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想广场】从《寄小读者》看冰心的“母爱”

(2014-03-06 11:45:29)
标签:

杂谈

文|邱伟坛

    摘要:在冰心作品建构的“爱的哲学”(童心、母爱、大自然)中,她把母爱看成是人世间的亲情、爱情、友情、人情的根基和源泉。以《寄小读者》为例,冰心笔下的母爱是深沉的、无私的、崇高的、博大的。情感是作品的生命,情感的独特性决定了作家及其作品的独特性。这或许就是冰心之所以为“冰心”的本质吧。
    关键词:母爱作家 寄小读者 生命体验
    冰心,原名谢婉莹,二十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其作品建构的“爱的哲学”(童心、母爱、大自然)中,她把母爱看成是人世间的亲情、爱情、友情、人情的根基和源泉。母爱构成了冰心作品下人生观、世界观的基本底色,甚至从具体的、个别的延伸至对宇宙自然、万事万物的博大的爱。
这种现在看来理所当然的对母爱的描写,在我国的古代乃至近代的文学中却是不多见的——我国现代以前的文学作品,有很多描写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孝,却少有描写父母对子女的爱。当历史的脚步迈向二十世纪的门槛时,中国社会文化开始全面转型,文学由此与世界文学接轨,母爱情感在一批作家笔下获得了现代历史和文化意义上的价值,以及美学意义上的肯定和认可。其中,冰心的母爱作品成就最高,甚至被称为“母爱作家”。
    冰心对母爱的描写,不像其他一些作家(比如张爱玲)包含负面的因素或者情绪,而是完完全全正面地直接地热情地倾述,甚至带有毋庸置疑和不容反驳的任性。以《寄小读者》为例——
冰心笔下的母爱是深沉的。这世间最伟大的便是母爱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是那么的深,那么的沉,以至于无法用尺度来衡量。在《通讯十》中,冰心说:“小朋友!当你寻见了世界上有一个人,认识你,知道你,爱你,都千百倍的胜过你自己的时候,你怎能不感激,不流泪,不死心塌地的爱她,而且死心塌地的容她爱你。”《通讯十二》则写道:“母亲的爱”打千百转身,在世上幻出人和人,人和万物种种一切的互助和同情。这如火如荼的爱力,使这疲缓的人世,一步一步地移向光明!”
    她觉得母爱可以让她看到光明和希望,可以带人走出彷徨和黑暗,这是母爱的伟大。冰心一写到“母亲”两个字时,母亲的音容笑貌便会浮现在她的眼前,便觉无主的心有了着落,漂泊的心有了靠岸的港湾。这是因为母亲对她的爱是如此的深沉,所以在冰心笔下的母爱才会这般感人,母爱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冰心笔下的母爱是无私的。在《通讯十》中写道:“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前面,仰着脸问说:‘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这是怎样一句感人肺腑的话!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这样的一句话从一个母亲的口中说出来是很合理的,天下没有一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她们的孩子,她们可以承受任何的苦难,她们可以放弃这世界的一切,甚至最宝贵的生命。母亲永远都是孩子的守护星,永远都是默默无闻的付出者。
   在《圣经》“路加福音”中的一段描写,是主耶稣讲述了浪子归家的故事。小儿子要求父亲把家业分给他,父亲就应允,把产业分给他和大儿子。但这小儿子把他所有的资财收拾起来,离开父亲,去了远方。在那里和娼妓任意放荡,耗尽了所有的资财,沦落成一个雇工,给别人放猪,且连猪所吃的豆荚都吃不上。他醒悟过来,起身回家去向父亲认罪。他不知,父亲一直思念他,每天倚着门框望着远方,等候他。终于,他远远地看见浪子回来,就跑去抱着他连连亲嘴,给他袍子、鞋和戒指,又吩咐仆人宰了肥牛犊,欢喜快乐。并说:“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是的,父亲这种不计前嫌的态度,不为什么,——只因浪子是他的儿子!无疑,冰心笔下的母亲与《圣经》里的这位父亲是如此的如出一辙!
    冰心笔下的母爱是崇高的。《通讯十》中:“只有普天下的母爱,或隐或显,或出或没,不论你用斗量,用尺量,或用心灵的度量衡来推测,我的母亲对于我,你的母亲对于你,她和他的母亲对于她和他,她们的爱是一般的长阔高深,分毫都不差。”
    是啊,你即使什么都不曾有过,但至少有过母爱;你纵然什么都可以随便忘记,但母爱应时常记起。我们赤裸裸的生命,是带着母亲的血脉和体温,在尖叫声、哭声和笑声中降临,母亲为我们经历了最痛苦的一次幸福!从此,睁开眼睛看到的便是母亲的笑容,襁褓边、摇篮旁、床头边、家门口……直至我们成家立室,母亲依然是那个倚门观望、且悲且喜的母亲,我们则依然是那个懵懵懂懂、不经世事的儿女——哪怕身居高位或者人模狗样!
    冰心笔下的母爱更是博大的。她提出母爱是没有阶级,没有贫贱富贵之分的观点,所有的母爱都是同等的,都是一样的。在《通讯十》中,她说:“她的爱不但包围着我,而且普遍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也因爱我,也爱了天下的儿女,更爱了天下的母亲。”这里,冰心把母爱升华为一种博爱,爱世界,爱人类,爱所有的儿女和母亲,世界便是这样用爱建造起来的。
    这种完全正面的宣扬,其实也是试图在建立一个有牢固理论基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求解脱社会和解脱世人。其中既有中国的传统思想,又有基督教的宗教精神,特别是冰心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基督教影响结合起来,一个是个体的母亲之爱,一个是人类的母亲之爱,因为“谁无父母,谁非人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这里,母亲是人人平等的基础,如同“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冰心的写作从女性生命体验出发,将母性爱嵌入女性本体,不仅把爱作为生命本源,更将爱作为自己生命意义和价值之所在。这在《寄小读者》中,尤为突出。情感是作品的生命,情感的独特性决定了作家及其作品的独特性。这或许就是冰心之所以为“冰心”的本质吧。

参考文献:
1.王炳根.冰心“爱的哲学”书写与演变——兼及冰心与人道主义[A].林德冠等.冰心论集(下)[C].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2.冰心.寄小读者[A].冰心全集②[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
3.丹娅、晓燕.冰心“母爱形象”之探[A].林德冠等.冰心论集(下)[C].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 作者单位:冰心文学馆)

                                             编辑|屈晓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