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少林龙尊拳

(2017-02-06 09:11:13)
标签:

南拳

分类: 传统南拳

    南少林龙尊拳又称龙拳和龙桩拳。其特点为:“吞吐浮沉,身技腰马,门户眼节,动静神气。”其拳法主练神,精义为:“有桥断桥,无桥生桥,注重练神”。拳法不仅集合双手互搏术的守内、游外之功,同时还具备二次防御之功。

    龙尊拳拳法,刚健有力、刚中有柔、朴实无华、利于实战,招招非打即防,没有花架子,但每一手顷刻间的变化都能起到“挡、防、攻”三种功效。“吞,如金猫捕鼠;吐,如饿虎出林;浮,如大鹏展翅;沉,如老翁持拐”。拳法看似以防为主,却能诱敌深入,出奇制胜。

    如龙尊拳套路特点:双拳奔出,气势磅礴,中指突起寸许,有如龙爪。左右变换之时,动作迅速,富有整体感,验证了古人“神龙无首”的变化莫测。动时,似黄龙滚水,浪里推舟;静时,养神安逸;出手,有山岳之威。时而原地踏步,时而突然快速游走。这套拳法移动范围以及拳法收缩幅度虽然不大,但却能在摇身转胛间起到“挡、防、攻”的效力。即:一拳迅速抵挡敌人的第一次进攻,另一拳防好敌人的二次进攻,紧接着利用与敌人的近身迅速进攻,即“有桥断桥,无桥生桥”之意。

    龙尊拳的演练可不受场地限制,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演练时可一手端茶,一手出招,边喝茶边对阵即能比出高低。龙尊拳的秘诀即“练神”,运气要气沉丹田,眼法讲究以目视目,步法要求稳固而灵活。拳法则讲究“门户”,“出拳时,肘距离肋骨不能超过一拳头的距离,拳高则不能超过肩膀”。手法则“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进退出入,一切自如”,以保证防守和进攻的力度,并同时能起到借力用力的作用。

    少林龙尊拳出自福建嵩山少林寺,福建省古田县杉洋镇是我省七大拳种之一龙桩拳的发源地。清·雍正年间,福建南少林铁珠长老路经兴化仙游县,收朱山为徒,遂将龙尊拳传之。三年后朱山学艺有成,由朱山传古田彭德成,彭德成再传彭金山。龙尊拳早在清雍正时期由南少林传入古田杉洋镇,龙尊拳流传至今主要有两个分支,一为“直上青溪”,其拳法主刚,称一路龙尊;二为“太子游龙门”,其拳法主柔,称二路龙尊。而古田的龙尊拳乃传承自“直上青溪”,主要有两个分支,其一是古田旧城(现古田县城)分支,现存于古田县城关松台村。其二是古田县衫洋村(现杉洋镇)分支。后传入城关松台村,具考证已流传有150多年,在清朝、民国都出过不少武术名家。清朝光绪年间陈作尧从小酷爱武术,从杉洋村学得龙尊归来,并以崇高的武德精神在乡里一举成名。后又传于陈金对及其孙陈盛速(已故)、陈盛锌、陈盛乐。陈金对现传陈信括和陈信葆,松台村陈式家族年龄上40岁的人基本上对龙桩拳都有一定的了解。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们经常聚集在老宅院的大厅中,由一名本村知名的老师傅教授龙桩拳。

 

    少林寺龙桩拳拳谱

   《少林寺拳术方书密传》

    此法名师传授,练真可保一身,论此拳术名龙法、既是儒法,在福建嵩山少林寺传飞钹禅师、黄衣真人、铁臂、铁杖、铁柄、铁鞋、铁珠、杨信本。在南洋乡传彭成、传蓝金山。在山洋乡传瑶先生,传余贵弟、余来正、传祈贤、传崔达年,传胡无灿、传潘祥松、传黄学荣。学习各种股肱拳法,研究炼真,龙法借浪生力、龙法一字分身,此是第一。一字为横一字直,一字能收诸刀杖,用此一字、万无一失。炼真龙不离水,吞吐浮沉,弹力运气,起伏滚浪,力大无穷者。

 

    龙尊拳精要:

