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总复习 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律

(2012-05-17 21:17:07)
标签:

教案

运算的意义
(教材49~50页)
教学目标:
1、.在整理与复习中回顾四则运算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2复习四则运算的顺序,提高学生运用数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算的意义及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运算的应用。
教学难点:运算的应用,运算律在计算中的作用。
教    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习)。本单元内容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对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同时又是中学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为此,必须认真学好本单元,要积极主动地搞好整理和复习,使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四则运算的意义有哪些?
2、四则运算的几种法则?

一、情境导入

    出示课本49页内容

  1、请同学们打开数学课本49页,找到第一题。主题是什么呢?“庆祝六一”。这个班的同学们在以什么形式庆祝六一呢?我们来看一看。

2、根据这四幅图片,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幅图:

①两个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②还要折多少只纸鹤?

求和:39+26=65(只) 120-39-26=55(只) 120-(39+26)=55(只)

求剩余数可以用连减的方法,也可以用减去两数之和的方法。

第二幅图:

一共需要花费多少元?1.5×52=78.5(元)求52个1.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三幅图:

①捆扎礼品盒用多少米彩带? ②扎蝴蝶结用多少米彩带?

  18×1/3=6(米) 18×1/2=9(米)

③一共用去多少米彩带? ④还剩下多少米彩带?

18×(1/3+1/2)=15(米) 18-18×(1/3+1/2)=3(米)或者18×(1-1/3-1/2)=3(米)

  这几种方法基本上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第四幅图:

 每个小组有多少人?48÷4=12(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一份是多少?这幅图上没有要求平均分,但是要想一想做游戏时怎么分最公平?还是平均分最公平。

3、小结: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图提问题并解答,做的非常好。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用这些知识来解决。

(二)小组交流
1、(1)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乘法的意义:
整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小数: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分数: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乘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数,求另一个乘数的运算。

三、加减法、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1、12+20=32,根据这个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32-12=20,32-20=12。根据这3个算式编写有联系的实际问题。例如:校园里有12棵杨树,20棵桐树,这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用加法,而学校里杨树和桐树一共有32棵,其中杨树有12棵,桐树有多少棵?和学校里杨树和桐树一共有32棵,其中桐树有20棵,杨树有多少棵?这两个问题要用减法。

感受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互为逆运算。)

2、那么48个学生做游戏可以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多少人?用什么方法计算?(用除法)可是“每个小组有12个人,4个小组共有多少人?”用什么方法呢?(用乘法)

乘法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也就是说,加减法之间有逆运算的关系,乘除法也是如此。

4、总结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2+20=32,加法算式中各部分叫什么名称呢?我们还可以把这个算式写成:加数+加数=和,

2、四则运算的顺序:
(1)、一级运算:我们把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二级运算:我们通常把乘法和除法叫做二级运算。
(2)、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3)、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再做一级运算。
(4):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四则运算的法则:
(1)加减法计算的法则:
整数加减法:把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加减法:把小数点对齐。
分数加减法:分母相同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同时,要先通分再相加减。
(2)乘法的计算法则:
整数乘法:从第二个乘数的末位算起,用第二个乘数的每一位去乘第一个乘数;用第二个乘数的哪一位去乘,得数的末位就和这位对齐。
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两个乘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小数的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
分数乘法:分子、分母分别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小数点对齐。除数是小数时先移动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时,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尽享计算。
分数除法: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师小结:记住四则运算的规律和方法,认真做好每一道题。
三、知识反馈与知识检测:
1、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你能把这些内容简要地概括一下吗?
 
2、型题:
a)    口算:
12×101              125×32              1400÷25
100-100÷5           260+(120-40)       612÷3×5
780÷6×0            5×40+60             133+7÷7
b)    简算、
36×201              3750÷250
c)    计算下列各题:
1232-7784÷56+156              (590-506)×16÷24
3、文字题
340除1275与2125的和,所得商再乘18,积是多少?
 
 
28乘11的积减去2000除以125的商,差是多少?
 
 
38与24的积,除以83与67的差,商是多少?
 
 
9600除以12的商减去775,再乘56,积是多少?
 
