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伯璞藏抗战时重庆名家书画

(2011-09-03 14:21:35)

淮安市博物馆是苏北地区的一座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但馆内收藏的抗日战争时期的近现代名家书画却颇有特色。这些书画都是在抗战时的重庆所作,其作者大都是近现代书画界的精英和卓越人才。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们背井离乡,辗转千里来到大后方重庆,以其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从事抗日救国和艺术创作。其中有一些作品为淮安市博物馆所收藏,从中可看出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艺术水平。

淮安市博物馆收藏的这批抗战时期的重庆名家书画皆是徐伯璞先生的藏品。徐伯璞(1902—2003),山东肥城人,早年赴日留学,归国后从事教育,曾任山东省正谊中学校长,山东省督学、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官员、国立南京戏剧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在重庆期间,徐氏任职于国民政府教育部,从事抗战时的艺术、图书和文物保护工作。因工作的关系,徐氏和流亡重庆的知名书画家大多有交往,并热心为他们排忧解难,以团结对敌共赴国难。是时徐氏以真诚豁达和宽以待人的品德深受他们的推崇,并被书画界同人授予“诚谅公”雅号。在此期间,徐氏利用工作之便,收藏了一批名家书画。虽历经劫难,保存下来的还尚有百幅左右。1985年,徐氏将这些书画悉数捐赠给淮安市博物馆。这些书画都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它见证了那段抗日救亡共度时艰的历史,是抗日战争时期陪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于右仁先生(1878-1964)是近代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终生致力于草书标准化运动,是民国书法流派中碑学的代表。抗战时随国民政府内迁至重庆,任监察院长职务。据徐氏生前回忆,于老平日平易近人,不急不燥,早在北伐时期就和徐氏相识和相交。时徐氏作为山东省代表,赴广东参加北伐誓师大会,从此就在于老领导之下,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后徐氏受于老派遣到北方开展兵运,以此来策应军事战争。这种在战争中结下的友谊最为珍贵,故于老平时对徐氏格外关心,视为门生故旧。1943年的一天,于老来教育部视察,徐氏见其空闲,便为之理纸研墨,请赐墨宝。当书写到此四条屏时,于氏推托道:“你看我为谁写过四条屏?”但说归说,写归写,最后还是书写了此屏。此屏笔致清灵,用笔活泼,上书五言古诗一首(图1、2)。整幅似乎信手写来,没有丝毫造作之态,但稚拙自然,率意天真,畅快淋漓,一气呵成,不愧大家风范。

陈树人(1884-1948)是著名岭南派画家,国民党元老,1938年随政府至重庆,任监察委员一职。在此期间,徐氏曾请他点评书画,求画赐教,并随其到峨眉山、三峡等川中山水之地写生作画。此《芦汀雨过图》作于1943年(图3),上写几枝青翠碧绿之芦叶,交叉逆向而偃,一只蛐蛐蜷伏其上,清新自然,妙趣横生,充分体现了陈氏“雅美”之画风,亦工亦写,堪称精品之作。

林风眠(1900-1991)是近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曾任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一职。抗战时,杭校内迁至重庆,林氏辗转西南,生活清苦,每日面壁作画,试图打破传统中国画的格局,走出一条中西结合的艺术道路。这幅《红梅图》就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图4),此图作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画面采用长条,笔法奔放,构图奇特,有明显的岭南画派特色,具有传统中国文人画的意境,同时在构景、取象、技法上又吸取西画、东洋画元素。这幅画可看出作者在“中西调合”上所作的努力,是一幅具有探索意义的画图。

吕凤子(1885-1959)是近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书画创作和艺术教育,据说徐悲鸿、刘海粟都曾向其学画,可谓画坛宗师,桃李遍天下。抗日战争时期,吕氏将所创办的丹阳正则学校内迁至重庆壁山,先后任正则蜀校和国立艺专校长职务。在此期间,徐吕二人因同在高校兼职而相识,成为非常要好的同事和朋友。故徐氏收藏吕氏作品较多,并多次请吕氏治印,观摩其书画创作。徐氏生前常拿出吕氏为他所刻印章摩沙珍玩,睹物思人,如见其面,十分怀念这位德高望重的朋友。这幅《金陵怀古图》作于1942年(图5),正值抗战中最艰难的岁月。在日寇侵华,南京沦陷之时,日本侵略军对南京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三十万同胞悲惨遇难。此图笔墨简练,立意高古,虽只写一人、一雁、芦苇二株。但人是秃顶老人,雁是孤雁,苇是败苇,一片凄凉萧瑟气氛。画上题写南宋词人邓剡《唐多令·金陵怀古》的下半阙,抒发了作者在南京失陷后,心中的悲愤和所经受的国破家亡般的痛苦。词云:“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只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此图虽是写宋词词意,但主题明确,寓意深刻,借古人之口,说出了古城南京在日寇侵华时所遭遇的灾难,表现了作者虽是一文弱老翁,但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凤体书诗轴》作于1944年(图6),上书作者五言旧诗三首,描绘了云雾变幻的壁山和崎岖不平的山路,表达了画家不畏艰险和豁达乐观的性格。此幅之书法,融篆、隶、行草自为一体,古雅夸肆,世称“凤体书”。这种书体为吕氏所独创,在重庆壁山时达到成熟,并日趋老辣,怪异而涩拙。其书初看觉怪,细品有味,极耐咀嚼,尤其是线条充满跌宕起伏的美感,应为其得意之作。