    拳术者,刚柔相济,横直相连,为股肱之宜便也。夫股肱在下,不如首之在上。既首在上,为一身之主,出手时慢用力,两肩起,左手动接右足之力,右手动接左足之力。脚为前三后七,先顾自己,后伤他人。寸寸软而有劲,步步柔而有根。五气调元、五机归一。无隙可乘,无空得入。攸往咸宜,百无一失。吞在池,吞者存也,吞如猫戏鼠之状,此柔克刚之义也。吐在田,田——丹田也。丹田为命门相关,人之强弱、寿长寿夭之根本也。吐如虎出林,进时其英勇之气,人不能御防也。浮在山,浮如云霞映岫,为轻轻实实之意,神气安然之理也。沉在水,沉如大石投江,沉而不脱,水上流而下,水纹旋转,不泻也。此吞吐浮沉之意也。

 

   练功十六字母:
 一吞,如金猫捕鼠;
 二吐,如饿虎出林;
 三浮.如大鹏展翅;
 四沉,如老翁戳杖;
 五门,出手必和规矩;
 六户,招式必须严密;
 七眼,力点变化准确;
 八节,关节运用灵活;
 九身,身正善于变化;
 十基,基手准确多变;
 十一腰,劲从腰头发;
 十二马,桩步进退稳固;

 十三动,动如脱兔之势;
 十四静,静有山岳之威;
 十五神,神态犹如虎视;
 十六气,气足始能力强。

 

    少林寺正龙法六条题目:

    第一条,三子法。第二条,四午法。第三条,三关法。第四条,四宝法。第五条,三斗法。第六条,四海法。

    三子法:天有起子,地有发子,中有倒子。

    四午法:曰旁午,天有正午,地有桥午,中有关午,跟进寻午。

    三关法:天有闭关,地有锁伏关,中有存保关。

    四宝法:天心法一宝,三仙闭法一宝,虚实法一宝,截断根法一宝。

    三斗法:天起外斗,地起内斗,中起拐斗。

    四海法:吞进大海,外关内海,斗雀关海,跟进寻海。

 

    三子法:

    子者,嗣也,息也,即起歇也。原是立身之法。两脚不丁不八,两肩落甲,持肠转气,十指落地,以五指头镇地。偏身之力,头皮鼎项之劲,上观头劲至肚,下观脚劲亦至肚哉。
    天有起子何谓也。天有起子者,上有起手煞尾法,犹之起歇也。又曰,凡手起时,插入他身内,由于起手处有分寸,两手即宜夹上,总不离子午之位,此所谓顶身劲也。而所谓天有起子之法也。真龙不离水,水浪旋转而下,涨上之力,身势重气弹力,荐他身,救己身也。
    地有发子何谓也。地者底也,即脚掌劲也。下观脚至肚,发步时有进有退,步步伤人,不离子午之位。其实劲在脚煞落吞身是也,其后脚最忌太直,便无根也。此所谓地法子之法也。
    中有倒子何谓也。中字包涵甚大,肚为中,倒侧之势,以打人倒转、吞身消气,吞吐浮沉,急如雷,紧如箭,百步而百解之。而又中节吞坠尾节,如虎擒猪之法。若望其法,即如败势,其实假败,他人之身入吾身,我有变接一身,不怕人强,人拍惟救身,须把子午,认为本也。此所谓中有倒子之法也。

 

    四午法:

    午者,子与午相对之位,又得旁午,及分布之午,盖一纵一横,田旁午。其法用劲使力处,有横直纵收之势,是所谓南北为纵,东西为横,子午当中为纵,卯酉在旁为横。旁午之午,总之不离子午,为立身之本乎。
    天有正午何谓也。头与项之力劲,要在正午之处相对,头项两盖之力俱要抽起,头与项如两牛斗力,对正午位用劲,嘴唇列在两边,屁股皮卷里,大肠收入肾囊,超起一并,归入正午之位焉。
    地有桥午何谓也。桥者,引也,逗也。以手逗他身而入,入于他身处,又将二步手补之,即所谓逢桥即逗,逢缺即补之法。其法其实本身之午位,又要顺身为要,不可杀人不顾己,入手时有落空之病乎。
    中有关午,跟进寻午何谓也。跟进打人处,即寻入午位。其法跟随他手进入他身,寻找中午位之处。使他跌倒时,看他是何势,而寻缝隙之处,以分寸为要。惟在中关午位,相势直入者,其手之分寸,只差分寸,长短是也。

 

    三关法:

    关之为言,即城门塞也,使他不能出入,即所谓基手也,此即四午中参出而妙用之。四午者,而子午相对之位,又曰旁午,分布午位,盖一纵一横,曰旁午。旁午其法,用劲使力之处,有横直纵收之势,是所谓南北为纵,东西为横,曰旁午,总不离子午,为立身之本参之,使他手不能出也。
    天有闭关何谓也。凡进退,俱要关塞得紧,使他不能出入,两边之肩宜夹聚,不宜开空。手有三节,上节落夹,而所谓天有闭关之法,夹起两边关,透出中节力,其中节吞坠尾节,如虎擒猪之法,两乳边饭匙骨同之。

    地有锁伏关何谓也。关者,锁也,钥也,关锁其门路;伏者,匿也;蜷者,偃也。胶手起处,脚尺寸进时,步步要实,抽起阳跟尺寸,上观头至肚,下观脚至肚。前脚煞落,五筋兜地;后脚煞落,五筋镇地。上下变接一身锁伏为准。锁得紧,使他入手而手不动也。
    中有藏宝关。藏其身,以保其身。身虽转移,其实不离子午。宜吞身,两边宜夹,不宜开。所以藏其身以保其身,不可不记。

 

    四宝法:

    宝者,贵也,重也,贵得其宜法,而重其守也。不宜急放,而亟起。先看他起于何手,而我贵自保其身也,正所谓两手门要关闭得紧,不可放大阔者是也。
    天心法一宝。头及心身,俱要保全。而保守之勿使自虚而自惊。总以把定其心,任他四面而入,我则心使臂,臂使指,指与手尾摇动,三关节自如,得心而应手。于目,尤要看得捷,此得一身骨节,不离分寸,俱有法度。他手起高,我手则放下。欲放前脚之时,身去三分,保一身而无患者。脚手不能相连,手动而脚不进则无力,脚动而手不动则死煞,安得天心一宝乎。
    三仙闭法一宝。仙者,迁也,入他身时,先闭塞己身门户。正所谓杀人先顾己,勿使己身门户空。欲杀人,令人跟随寻以讨其势,惟救身为本哉。身乃一身之节骨,不离分寸,总由子午分得。总之斯至手脚起而头俱起,以拍打之。乃得三仙之法。
    虚实法一宝。实者,满也,充也。实者,虚之对也,其法实者,虚之收之。虚者,实之。他身手动,劲重者,我以侧身势而虚之,消之;他身手劲虚者,我以重手直入而打他,用横手,打拍之。又打时,两边肚皮,皱如水波浪,外如绵,其实而内如铁。总之,持肠勾肚之法也。
    截断根法一宝。截断他根劲,而使他有力而不能自出,其手不能起也。法在其中,关处摄其根,使其根自软痹,欲起手而不能起也。充之摄根之法,固不能独一,中关则又广矣。

 

  《少林寺龙桩拳正法套路》

  龙尊拳原始套路一。
  第一步,双凤朝阳照身机,化出三才马,一进一退,追赶法。
  第二步,天斗机,中盘飞身撞,进退,飞彪纯浮弹力马也。
  第三步,双龙抢珠,照身撞,变出猫戏鼠之身势也。
  第四步,付拳,抱桃,攻身撞,顾左顾右,起伏之身势也。
  第五步,接膊,朝搜宗身撞,吞身弹力,变出十字手。
  第六步,地斗炎身,棍吞身,速马滚水之身势也。
  第七步,蝙蝠手,蝙蝠马,挨身躲避法一起一伏挨身撞。
  第八步,滚地雷,三才,飞马,滚水势由下滚上,宗身起
  第九步,反攻,攻身撞,直进中门,飞轮马,他人难顾其身,变而不及也。
  第十步,两牛斗力,中拦手,臂起两肩。如飞凤落洋,从上罩下,变出老牛伏地,起如虎出林,伤人最捷矣。

 

