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2011-11-12 09:08:56)
标签:

杂谈

分类: 博文转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练习。

(全体同学进行口算练习,投影出示)

14×2

31×30

214×3

16×5

23×4

22×3

21×5

12×20

18×3

23×6

27×4

42×3

请同学说一说,14×231×30214×3的口算过程。重点强调要用第二个因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请同学回忆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再强调说明:在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要用第二个因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根据乘法的意义写出算式并口算出结果。

1个24

2个24

3个24

10个24

(24×1=24)

(24×2=48)

(24×3=72)

(24×10=240)

同学们想一想:2241024合起来是几个24(1224)

根据乘法的意义,1224写成乘法算式:24×12

揭示新课: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投影出示,引导学生看图片。

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每盒有多少只?

一共有多少盒?求的是什么?怎样求?

以上几个问题,四人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说明图意。(每盒彩笔24支,12盒彩色笔共多少支)

老师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

(这几个问题,投影出示)

(1)求12盒彩色笔共多少支,应该怎样列式?

(2)讲一讲24×12的意义。

(3)从图中看出12盒彩色笔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求出这两部分彩色笔的支数?

(先求2盒的支数,再求出10盒的支数,最后求出12盒一共的支数)

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2盒的支数

(2)10盒的支数

(3)12盒的支数

这三步是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请一名书写好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在竖式中标明乘的箭头。

教师边重点补充讲解边完善板书:这道题分三步计算,先求2盒的支数,再求10盒的支数,最后把两部分加起来,得到12盒的支数。

提问:怎样把这三步写在一个竖式里呢?板书:

教师示范演示:

第一步:用纸片盖住12十位上的“1”,用个位上的“2”依次去乘24的每一位数。

第二步:揭开十位数字上面的纸片,用十位上的“1”依次去乘24的每一位,(用十位上的1去乘个位上的“4”得4(4×10=40,故4要写在十位上;用“1”去乘十位上的“2”,得20,即:20×10=200,故“2”写在百位上。)

第三步;综合一,二步,把两部分积相加起来。写一个完整的竖式。

在把两部分积相加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200只起占位的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小组讨论: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说一说计算的全过程。

(先用12个位上的 2去乘24,得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12十位上的1去乘24,得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48240加起来。)

引导学生观察完整的竖式和分步计算的联系与区别。强调说明用一个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2.基本练习。

出示3道用竖式计算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题目,由三个学生分别板演,其余同学写在练习本上。

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3.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想一想,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应该怎样计算呢?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讨论一下)

投影出示:

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⑴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

⑵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

⑶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请个人读、集体读。

三、巩固反馈

1.计算下面各题。

要求:

(1)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计算步骤,再计算;

(2)计算后请把两个因数调换位置再算一遍,看看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同吗?

43×12     31×23     26×13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要求:计算后结合每道题具体说一说“为什么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

3.出示课件。

学校买了32把椅子,每把椅子的价钱是15元。根据左边的竖式在)里填数。

通过读题、审题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总结。

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再出一道思考题,用你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

123×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基础上学习今天的新知识。导入 新课正是旧中引新,为讲授计算方法和算理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讲授新课时,利用迁移的原理,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很轻松地获得了新知识。

通过对练习的精心设计,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算法及算理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计算能力,注意了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

【设计理念】

   重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有效把握知识的前后联系,提高教学设计与实施效果;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比较、概括及抽象能力。

【教材与学情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青岛版五年制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继续,是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起始,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学生完全有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计算出得数,老师课上需要做的只是引导学生回忆、帮助学生规范、把认识加以提升。学生只要学会了这部分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完全可以迁移过去。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36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口算和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方法的多样化,培养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法,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用十位去乘时得数的写法及算理。

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信息窗,请学生观察图,找数学信息(注意引导学生分类找信息,找相关的信息),并将每组相关信息予以板书,然后让学生根据每组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找到的相关信息:这条街上有23根灯柱,每根灯柱上有12盏灯。可能提出的问题:一共有多少盏灯?)

