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承典导师聊鼓浪屿小学前世今生
2020年5月14日上午,笔者与太太拜访著名音乐教育家-殷承典导师,听殷老聊鼓浪屿小学前世今生,感受颇丰。
1949年前,鼓浪屿共9所小学:其中属天主教系统:(a)、维正学校。属基督教系统:(a)、毓德女子学校、(b)、怀仁女子学校、(c)、福民学校、(d)、英华学校、(e)、养元学校。属佛教系统:(a)、普育学校、(b)、康泰学校。教会牧师-安礼逊夫妇筹款创办:(a)、美华三育研究所小学部,该校与位于香港浅水湾的三育研究所学校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培养诸多鼓浪屿人材。
1970年前,鼓浪屿岛上有(1)、笔山小学(红卫小学),(2)、鹿礁小学(朝阳小学),(3)、康泰小学(工农小学),(4)、侨办小学(龙头小学),(5)、鼓一中心小学(师范附小、人民小学),(6)、鼓二中心小学(东方红小学),
(一)、1970年前,笔山小学位于鼓新路28号,因地处笔架山麓得名。笔山小学的前身是1909年创办的福民小学。文革时期改名“红卫小学”。2004年,笔山小学并入人民小学,后校舍成为思明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基地。
(二)、1970年鹿礁小学位于复兴路28号,因邻近鹿礁路得名。鹿礁小学的前身是1889年创办的养元小学。1966年动乱期间改名“朝阳小学”。2004年后,鹿礁小学并入人民小学。校址曾做为厦门演艺职业学校。2015年,鼓浪屿管委会搬至此办公
(三)、1970年康泰小学位于鸡山路18号,曾称安献堂。1966年动乱期间更名:工农小学,1949年前为:美华小学。1987年该校成建制并入人民小学,后校址为音乐学校小学部,现为:基督教厦门老人疗养院。
(四)、1966年侨办小学位于鹿礁路36号,1919年天主教厦门教区马守仁主教,在天主教属“鼓浪屿善导学校”校舍创立“鼓浪屿女子小学”,见附(1)1921年改名为“鼓浪屿维正小学”。1950年更名龙头小学,1958年龙头小学成建制并入鹿礁小学,原址组建侨办小学,1970年撤消侨办小学建制,并入鹿礁小学。
(五)、1967年人民小学位于永春路87号,前身是1860年创办的怀仁女子小学、毓德女子小学。1951年,以怀仁和毓德两座小学为基础,创建厦门师范附属小学。1960年,更名“鼓浪屿第一中心小学”。随着1987年康泰、2004年,笔山、鹿礁等三所小学先后成建制并入。今为鼓浪屿岛仅存的唯一小学。
(六)、1966年前,鼓二中心小学位于海坛路59号,1966年动乱期间更名:东方红小学。1949年前为普育小学。1975年成建制并入人民小学。现址为:思明区青少年科普实践基地、思明区鼓浪屿街道市民学校。
弹丸小岛-鼓浪屿小学教育的前世今生。似乎在和向后人诠释着什么?
注(1):1919年天主教厦门教区马守仁主教,在天主教属“鼓浪屿善导学校”校舍创立“鼓浪屿女子小学”,招收女生。上午学文化,下午学教义,并派漳州翰苑修女李良为主理,管理校务。次年,马主教回梵蒂冈述职,李修女回家养病,学校遂由主持鼓浪屿堂的台湾教士高会长,和港尾修女江亮秋(又名江清月)共同办理。1921年,马主教回厦,仍聘李良为主理。不久李良回漳州,聘修女王式玉为主理,每周上2节宗教课,改名为“鼓浪屿维正小学”。
注(2)1930年,安礼逊牧师在鸡母附近侧买下一块石头山地6千余平方米。将其奉献给教会。为纪念安的功绩所以取名“安献楼”作为女子学校之用,取名“美华女子学校”。1937年更名为“美华三育研究社女社”。1935年顺利开学,女生70余人,教员20人。安息日会在鼓浪屿发展很快,当时设在鼓声路14号的礼拜堂已无法满足需要,于是,1938年,礼拜堂迁到安献楼二楼。50年代安献堂被改为康泰小学,1937年美华女子学校更名为“美华三育研究社”。1938年,美华男、女两校合并,集中在安献楼教学。当时的美华学校拥有大片土地,一部分被安牧师用来兴办美国式农场自给自足。在农场勤工俭学的大多是美华男生,他们除了干农活,还帮忙把“美华农场”出品的牛奶、蔬菜卖出去赚取学费;而女生主要制作刺绣、鞋垫、香包、手绢等,这些手工艺品一般被教会拿去做慈善义卖,收入也算作学费用于学校运转。安礼逊牧师夫妇毕生乐善好施,倾其所有兴办教育,返美只带回一条心爱的毛毯,在美国贫穷潦倒的安礼逊牧师夫妇,只得租住私人车库,其学生李德全先生闻讯,资助其入住豪宅,供其安渡晚年,夫妇均享年90佘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