4、应用题:
 
两列火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97千米,乙车每小时行110千米,7时候两车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板书设计:
 
运算的意义
 
加法的意义:
 
四则运算的意义:减法的意义:        四则运算法则:
 
乘法的意义:
 
除法的意义: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学生一直都比较忙碌,忙着提问题,忙着解决问题,忙着总结和发现。老师在旁边适当的时候引导一下,主动权都在学生手中。因为都是生活中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解决起来都得心应手,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本节课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蕴含了许多总结性的东西。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在设计问题时对于有问题学生考虑得不够多。在提问题的过程中,一部分孩子有些跟不上,比较着急。虽然我把一些环节设计成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是仍然感觉节奏稍快。
 
 
 
 
 
 
估算
教学目标:
1.整理和复习估算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和策略,养成估算的习惯
3.培养估算意识,发展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整理和复习估算的方法,能具体情境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和策略
学情分析: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利于人们是先把握运算的结果的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同时估算也有利于减少运算错误,有利于人们对运算结果进行检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解决一些对计算结果要求不太严格,或者难于精确计算的问题时,也经常用到估算的方法,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但学生的估算意识比较薄弱,已经形成根深蒂固的精确极端的习惯,估算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学过程:
一、感受估算的价值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1)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同学们,在这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在这优美的环境下学习,估计同学们心情都不错。上次帮三年级同学搬桌子,有兴趣再帮他们一个忙吗?新教学楼建好后,小会场将被拆迁,三年级同学举行“演讲活动”不知该如何选择场地,你能帮忙吗?
(2)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三年级各班人数的统计表(课件出示3年级各班人数)
 
 
三年一 三年二 三年三 三年四 三年五 三年六   
39 42 45 47 40 46   
            
 
(3)你会选择那个场所呢?
(4) 指名回答:说一说,你选择了哪个场所,说明理由。
预设1:
将每班的学生人数都看作40个,三年级就有240人,至少要能容纳240人,因此可以排除食堂。40×6=240(人)——最少
预设2:
将每班的学生人数都看作50个,三年级就有300人,最多只要容纳300人,因此可以选择五楼综合教室。50×6=300(人)——最多
预设3:四舍五入法50×5+40=290(人)大约要290人,所以选择五楼综合教室。
预设4:选中间数47×6=282(人)所以选择五楼综合教室。
预设5:235÷6<40  所以要选择五楼综合教室。  这是用每班人数和每班人数比。
预设6:计算出三年级的总人数,再于两个场所能容纳的人数进行比较。
5)小结:你怎么想到用估算的?问题——只需近似值——估算(更方便)
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的估算方法,每种方法一样吗?(进一法、去尾法、四舍五入法、选中间数法)
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根据结果的要求把原始的数据看作整百数或者整十数,便于计算)
二、说一说:生活中和学习中哪些时候用到过估算?
(1)、在我们六年的学习、生活中哪些时候要用到估算、怎么估算呢?课前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的信息,谁来交流一下,好吗?
如1:买东西的时候要估算带的钱购买几件商品。
2:计算题时要估算结果是多少。
(2)、四人小组交流
(3)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我们还曾经学会了如何估算一张报纸的字数,也会估算一堆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一个操场大约能站下多少人。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一年会浪费多少水。看来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估算。
三、判断下列情景中哪些可以估算。如何估算。
1、那是不是生活中的问题都能用估算来解决呢?老师也有几个问题,你们能帮我看看哪些情况可以用估算解决问题吗?
判断下列4种情况哪些可以用估算解决问题。
1、判断791+118=809 结果是否正确。
2、小红1分钟最多能打49个字,一篇作文共1025个字,小红能在20分钟内打完这篇作文吗?
3、奶奶在超市买了6.70元的蔬菜和12.8元的鱼,当营业员计算奶奶应付多少钱时。
4、牛排每斤12.40元,爷爷买了1.9斤,店主说一共26.60元。店主说的对吗?
 