二、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1.列式

根据信息和问题列式,并简单说一说列式的根据。(板书:23×12

找该算式和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知识的发展点。)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2.试算

请学生动脑思考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得数,并把算法写到练习本上,遇到困难时,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生长点)

师巡视指导。

交流算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A23×10=230

   23×2=46

   230+46=276 

B20×12=240

   3×12=36

  240+36=276

(引导学生明确:两位同学都是把其中一个因数拆分之后,转化成了以前学过的算式。)

小结: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两位数乘两位数不会算,就想到了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看来遇到新的问题的时候,想办法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3.笔算

请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23×12,遇到困难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一起商量。

学生试做,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A:     3

 × 2

6

(引导学生明确:这样列竖式没法清晰地看出计算过程)

B                 0

       ×     ×      6

                  6

(和刚才的那个竖式比,这种做法确实清晰地看出了计算过程,但也有点麻烦。)

C:    3

    ×2

    6

 +2 0

6

(请学生对比评价BC两种算法,C方法既能看出计算过程,也比较简单。)

D    3

  ×2

   6

     

6

(请学生对比评价CD两种算法,D方法也能看出计算过程,比C更简单。)

4.明算理

引导学生分别说一说46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23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尤其要明确23写在百位和十位上就是表示23个十,也就是230

5.规范书写

师生共同梳理计算的过程。

       3

   ×2

师:先用个位上的223相乘。(板书)

        3

        ↖↑

      ×2

        6

师:再用十位上的123相乘。一三得三,3写在哪里?为什么?

师:在十位下面写3就表示3个十了。一二得二,2写在哪?为什么?

        3

       

      ×1 2

        6

      2 3  

     6

师:竖式中的46是怎么来的?23实际上是多少?它是怎么来的?

(板书:23×223×10

3

        ↖↑

      ×2

        6——23×2

     2 3   ——23×10

6

6.练习

独立计算21×43,集体订正时说一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根据竖式写得数。

师:你是从竖式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来的?

2.你能很快判断出对错吗?

42×21=126(出示横式,不出竖式)

(学生可能根据个位上的数进行判断,也可能利用估算进行判断)

找错因,明算理。(出示竖式)

四、总结

师:你觉得在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应注意什么?

师:是呀,在用个位上的数去乘时,得数的末位要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得数的末位就要和十位对齐。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365页。

【教材与学情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青岛版五年制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继续,是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起始,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完全有能力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计算出得数,老师课上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启发学生整合旧知、推出新知,帮助学生规范书写过程,把算理和算法加以提升。学生只要学会了这部分内容,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完全可以迁移过去。

【设计理念】

1.计算教学要充分挖掘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有效把握知识的前后联系,提高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效果。

小学阶段安排的学习内容,一般都是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根据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自主探索的能力,将内容分段安排,这一特点在有关计算的学习中尤为明显。

比如:整数加减法,大体分为四段,一是1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是20以内数的加减法,三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四是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至于万以上数的加减法不再专门学习,有了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学生自然就能通过迁移自己学会。每一段内容的学习都以前面内容为基础,又都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铺垫。

再如:整数乘法,也分为四段来学习,一是表内乘法(学习乘法的根基),二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三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即是本节课涉及的内容),四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从知识安排的顺序可以看出,本节课涉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在整个整数乘法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地位,既要在前面知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又要为后面的知识(三位数乘两位数,甚至是小数乘法)做好方法的铺垫。

2.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正因为知识有了纵向的联系,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们就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推导出新的知识;或者是将新的知识通过改造,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本节课的设计就是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这个基础,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个新知识时,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加以解决。既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又培养了学生遇到新问题就尝试转化成旧知的意识。

3.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比较、概括及抽象能力。

计算的法则实际不难,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法则然后让学生计算会省去很多时间和麻烦,但是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设计教学时我们还是要立足于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算法的过程,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充分展开,让学生一步一步亲自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的法则,更重要的是在探索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了比较、概括、抽象能力,培养了数感。

在探索23×12的口算过程时,用几个横式(23×10=230 23×2=46 23046=276)来表达过程,如果把几个横式写为竖式再对其进行合并,就会出现我们一般认为比较简单的竖式计算过程。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经历从口算到改为竖式,再到将几个竖式合并、简化的过程。

4.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抓住计算教学的核心。

算法主要解决怎样计算的问题,算理主要回答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是算法的基础,而算法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计算方法和规则,它是算理的具体体现。算理和算法是计算教学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

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对于突出计算教学核心,抓住计算教学关键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计算教学中走极端的现象实质上是没有正确处理好算理与算法之间关系的结果。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支配,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和计算速度,一味强化算法演练,忽视算理的推导,教学方式以练代想,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教学偏向重算法、轻算理的极端。与此相反,一些教师片面理解了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他们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形式化的情境创设、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上,在理解算理上大做文章,过分强调为什么这样算,还可以怎样算,却缺少对算法的提炼与巩固,造成学生理解算理过繁,掌握算法过软,形成技能过难,教学走向重算理、轻算法的另一极端。