潘天寿(1897-1971)是近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抗战时随杭州艺专内迁,由江西、湖南辗转到达重庆,1944年,被委任国立艺专校长兼国画系主任。是时,潘徐二人在重庆比邻而居,故徐氏收藏潘氏作品最多,相互信任成为知已朋友。这幅《佛寿无量图》作于1945年(图7),就是此时所作。此图布局匠心独运,立意高远,所写罗汉造型为一稳定的三角形,雄伟耸立,如高山峻峰,寥寥数笔就刻画出罗汉之形象,将其“骨法用笔”推向极致,表现了佛的形象之高大,众生景仰,法力无限,佛寿无量。在平日生活中,潘氏常以佛家弟子自居,但其本人并不迷信,只是酷爱佛教文化。在这一年的端午节前,他将此图赠送徐氏说:“这不是迷信,是应节饰品。”《巴哥盆景图》作于1944年(图8),是时画家客居重庆,空闲之时,常应邀到徐家小酌。饭余之时,潘氏即在徐氏书房作画,此幅《八哥盆景》就是这样的作品。图上的题款曰:“个山僧一点一抹均能不落恒蹊,此是从蒲团中来,学之者以绳墨求之,岂能得其似处?”所题虽短,但言简意赅,这是画家从艺多年的心得结晶,寓意深刻。《风竹图》作于1945年(图9),其上题词曰:“乱离中得腧糜,试写此风竹,是篆法耶?是隶意耶?心出家庵粥饭僧见之,定谓杨风子草书耳!一笑。”画面风竹笔力雄强,与欹正多姿的画题书法交相辉映,笔势开张,中侧并用,一波一磔间,皆如钢似铁,反映了画家“至大、至刚”的风格个性。

徐悲鸿(1895-1953)是中国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抗战时内迁至重庆,在盘溪主中国画院。是时,徐氏与徐悲鸿交往较密,徐氏之“诚谅公”雅号就是由徐悲鸿首倡。半个多世纪后,徐氏还存有徐悲鸿致徐氏书信数件,可见二人之交往。这幅《立马图》作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初夏,是画家应徐氏所作(图10)。是时,徐氏见悲鸿画马,多是奔马和从前向后看的马,故建议画家作从后向前看的马,以求对马的全方位表现。故画家写此幅相赠,就是从后向前看的马,以此响应。此图上之立马,神态飞扬,攒蹄欲奔,马的形体结构极为准确,体现了画家深厚的写实功夫。这幅《柳鹊图》作于1944年,是时徐氏在画家余钟志的陪同下到徐悲鸿寓所访问,作者将此幅赠送余氏(图11),后余氏将此交徐氏收藏。画面上柳枝随风飘拂,柳树上有三只喜鹊上下呼应欢快鸣唱,画面上没有写声却使人似闻鸟语,造型也具有西洋画的质感和明暗关系,图上所写柳枝细致有力,如丝如线;喜鹊生动传神,呼之欲出。整幅作品体现了画家个性特点,是徐悲鸿花鸟画中的佼佼者。

张善子(1882-1940)是近代著名国画家,以画虎著称于世。抗战时曾赴欧美以画笔集资救国,并以画虎激励全国军民奋勇杀敌,驱逐侵略者。这幅《虎跃山涧》扇面画作于1938年,上写一只奔腾跳跃之虎,似正腾空跃起,跨越山涧。此图以松渴的笔墨丝线表现虎的皮毛斑纹,以淡墨色擦染,质感极强,表现了作为“山中之王”老虎的勇猛之态。补景以长草危岩,红叶灿烂,增添了画面空灵气氛和山野情趣(图12)。

李可染(1907-1989)是现代著名画家,早年以擅长画牛著称,后专攻中国山水画,有“李家山水”之称。抗战期间,李氏以徐悲鸿为师,在盘溪中国画院研习书画,同时兼任教职,这里的《牧童图》和《渔父图》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这些书画作品虽是李氏早期之作,但笔墨简洁凝练,生动劲挺,画境颇具怡趣和传神之妙,可见其功力匪浅,在书画方面已有相当的成就(图13、14)。