2、选择汇报  3为什么不可以?
3、可以估算的分别说说该如何估算。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五种情况如何用估算解决问题
(1)790+110=900(最少)所以结果不正确。
(2)50×20=1000(个)( 最多)所以不能
(4)13×2=26(元) (最多) 所以店主说错了。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生活中很多时候要用到估算,在估算时,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五、数学万花筒
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估算的这么多知识,在你们以后的学习中还将继续学习。比如当在测量或估计一个较大量时,常常用到数量级。
 
 
六、布置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估算
 
数量估算                 四舍五入法
估算形式:测量估算      估算的方法:中间数法
           估算估计                  去尾法
                                  
      
教学反思:
 教师要重视估算,并将估算意识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只有我们更加深刻地去感受,去领悟估算在我们生活工作中的价值,我们才能自觉地在教学当中,很好地去培养学生的这种估算的意识。
鼓励学生利用估算来验证计算结果,养成好的习惯,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一种好方法。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 

 
计算与应用
教学内容:整理“计算与应用”(P53~P57)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两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的除法。
3、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4、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6、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7、能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8、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9、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回顾各种运算的计算方法:P53-1。
   (1)独立计算。
   (2)结合具体计算过程说一说整数、小数、分数和加、减、乘、除法是怎样算的。
2、回顾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P53
(1)独立计算。
   (2)结合具体计算过程说一说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3、引导学生对自己以往学习中经常出错的题目进行整理和回顾,说一说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先让学生课前整理,课上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错误,并整理出错题的类型,最后在全班交流。交流后鼓励学生互相出一些题目来考查目前是否改正了这些错误。
4、鼓励学生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P53~4。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5、回顾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P53~5。
(1)在小组交流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2)在班上探讨。
3)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感受分析数量关系在正确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以及画图对于分析数量关系的重要作用。
6、回顾有关比例尺的应用问题和比的应用的问题:P54~6。
1)让学生独立填写。
(2)集体订正。引导学生根据所求的问题和情境中的条件,运用图、表格等多种形式分析数量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或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再次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
二、巩固与应用
第1题:一步计算。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查学生的熟练程度和计算的正确率。
第2题:多步混合计算。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互相检查,订正。个别易错题在班上点评。
第3题:看懂表中的电表读数记录,再回答三个问题。考查学生的读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4题: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路程长所用的时间必然也要多。
第5题:解决实际问题。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因为买7本《儿童歌谣》还剩下钱,但买8本不够,所以只能买7本。
第6题:大数的估计。鼓励学生回顾估计的策略,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是:将整体分成基本相等的几部分,先估计每一部分的数量,再估计出整体的数量。
第7题:要求学生利用小数乘、除法解决问题。
第8题:解决生活问题。要理解“茶叶500克售价98元,每买500克赠送0.05千克”,实际上98元可以买550克茶叶,2.2千克里面有4个550克,因此要付98×4=392(元)。如果有的学生直接想到只要付2千克茶叶的钱,0.2千克茶叶是赠送的,直接用98×4=392(元),也是可以的。只要学生的方法合理都应鼓励。
第9题:在探讨中解决生活问题。
   (1)要考虑到每个年级的师生人数,平均每批去229人。
   (2)关于每批人数怎样安排的问题,鼓励学生设计安排的策略,全班进行交流。
   (3)独立算出每批的价钱。
   (4)设计派车方案时,学生的答案只要合理都应鼓励。
第10题:先让学生回顾八折的意义,再独立完成。
第11题:解决生活问题。独立完成。
第12题:计算增长率时应引导学生用“增长部分÷2002年的产量”,粮食增长率为5%,油料增长率约为16.67%,水果增长率为3%。
第13题:关于国债利息的计算不记利息税。
第14题:解决生活问题。独立完成。
第15题:解决生活问题。独立完成。
第16题:关于比例尺的问题。独立完成。
2、填空:
(1)利息=(      )×(    )×(     
(2)济南到北京的距离是40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5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3)把一个零件按20:1的比例尺画在图纸上,量得图上距离是5厘米,这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       )厘米。
(4)、如果m×4=n÷3,那么m:n=(      ):(     )
3、式计算:
4.2+2.25×4÷5             6.23×(4.6+5.4)+36.8
  2、补充练习: 
  50+160÷40 (58+370)÷(64-45)  
  120-144÷18+35  
  347+45×2-4160÷52  
  (58+37)÷(64-9×5)  
  95÷(64-45)  
  178-145÷5×6+42 420+580-64×21÷28  
  812-700÷(9+31×11)(136+64)×(65-345÷23)  
  85+14×(14+208÷26)  
  (284+16)×(512-8208÷18)  
  120-36×4÷18+35 

4、解决问题:
化肥厂二月份生产化肥3500吨,三月份生产的化肥比二月份多7分之1,三月份生产化肥多少吨?