要正确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就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自主地生成算法,在算法形成与巩固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算理。算法的形成不能依赖形式上的模仿,而要依靠算理的透彻理解,只有在真正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才能算是找到了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其算法主要是: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些算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用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为什么用哪一位乘就和哪一位对齐(这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为什么要把每次乘得的数加起来。如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算法形成的过程,这些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口算和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方法的多样化,培养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法,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用十位去乘时得数的写法及算理。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3×20=    13×2=    26026=

11×40=    11×4=    44044=

23×10=    23×3=    23046=

(设计意图:经过第一次打磨,一部分老师认为新课改后,注重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但相应的学生的计算能力,尤其是口算能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每节课前用35分钟时间练习一下口算会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有老师认为像原人教版教材一样,在新课进行之前,出一些学生学过的又和本节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题目,会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一些铺垫,使学生看到新知识后更容易的联想到相关的旧知识,更容易的将新知转化成旧知。所以在第二稿中设计了一组这样的口算练习,请大家再讨论,这样设计是否可行?有何优缺点?)

二、引出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了美丽的街景,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条街上有23根灯柱,每根灯柱上有12盏灯。一共有多少盏灯?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根据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并简单说一说列式的根据。(板书:23×12

找该算式和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知识的发展点。)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在第一次打磨的过程中,有老师提出这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第二课时,有关寻找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在上一节课中已经完成,本节课可以直接出示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省出时间探索算法、理解算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感觉很有道理,第二稿中将引出问题这一环节做如上修改,请大家再讨论。)

三、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1.估算

让学生先估一估23×12的得数。(学生估算的结果可能可能是230或者240。)

引导学生想一想:23×12的实际得数比估算出来的数大还是小?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试算之前,先让学生进行估算,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上节课所学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来分析2312的结果大约是多少,从而为他们准确计算提供依据。而且在估算的过程当中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12看成10,估算出的2301023的和,还有223没算在里面,为下面口算准确得数渗透一个方法,实际上也是新知识的一个生长点。通过估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近似的意识,用估算的方法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可以帮助学生验证计算的结果。估算对学生做完题进行检验有很大价值,有一个好的估算习惯,能让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计算中明显出现的错误。)

2.试算

师:这道题的准确得数到底是多少?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看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计算出这道题的得数?

把计算的过程简要写到练习本上,遇到困难时,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

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可能想不出如何转化,老师可个别启发引导:23×12可以表示1223,我们能不能把1223拆开来算呢?)

交流算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A23×10=230

   23×2=46

   230+46=276 

B20×12=240

   3×12=36

  240+36=276

(引导学生明确:两种方法都是把其中一个因数拆分之后,转化成了以前学过的算式。)

小结: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我们遇到了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是以前我们没学过的,大家想到了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看来遇到新的问题的时候,想办法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将新知转化成旧知应是计算教学中一个主要的策略。)

3.笔算

请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23×12,遇到困难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一起商量。

学生试做,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A:     3

 × 2

6

(引导学生明确:这样列竖式没法清晰地看出计算过程)

B                 0

       ×     ×      6

                  6

(和刚才的那个竖式比,这种做法确实清晰地看出了计算过程,但也有点麻烦。)

C:    3

    ×2

    6

 +2 0

6

(请学生对比评价BC两种算法,C方法既能看出计算过程,也比较简单。)

D    3

  ×2

   6

     

6

(请学生对比评价CD两种算法,D方法也能看出计算过程,比C更简单。)

(在学生没有提前学习的情况下,可能不会出现后两种竖式,这时就得需要老师加以启发引导:我们能不能把3个竖式合并一下?如何使其成为一个竖式呢?怎样使笔算的形式变得更简单呢?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合并情况交流、引导、提升)

(如果学生能将3个竖式合并为C竖式,可以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如下几个问题:230这个个位上的0可不可以不写?如果擦去0,大家会不会把它当成23,为什么?如果不写0除了少写一个数字,还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看竖式发现:乘完个位乘十位,十位上的133,对齐4的下面写3122,在4的前面写2。这样算的时候不写0,可以简便我们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将口算过程写成竖式形式,将几个竖式合并,再将竖式进一步简化的过程。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很清晰的看出每一部分的来龙去脉,更容易的理解算理了。)

4.明算理

引导学生分别说一说46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23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尤其要明确23写在百位和十位上就是表示23个十,也就是230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进一步明晰算理。)

5.规范书写

师生共同梳理计算的过程。

       3

   ×2

师:先用个位上的223相乘。(板书)

        3

        ↖↑

      ×2

        6

师:再用十位上的123相乘。一三得三,3写在哪里?为什么?