余钟志(1913-1984)是现代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抗战时在重庆,任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秘书,是徐氏教育部同事,故和徐氏交往密切,常在一起切磋技艺。这幅《梅鸡图》是余徐二人合作,余画鸡,徐补以梅花和落款。时余氏以画水彩画著称,曾被徐悲鸿赞为“中国水彩画第一”,此画就融入了水彩画技法,在阴阳向背中较好地表现了鸡的形态和质感。所写之鸡为一雄一雌,一醒一睡,一站一卧。形态各异而生动传神,相互呼应,颇见功力(图15)。

陈之佛(1896-1962)是近代著名工笔花鸟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抗战时先后任教于国立艺专和中央大学。此《工笔花鸟》是1943年在重庆沙坪坝所画(图16),用笔工整谨严,设色明快艳丽,画面上梅花和山茶花枝叶掩映,再配上两只顾盼生姿的鸣禽一飞一停,上下呼应,使画面静中有动,既富于变化又和谐统一。

傅抱石(1904-1965)是近代著名山水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抗战时期,傅氏长期居住于重庆金刚坡下,得江山之助,多见急流奔湍,云雨变幻,掌握了中国山水画之真谛,形成了自已独特风格。此图作于壬午年冬(1942),上写峡江之上急流征帆,波涛汹涌,气势磅礴,动感十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表现了画家豪放灵动的艺术风格。傅氏对此幅甚满意,在赠徐氏时,称其为得意之作(图17)。

黄君璧(1898-1991)是近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后长期任教于台湾,曾任台湾美术研究所所长,是海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山水画大师。抗战时黄氏内迁至重庆,先后任中央大学和国立艺专教授。此《山水条幅》就是此时的作品,是1943年画家为徐氏所作(图18)。此幅构图高旷深远,意境深幽,上写峡谷急流之上,屋宇高悬,屋内有一老者,正在读书。此图虽没写声,却有声感,观之似闻深山鸟语,瀑布雷鸣,泉水淙淙。在此读书,身居深山而志存高远,使人神清气爽,精力十足。

沈尹默(1883-1971)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近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上溯二王,融会贯通,是民国书法流派中帖学的代表人物。抗战时沈氏内迁至重庆,任国民政府监察委员,先后在歌乐山和北陪客居。这幅《行书剑门诗轴》作于1945年,上书杜甫五律《剑门》诗作(图19)。此书端庄流美,隽逸有致。用笔凝练精致,畅达自然。点画遒劲圆润,极富金石气味。其《草书诗轴》作于1942年,上书王安石《如归亭顺风》七言诗一首。诗曰:“春江窈窈来无地,飞帆浩浩穷天际。朝出云天夕云溪,回首乔林吹岸齐。舵师高卧自啸影,戏彼挽舟行复止。人生万事反衍多,道路先后能几何?”此书宗法二王,唯点画转折处带有碑意,用笔刚柔相济,得心应手,粗处不蠢,细处不弱,结体有正有侧,行气有断有续,呈现出圆润研美之气(图20)。

吴茀之(1906-1977)是近现代画家和美术教育家,1939年由沪至滇,后辗转至重庆,先后担任国立艺专教授、主任和教务长等职。这幅《兰竹图》作于1944年,表现了兰草竹石的坚贞品质(图21)。全图布局疏密相宜,用笔健拔奔放,淋漓尽致,是一幅十分讲究笔墨意趣的文人画作品。

谢稚柳(1910-1996)是现代画家和文物鉴定家,抗战时至重庆,在中央大学任教。这幅《花鸟图》作于1944年,即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该图虽是谢氏早期作品,但取法陈老莲,生动传神,书卷气十足。图上红果赋色明丽,与落款印章相得益彰,画面显得堂皇大气,古意蕴籍(图22)。

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画家俞云阶的《柳燕图》(图23)、著名美术教育家蒋仁的《蕉竹图》(图24)、著名新安派画家、中央大学教授许士骐的《松下高士图》等作品(图25)。

光阴如电,日月如梭,现时间已过去六十多年,当年聚集在重庆的众多书画家也先后作古,成为中国近代史和艺术史的历史人物。但是他们所留下的书画作品都是中国文化之瑰宝,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见证了那段抗日救国民族救亡的历史,是画家在日机对重庆大轰炸间所作的画图,它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和反抗侵略的意志,激励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当我们打开这些书画,睹画思人,见字如面,无限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十分怀念这些先贤和前辈。正是他们在山河破碎外敌入侵之时,不畏艰险,勇于创新,在中国书画领域里辛苦耕耘,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故这些书画作品都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能保存下来也实属不易,故而弥足珍贵。

http://s3/middle/8d217c04nac038e67fdd2&690

http://s11/middle/8d217c04nac0390d070aa&690

http://s15/middle/8d217c04nac039391b5ee&690

http://s8/middle/8d217c04nac03955e3cd7&690

http://s13/middle/8d217c04n7799f58dc82c&690

http://s11/middle/8d217c04n7799f5dc122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