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总结了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及注意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总结全课,内化知识,形成理论。

三、小结。
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计算与应用
 
 
教学反思:
 数的计算及其应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内容之一,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在引领学生回顾这部分内容时,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技能,注重在计算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回顾和反思能力的提高
 
运算律
教学内容:(教材58页59页运算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
2.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1.我们学过了哪些有关整数的运算律?(用提问的方式复习)
2.它们有什么作用?
(二)系统复习
1.回顾和总结学过的整数运算律。(显示课件,分别复习运算律的文字叙述,和字母公式)
(1)加法交换律      a+b=b+a
(2) 加法结合律        (a+b)+c=a+(b+c)
(3) 乘法交换律        ab=ba
(4) 乘法结合律        (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a+b)c=ac+bc
2.用多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完成58页第1题的第2小题,由学生自告奋勇回答书上的题目,由其他全体学生判断正确与否),
3.认识到整数运算律在小数、分数运算中仍然成立。(完成58页第2题,四人小组合作,互相举例说明,然后推选代表到讲台上展示)

二、自学探究

1、计算下面各题,并思考问题。

提示:(1)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怎样简便就怎样算。(不能简便运算的可以不计算)

2)对比①③⑤与②④⑥你认为在做计算题时要注意什么?

3)能运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题目在运用运算律时有什么不同?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①(5/9+2/15-2/3)×4.5            ②(5/9+2/15-2/3)×3.5

2.5×1.25×0.8×400              2.5×1.25+0.8×400

4.5÷2.5÷                   4.5+2.5÷4

⑦(20.8-12.49-7.51)÷2.5×40

⑧(20.8-12.49+7.51)÷2.5÷40

15×1/7+6÷7

9.375-5/7×14/15-1/3

    2、自学成果展示

1)通过对比①③⑤与②④⑥你认为在做计算题时要注意什么?

师引导:在计算前,要仔细观察运算符号,认真分析数据特点,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

板书:仔细观察、认真分析、选择方法

(2)能运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题目在运用运算律时有什么不同?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师重点引导分析不同特点:有的可以直接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如①③⑤小题。

板书:直接运用

有的只有部分可以运用,如⑦⑧小题。

板书:部分运用

有的要通过转化才可以运用运算律,如⑨小题。

板书:转化运用

4.感受在数系的扩充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在新的数系中运算律能尽量地成立。
(1)出示58页第3题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结果)
(3)交流。(满足数的运算的需要也是数扩充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分数和负数的重要原因,从而拓展学生对分数和负数的认识,加深对分数、负数意义的理解。)
(4)数学万花筒。(自主阅读)
三、习题设计(贯穿于教学过程)
1.选用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6+32+54           0.7+3.9+4.3+6.3             25╳49╳4
8╳(36╳125)      8╳4╳12.5╳0.25           546+785-146
这是六道运用运算律解决计算题的基本题目,主要考察学生掌握运算律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在下面做,然后选六个学生上台演板,请学生自己上台讲评。
2.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2.7╳4.8+2.7╳5.2       905╳99+905          13╳10.2 

2、一个圆锥底面半径15分米,高12分米,求体积。

(提示,列式为1/3×3.14×15×15×12,可以简便计算,培养简算意识)

3、乘法分配律是小学运用最多的运算律,它的变化形式多样,请同学们自己编题,要求能用到乘法分配律,看谁编的形式多。

如:102×2009     2.75×6.4+2.75×3.6      (1/3+1/4+1/6)×24

   1.7×99+1.7     0.8×6.4-0.8+4/5×4.6     4.8×0.35+0.48×6.5

 4、今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         a+b=b+a
(2) 加法结合律        (a+b)+c=a+(b+c)
(3) 乘法交换律        ab=ba
(4) 乘法结合律        (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a+b)c=ac+bc
 