师:在十位下面写3就表示3个十了。一二得二,2写在哪?为什么?

        3

       

      ×1 2

        6

      2 3  

     6

师:竖式中的46是怎么来的?23实际上是多少?它是怎么来的?

(板书:23×223×10

3

        ↖↑

      ×2

        6——23×2

     2 3   ——23×10

6

(设计意图:清晰再现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算法。)

6.练习

独立计算21×43,集体订正时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紧扣新知,及时巩固。)

三、巩固练习

1.根据竖式写得数。

师:你是从竖式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来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算理。)

2.你能很快判断出对错吗?

42×21=126(出示横式,不出竖式)

(学生可能根据个位上的数进行判断,也可能利用估算进行判断)

找错因,明算理。(出示竖式)

(设计意图:有老师提出练习量小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探索算法、理解算理的过程需充分展开,后面供练习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这些练习也不一定能处理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40分钟,要抓住重点内容充分展开、透彻理解,至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后面肯定还要安排12课时专门进行相关练习,所有过程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全部展示。)

四、总结

师:你觉得在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应注意什么?

师:是呀,在用个位上的数去乘时,得数的末位要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得数的末位就要和十位对齐。

师:你还有哪些收获呢?(比如:转化的方法,横式变竖式的过程等)

(设计意图:在打磨过程中,有老师提出总结不应仅仅总结算法,还应总结学习方法上的收获。)

此次备课是基于专家指导、网上打磨的群体经验、学生的前测、实践研究和刘万元老师个人参考相关资料后修改的第三次备课。)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365页。

【教材与学情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青岛版五年制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继续,是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起始,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经过一定的引导学生有能力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计算出得数,老师课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材料,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启发学生整合旧知、推出新知,帮助学生规范书写过程,把算理和算法加以提升。学生只要学会了这部分内容,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就可以将方法迁移过去。

【设计理念】

1.计算教学的核心是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算理和算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算法主要解决怎样计算的问题,算理主要回答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是算法的基础,而算法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计算方法和规则,它是算理的具体体现。算理和算法是计算教学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

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对于突出计算教学核心,抓住计算教学关键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前,计算教学中走极端的现象实质上是没有正确处理好算理与算法之间关系的结果。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支配,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和计算速度,一味强化算法演练,忽视算理的推导,教学方式以练代想,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教学偏向重算法、轻算理的极端。与此相反,一些教师片面理解了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他们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形式化的情境创设、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上,在理解算理上大做文章,过分强调为什么这样算,还可以怎样算,却缺少对算法的提炼与巩固,造成学生理解算理过繁,掌握算法过软,形成技能过难,教学走向重算理、轻算法的另一极端。

要正确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就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自主地生成算法,在算法形成与巩固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算理。

算法的形成不能依赖形式上的模仿,而要依靠算理的透彻理解,只有在真正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才能算是找到了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其算法主要是: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些算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用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为什么用哪一位乘就和哪一位对齐(这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为什么要把每次乘得的数加起来。如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算法形成的过程,这些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2.计算教学要充分挖掘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有效把握知识的这种联系,提高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效果。

小学阶段安排的学习内容,一般都是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根据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自主探索的能力,将内容分段安排,这一特点在有关计算的学习中尤为明显。

如:整数乘法,分为四段来学习,一是表内乘法(学习乘法的根基),二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三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即是本节课涉及的内容),四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从知识安排的顺序可以看出,本节课涉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在整个整数乘法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地位,既要在前面知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又要为后面的知识(三位数乘两位数,甚至是小数乘法)做好方法的铺垫。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

2.通过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方法的多样性,同时在算法优化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算理。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法,理解算理,初步形成计算技能。

【教学难点】理解用十位去乘时得数的写法及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了美丽的街景,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广场前的每根灯柱上有23盏灯,有这样的12根灯柱。一共有多少盏灯?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根据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并简单说一说列式的根据——要求一共有多少盏灯,就是求1223是多少。(板书:23×12

找该算式和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知识的发展点。)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在前面打磨的过程中,有老师提出这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第二课时,有关寻找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在上一节课中已经完成,本节课可以直接出示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省出时间探索算法、理解算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1.估算

让学生先估一估23×12的得数。(学生估算的结果可能是200230或者240。)

引导学生想一想:23×12的实际得数比估算出来的数大还是小?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试算之前,先让学生进行估算,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上节课所学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来分析2312的结果大约是多少,从而为他们准确计算提供依据——在估算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12看成10,估算出的得数230,是1023的和,还有223没算在里面,为下面口算准确得数渗透一些方法,实际上这也是新知识的一个生长点。用估算的方法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可以帮助学生验证计算的结果,培养学生用估算验证的意识。)

2.口算

师:这道题的准确得数到底是多少?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看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计算出这道题的得数?