                                          头牌,娥峰边拦。
  抱印、纯阳、化纯阴、出大马、照身机、化中拦、收手、出小马、照身化中拦、收入、出大马、照身机、化中拦、收手、转身、照身机、化中拦、派出大马、照身机、退大马、照身化中拦、退小马、照身机、化中拦、出小马、拣双战、退小马、拍小脚、出大马、拍双搥、收马、报印。完。计策15步。
                                          二牌号,七搥、八赶。
    抱印、纯阳手、化纯阴、出小马、批双手、化单搥、出大马、批双手、化单搥、出小马、批双手、化单搥、出大马、批双手、批双手、退大马、扒手转正、马中身搥、退小马、扒手转正、马中身搥、退大马、扒手转正、马中身搥、倒塔、脚落单碥蝠、起拍大脚、出马批手、退大马、批手、退左批手、冲正马、朝双手、退大马、月凉机全义、完计17步。
                                          三牌,三狮。
   抱印、纯阳手、化纯阴、出小马、双狮搥、出大马、双狮搥、出小马、下枣马、扒手书马单战、转马扒手、拍拍抖搥、塔杞出马下马、穿退马十字搥、转马批双手、插战出马、批双手、插战截棍、双攻枣、拍娥狮、脚转马、扒手、下马、穿退马、金狮搥、全义完计17步。
                                             四牌,四门。
   抱印、纯阳、化纯阴、出马插三战、出马中拦、提起拍脚、转左、提手、卷手、化双战、卷搥、拍脚、转小马、提手、卷手、化双战、卷搥、拍脚、落单蝙蝠、亚笋拍脚、落单蝙蝠、亚笋拍脚、插双战、转马、捬掌塔机拍脚,猫洗脸、牵牛鼻上十字、下十字、全义完。
                                           五牌,遮琏。
     抱印、纯阳、化纯阴、出马抑舍双搥、(复上1)(复上2)退马拍双搥、遮琏拍双搥、退马遮琏拍双搥、(复上)进双战、双战琏手、柳舌拍双搥、转马琏手、柳舌拍双搥、转马琏手、巨拍、日月脚中拦、全义完十六步。
                                             六牌,二十八宿。
  抱印、纯阳、化纯阴、上山虎、下山虎、出小马、独虎(复上)、尖嘴虎(复上)、执雷虎、开弓回转马、棍、操棍、操棍、研棍、回马、招棍、十字棍(复上)、截棍(复上)、回转马、抱头虎、(复上)、黑虎穿心、平肩虎(复上)平肩回转马、拍双攻蝴蝶棍(复上)扑地虎全义完二十八步。
                                             八牌,铁桥。
    抱印、纯阳、化纯阴、出马、拍双战、化两搥、出马、双战化双搥(连3次)、退马单枣(5次)、出马扛手(5次)、退马双朝手化插机(5次>)、扑地虎、全义完计21步。
                                             十八学生。
    天斗战、地斗战、天斗机付掌(2次),天斗机踏斗、拍脚回转马、剪往月斗和斗、和斗;回转马、黑虎穿心、回转七星手、天斗机招棍弹(二次)、天斗机剪转、人斗弹、天斗丹下战(二次)、回转马、滚地雷全义完。
                                             九变十化。
    台马、单战化十字(2次)玉牌化出战(2次)蝴蝶尾回转马、流插赶、天斗、天斗、铁扇掌、蝴蝶尾、回转马、天上拐退马、天斗机(2次)、滚地雷完。

 

    铁珠和尚在福建的传承

    据传,嵩山少林寺原来当家和尚是铁杖禅师,其三个师兄弟分别是铁臂和尚、铁杖和尚和杨信本(未出家),他们三人都是达摩祖师弟子飞钵和尚的门徒。其中,铁臂和尚为河南金光寺主持,杨信本是雍正的军师幕僚。而铁珠和尚是铁杖禅师的座下弟子,他们共有四个师兄弟,分别是铁柄、铁珠、铁鞋、铁云四人。据说雍正帝未即位之时,曾拜铁臂和尚为师习武,但是其武艺并未大成出师。后来因和铁珠、铁柄二人比武输了,心怀怨恨,便听从杨信本之言,火烧嵩山少林寺。少林寺被毁后,铁柄北逃北平,铁珠南逃福建。铁珠和尚在逃亡途中,先是在南安得到了安海人的资助,便在闽侯县青铺泉的地方卖艺授拳,传授诸如“金狮罗汉、龙拳、虎拳”等外家拳法,据说这种拳术的练习更能符合南方人的体格特征。后来又传下“少林拳”,据说这种拳法适合身材高大者练习。再后来又传下“少林三杵”(指三种马裆姿势)以及武狮等等,这些拳种一直流传至今。兹在福建各地尚有诸多历史口传:

    1.福建罗源县畬族八井村的人认为“八井拳”系南少林铁珠和尚所传授。畬族八井拳主要套路有:“半龙虎、虎桩、五虎、七星、十八罗汉”等套路。           
    2. 福安十五都金斗量村雷国楚,畬族,乳名朝宝,奏名行法传,男,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农历正月二十二日生,福安十五都金斗量村人。少年时胸怀奇志,以农为本,平时习武健身,相传师承南少林武僧林铁珠,武医并进,武尤出众,行善除恶,参与穆阳剪除洋教活动,时号“豹子师傅”。
    3. 福安康厝畬族乡金斗洋村,畬族拳套路有:“三角战(又称“三战”)、四门、五步子、 小六步、大六步、七步、上半尺、下半尺”等十余种套路。
    4.周宁县,秀坑虎桩拳。据传,一日铁珠和尚云游至秀坑村,为山村秀色所迷,遂逗留屏南三峰院,隐姓埋名授艺三年,向村民传授虎桩拳。
    5.莆田莆仙,相传有铁珠和尚用筷子夹柿子的故事。那是清兵火烧少林寺后,有个法名叫铁珠的武僧,他从寺中地洞逃生后,来到了莆田与永泰交界处的吉象,看到后面沒有追兵了,就停下来歇息。当时正是中午,铁珠和尚肚子饿得咕咕叫,便到附近一户农民的家里化缘,谁知这户农民也是个困难户,铁珠只讨到了几个煮熟的地瓜,于是便就地找了一棵大树,靠着树干坐下就吃。这时,树上刚好有个小孩子,正在上面采柿子。当发现树下坐着一个和尚,看着光秃秃的脑袋便觉得很有趣,于是便把身边采下来的柿子对着和尚的光头往下丟。可是没想到,这柿子还未落到那和尚的头上,便被和尚用一双筷子给夹住了,然后随意地放在身边,继续吃他的地瓜去了。这孩子一愣,由于不明底细,便又丟下了第二个,原以为这次必然击中光头,哪知一眨眼功夫这柿子又被和尚给夾住了。孩子顿时被激发起了野性,便一只手抓了三个柿子,一下子都往这和尚头顶上丟下。只见这和尚不慌不忙也不起身,左手接一个,右手接一个,甩头开口将第三个用口给叼住。就在这时,孩子见状索性就把剩下的半篓柿子全部都往下倒,却不料却被铁珠起身用衣襟不慌不忙地全部都给接住了。孩子见此情况顿时什么都明白了,便立即跳下大树,招呼说道:“师父!”铁珠感到惊奇便问:“你为何叫我师父?”孩子回道:“我见你能用筷子夾柿子,一定是有功夫的高人,我给你作弟子吧,请你就收下我吧。”说完便立即跪下叩了三个响头。铁珠一看,这孩子倒也算得上聪明伶俐,便一时动心当场收了这个弟子。事后,铁珠便隐居在这个山沟里,把许多南少林拳法传给了这个小徒弟。这个徒弟后来又教会了不少徒弟。至今,这一带的山民,特別是男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一两手南少林拳,而且大家都公认他们的祖师爷就是铁珠和尚。
    6.连江县敖江儒洋。相传在清雍正年间,南少林寺和尚铁珠逃难到儒洋,被当地群众收留,他隐姓埋名(儒洋胡氏族谱记载为“异人”),在当地传授拳术。
    7.清雍正年间,铁珠长老来福建,路经兴化仙游县,收朱山为徒,遂将龙尊拳传之。
    8.南少林寺在清初毀于官府围剿之后,铁珠和尚,身怀龙桩(即龙拳)和罗汉拳绝技逃到福州,隐姓埋名在高盖山的鹤巢寺里避难。其间,他将罗汉拳传給了寺里的僧人,也传给了后来担任该寺住持的清定和尚。清定和尚是泉州人,除拳术高超外,还擅长骨伤科医术,在鹤巢寺担任住持之余,常在福州至湾边要道上的白鹭岭挂单行医。林达崇住在附近,与他结为挚友,故得其罗汉拳全部真传。林达崇的弟子谢如如,后受到白鹤梳理羽毛形态的启发而创鸣鹤拳。因白鹤善用翅抖弹,常发声,以声助力,故有“鸣鹤拳”之称。鸣鹤拳讲求“刚柔相济定心神”,认为一种拳法只刚不行,只柔也不行,必须刚柔相济。日本空手道的“刚柔流”即由此而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