,再添上1个珠,就得到几?在2的基础上再拨1个珠,就得到3……还可以用学具卡片进行类似的操作(如摆小圆片),使学生从实际操作中逐步认识到,后面一个数是由前面一个数添上1得到的。
然后让学生观察点子图。5张点子图,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1~5各数的顺序。
4)大小比较:
如果“1只猴吃1个桃、,够不够?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学生明白:“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同样多,就是两个对等集合。两个3之间就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这里继续摆:3只猴子和2根香蕉,一只猴子吃一根香蕉,不够,猴子多出一只,你会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吗?用大于号表示。
(5)数的组成:
数的组成重点让学生明确是要把原来的一堆物体分成两堆,分成的两堆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结果有哪些?
6)数的读写:
教学读法时,要充分利用小棒进行操作,在学生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例如15,因为有1个十和5个一,所以读作“十五”。在教学写法时,特别关注20个位上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
三、小学一年级如何理解加法运算?
加法的意义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的变化过程,左图是一个小朋友折的红纸鹤和两个小朋友折的蓝纸鹤,右图把他们合起来是3只,还可以看成左图是参与折纸鹤的1个朋友和2个小朋友,右图他们合起来是3人。所以把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或把1个朋友和2个小朋友,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算式是1+2=3。让学生充分感知“3”是哪里来的,“1”表示什么,“2”呢?初步建立符号感,如加号“+”、等号“=”的意思是什么?由图到式,形象的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初步了解加法的意义,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要把两个数或两个以上的部分合并成一个数或一部分时的时候,就可以用加法来解决问题。
四、一年级“用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
解决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思维能力、应用意识、解决问题水平提高的主要载体。小学里的应用题不断“进化”,由“纯图画式”演变为“图文结合式”或“对话框式”(二上)。解决问题的雏形是(一上)P47“纯图画式”的,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主题的“用数学”的内容。这里出现了大括号“ ”和问号“?”,教材第一次出现这种形式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明括号表示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让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这里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已知整体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举例)可以假设要求的不知道是几个,一共7个,摘了3个,剩下几个?列式7-3=
这里要强化问号及大括号所表示的意思,渗透“符号化”思想。培养初步应用意识、解决问题及推理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应用题打下基础。
五、计算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 多让学生进行探索。
对数的计算来说,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一套较为简捷的算法,但教学时避免把现成的、标准的算法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如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生难理解,有的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单位“1”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理解算理、算法、数量关系时应多让学生进行探索。
2、对“算法多样化”的把握,应当防止两个误区:
一是算法多样化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多种算法;
二是既然要算法多样化,学生想怎么算就怎么算。
3、需要把握一个
一是每节课要把重要的最基本的方法突出出来,使全班学生能懂会做。
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暂时用自己喜欢的稍落后的方法进行计算,逐步引导他们掌握先进的方法,有优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
六、一年级学生如何很好地利用位值制来理解数的意义和组成?
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因此10的认识和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从910,有了位值的变化,利用计数器上9颗珠子再增加1颗的演示过程和直尺上的数,从一位数变成了两位数,用1个十来表示10个一。产生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这里是学生认识个位满十进一的开始。10的组成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的记忆。
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和组成时,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要突出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一根一根地添上去。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重点理解19再添1个一,个位上的9又变成了1个十,和前面的1个十合起来就是2个十,就在十位上写2,个位上1个也没有,用0表示,就是20。甚至到大数的认识也都是这样的。如309的下一个数3103999的下一个数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成了1010100,向百位进一,百位9个百加1个百是10个百是1000,就向千位进一,就是4000.同样分数和小数的组成本质都是一样的,100.1110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