把计算的过程简要写到练习本上,遇到困难时,可以利用老师给你提供的图(2312列的点子图)圈一圈、想一想,也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可能想不出如何转化,老师可个别启发引导:23×12表示1223,我们能不能把1223分开来算呢?先算1023再算223,然后再合起来)

交流算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A23×10=230

   23×2=46

   230+46=276 

B20×12=240

   3×12=36

  240+36=276

C23×9=207

23×3=69

207+69=276

D23×6=138

138×2=276

……

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点子图圈一圈,每个算式算的是哪部分?

找算法的共同点,初步理解算理。

请学生说一说这些算法的共同点。(实际都是把12232312分开来求,因为分开之后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算式)

小结: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我们遇到了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是以前我们没学过的,大家想到了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算式,并且将所得的结果进行相加,从而解决了新的问题。看来遇到新的问题的时候,想办法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3.笔算

请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23×12,遇到困难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一起商量。

学生试做,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A:    3

×  2

  6

(引导学生明确:这样列竖式没法表示出计算过程)

B:               0

     ×        ×       6

                   6

C   3

    × 2

    6

 +2 0

 6

D:     3

  ×2

      6

       

6

(在学生没有提前学习的情况下,可能不会出现后两种竖式,这时需要老师加以启发引导:3个竖式中哪些地方是重复的?我们能不能把3个竖式合并一下?如何使其成为一个竖式呢?怎样使笔算的形式变得更简单呢?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合并情况交流、引导、提升)

(如果学生能将3个竖式合并为C竖式,可以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如下几个问题:230的个位上的0可不可以不写?如果擦去0,大家会不会把它当成23,为什么?如果不写0除了少写一个数字,还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看竖式发现:乘完个位乘十位,十位上的133,对齐4的下面写3122,在4的前面写2。这样算的时候不写0,可以简便我们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将口算的横式写成竖式的形式,将几个竖式合并,再将竖式进一步简化的过程。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很清晰的看出每一部分的来龙去脉,更容易的理解算理。)

4.进一步明算理

引导学生分别说一说46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23表示什么?怎么来的?尤其要明确23写在百位和十位上就是表示23个十,也就是230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进一步明晰算理。)

5.规范计算过程

师生共同梳理计算的过程。

          3

   ×2

师:先用个位上的223相乘。(板书)

         3

        ↖↑

      × 2

         6

师:再用十位上的123相乘。一三得三,3写在哪里?为什么?

师:在十位下面写3就表示3个十了。一二得二,2写在哪?为什么?

         3

        

      ×1 2

        6

    2 3  

   6

师:竖式中的46是怎么来的?23实际上是多少?它是怎么来的?

(板书:23×223×10

        3

       ↖↑

      ×2

         6——23×2

    2 3   ——23×10

     6

(设计意图:清晰再现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算法。)

6.练习

独立用竖式计算21×43,集体订正时说一说计算过程以及每一步分别是怎么算出来的。

(设计意图:紧扣新知,及时巩固。)

三、巩固练习

1.根据竖式写得数。

师:你是从竖式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来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算理。)

2.你能很快判断出对错吗?

42×21=126(出示横式,不出竖式)

(学生可能根据个位上的数进行判断,也可能利用估算进行判断)

找错因,明算理。(出示竖式)

(设计意图:有老师提出练习量小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探索算法、理解算理的过程需充分展开,后面供练习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这些练习也不一定能处理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40分钟,要抓住重点内容充分展开、透彻理解,至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后面肯定还要安排12课时专门进行相关练习,所有过程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全部展示。)

四、总结

师:你觉得在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应注意什么?

师:是呀,在用个位上的数去乘时,得数的末位要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得数的末位就要和十位对齐。

师:你还有哪些收获呢?(比如:转化的方法,横式变竖式的过程等)

(设计意图:在打磨过程中,有老师提出总结不应仅仅总结算法,还应总结学习方法上的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