教学反思:
 1、确实复习课是很难上的一种课型,很容易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学生厌烦,老师没劲。这次的数学课是一节运算律的复习课。班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运算律的运用。提问时,学生很快回答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字母公式。在学生练习中也证明了学生对基本运算律的运用掌握的不错,只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掌握的不太好,因此我在复习中增加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帮助学生记忆,事后证明学生掌握的不错。 2、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回忆规律、公式,并且对学生自己做得题目也让他们自己分析、讲解、评价。学生参与积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用字母表示数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书写、列代数式、代数式的值等概念。
②会灵活运用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求代数式的值。 
2、过程与方法:
体会从初步探究、演绎、归纳、验证,到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经历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②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①重点: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代数式,会用去括号法则来解题.
②难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运用;去括号法则的运用;探究规律性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复习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说说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优越性。
指名学生回答。
2、自主整理,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公式和规律,请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把它们表示出来。
学生利用课前练习题,在小组内进行归纳整理。
3、选取学生整理结果展示并评分。
汇报交流,展示。
看了这几种整理的方法,你有什么样的想法?老师有一个想法:如果能把这几种整理的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整理,我想要更清晰更好。你理解老师的想法吗?(出示教师整理平面图形的框架)
4、学生小组内整理优化,将这几种整理的方法结合,形成最优化的分类整理。
(1)、淘气利用扣子摆图案。
出示59页淘气摆图案的情境图。
淘气是怎么摆图案的?要求每个图案共用了多少个扣子,怎样列式?如果淘气继续摆下去,第n个图案共用多少个扣子?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
师揭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开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发展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转变。今天我们来复习代数初步知识里面的用字母表示数。
【设计意图:通过淘气用扣子摆图案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再次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通过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第n个图案一共用多少个扣子,唤起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记忆。】
(2)列举n2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还有哪些规律能利用n2这个式子表示?请你举例说明。 
生:正方形的面积a譢~a
生:一个方阵,一排c人,有c人
师:刚才我们用还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就复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预习与交流,建构网络
1、用字母表示公式和规律。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公式和规律,这些公式和规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请同学们回忆回忆,四人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把它整理下来。
学生整理、讨论。
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
学生发表意见。
师:刚才,同学们用字母表示了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你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优越性呢?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复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用字母表示规律的简洁性。】
 2、下例各题用含有字母式子表示 
(1)、某产品的成本由x元下降10%后是(1-10%)x元.
(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m,宽为a,则该长方形的长为­­­­­­­­­­ .
(3)、代数式2a+3b的实际意义可以是____________.
(4)、若a+b=4,那么 =3.
(5)、当x=3,y=1时,代数式 的值是10.5
(6)、若3xmy3与- xy2n是同类项,则m=1,n= 
(7)、计算:①2a+(x+y) -2(a-b    ②a-〔b-(c-b)〕
(8)、先化简,再求值:
6xy-〔3x2-2(x2-2xy)+1〕其中x=-1,y=2
3、判断。
1、a a2
 x30写作 x30
 b写作a.b
 当 a=3 时, a2 和2a相等。
【设计意图:这几道题都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可以加强对比,在对这些题进行辨析、判断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三、反馈与检测
1、初步探究
⑴下面一组按规律排列的数:2,4,8,16,…,第2008个数应是_______.
⑵观察一列数:3,8,13,18,23,28,…,依次规律,在数列中第2008个数是_____.
(3)一筐橘子重x千克,26筐重(  )千
(4)幸福小学共有M名学生,其中男生230名,女生(  
(5)小芳今年a岁,妈妈的年龄是小芳的4倍还多5岁。妈妈今年(  )岁。
2、填空。
(1)一筐橘子重x千克,26筐重(  )千
(2)幸福小学共有M名学生,其中男生230名,女生(  
(3)小芳今年a岁,妈妈的年龄是小芳的4倍还多5岁。妈妈今年(  )岁。
3、一辆公共汽车上有26名乘客,在大桥站下去a名,又上来b名
(1)用式子表示出这时车上有多少名乘客?
(2)当a=6,b=5时,这时车上有多少名乘客?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1234+700+300               147+89+53+11
11+13+15+17+19               26+(89+74)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学生通过自主检测,检评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总结这节课。
教学反思:
    首先,我从现实的、具体的事例中引入,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进而从具体事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概括出内在的数量关系,体会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及简洁性。其次,我创设了一系列情境,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探究阶段,学生都很投入,在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中逐步较深刻掌握了用字母表示规律和数量关系的方法,体会了用字母表示规律和数量关系的简洁性。最后,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回忆、整理所有学习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并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角度、方法与成果,较好的体现了复习课知识的宽度与深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