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动世界的100幅名画之六十九《圣维克多山》

(2012-04-16 12:31:49)
标签:

瘦马寒竹

塞尚

普罗旺斯

圣维克多山

静物画

杂谈

《圣维克多山》——保罗·塞尚

    http://s10/middle/8d1f2e70xbdc459356f39&690

《圣维克多山》的作者是法国著名绘画大师保罗·塞尚。塞尚是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他毕生追求表现形式,被人们誉为“现代绘画之父”,也是20世纪立体主义和抽象绘画之父。

塞尚一生画得最多的,可能要算是风景画了。1882年以后,他隐居于故乡——普罗旺斯中南部小城埃克斯,专心地画起了当地的风景。他深深地为小城附近的圣维克多山所吸引。年复一年,重复地描绘这座从大地上露出的巨大岩石,分析它那时隐时现、复杂细微的体块和结构。在他的一生中,他为此山所画的“肖像”竟有七八十幅之多。这幅《圣维克多山》是塞尚最后一幅描绘这座山的画。

在一片没有人迹的广阔天地间,雄伟的大山似乎从明朗清澈的大气中升起;它那坚实的、凹凸起伏的身形映现在闪烁的光影之中。全画气势庄严、崇高,略带忧郁,反映了塞尚深沉的精神世界。在画中,每一个体块和造型都被处理得极为严谨,使人联想到他静物画中的一个个苹果的描绘。然而,塞尚风景画色彩的丰富多变,却是其静物画所难以比拟的。在这幅风景画中,他以朴实有序的笔触,表现出物象的细微色差。虽然画中颜色种类不多,但每一种色都有着丰富的色阶变化。那浓重而沉着的绿色,衬托出不同明度与纯度的土黄、土红和蓝色,使整个画面恰似一首和谐的色彩交响乐。同时,那无数的笔触,被敏感而理性地放置在画面上,成为厚重而富于肌理变化的色块。笔触的种种走势、排列、连接、转换和交织,构成了空间,也产生结构,形成对比和谐的秩序。面对这幅画,我们可感到视觉要素从客观景物的图像中漂浮出来,在画中形成一种新的现实。而这种“新现实”正是塞尚绘画艺术的核心。塞尚的另一幅描绘圣维克多山的油画则有着异于常规的构图。在画的中部,有一棵高大的冷杉树,把画分成了两半,但这棵树并不是笔直的,而是微微向右倾斜,使它看起来像是在随风摇摆一般,这样画面才不至于太过呆板。在画的中部,有一条高架桥,从左至右,向下微微倾斜。为了平衡画面,塞尚在左边画了另一组冷杉树,笔直的线条,像一根楔子打进了画的左边。在画的下部,也就是多岩石的丘陵上采用淡灰和桃红,用深浅不同的绿色来描绘松树。屋顶上用了橙色和灰色,小池塘里是一片天蓝色。在平原上,塞尚用一块块深浅不同的绿色和橙色来展现屋子、蔬菜地和收割完的小麦地。往上看,在青翠的冷杉树冠边,是圣维克多山,山的左边部分,是淡红色的,山看起来是光秃秃的,而右边部分则是一片很冷的蓝色,那里应该是茂密的森林吧。山的上面是暖洋洋的蓝天,有一些淡淡的白云在飘着。

画面中央挺立着的那棵松树成了眺望画中平原的障碍。按照常规是不可以这样构图的。可能是作者在莱斯塔克进行创作时,已经做过将前景中的小树林与它对面的风景结合起来的尝试。这一幅画,可能是意在松树与圣维克多山的对峙。从画面上看,这棵松树的确是正在与对面的山岭进行着对话。同时,大树又在远望着那片平原。在这幅风景画中,人们还可以觉察到当极目远眺画中平原的时候,自己所占据的位置正好是与松树重叠。

在塞尚画中,任何细节和局部都不可随意挪动,否则,整个结构便会失去平衡。对此西方曾有人评论说:“如果试想从17世纪荷兰的静物画中拿一个东西,立即就好像到了你手里;而如果想从塞尚的静物画里挪动一只桃子,它就会连带把整幅画一起拽下来。”

附:另外一幅《圣维克多山》

    http://s2/middle/8d1f2e70xbdc45cf7a8c1&690

                                                            愿与同路者共勉,瘦马寒竹题记。即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