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实的武林(七)---- 传统武术里的硬气功

(2012-09-21 16:21:53)
标签:

武功

硬气功

传统武术

南少林拳

宋体

杂谈

分类: 传统南拳

真实的武林(七)---- 传统武术里的硬气功

民间传统武师的比武,通常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决定胜负了(通常也就以秒论),也就是古代武侠小说里经常出现的一个比武术语----“一个照面”,而且很少会出现近距离正面攻击的情况(侧面攻击或者后面近距离攻击的会有),所以,在传统武术里才会衍生出大量的硬气功训练内容。由于传统武术里的攻击技法往往缺乏特别好的连贯性,同时也比较缺乏现代的有氧训练,因而按现代的标准来说,传统武师的体能和耐力都是比较差的。

其实所谓的“硬气功”,就是人体骨骼经过反复适量的击打训练后,会破坏表面的一些骨骼结构,而人体本身具备的愈合能力能够让这些骨骼处于重新愈合状态,这样经过天长日久的训练,这些骨骼的骨密度就会得到大幅的提高,这就是硬气功的最主要训练方式,这种锻炼的方式同时对皮肤和肌肉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当然在使用的时候,身体摒息肌肉紧张,也能起到相应的辅助作用。所以,硬气功的“硬”是指骨骼、肌肉、皮肤硬,“气”是指通过控制气息使身体和肌肉处于紧张的状态,进一步加强坚硬的骨骼的打击力,这就是叔公口中的硬气功。

至于一些神力怪论的硬气功是什么东西,我就不知道了,我也问过叔公,比如“金枪顶喉咙”这样的硬气功是怎么回事?叔公的解释是:这些都是些江湖把戏,没用的东西,跟武术没有关系。只要经过一定的呼吸再配合训练,没事时多顶顶增加一下接触部位皮肤的韧性,顶的时候加入一些杂技的技巧,一般人都会。无论是“金枪顶喉”或者“金枪顶身”,如果你让顶的人在接触前给枪一点速度,那你就应该回家洗洗屁股,带好衣服交代好后事,去坐牢或者去被打靶了。至于“铁布衫”也是这个道理,但“铁布衫”还不完全是把戏,“铁布衫”有抗击打训练的内容,确有一定的抗击打效果,但表演时候的“刀枪不入”叔公说那也是把戏,持刀砍人的人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而且刀也不能够太锋利(能劈柴的刀不一定要多锋利,这种的表演通常都是劈木板来表示刀锋利,如果是很松脆的木板,那刀就更不需要有多锋利了)。

对于硬气功,叔公的看法是:“需要练,但需适可而止,不可喧宾夺主”。所谓武术上有云:宁练筋长三寸,不练皮厚三分,练武的目的不是把自己练成沙包,而是要把自己练成打沙包的人。过去传统的武林高手,之所以热衷于练习“硬气功”,乃至于到了迷信的地步,究其原因就是由过去传统武术的格斗环境和竞技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在很短的攻击时间里,又在几乎没有足够二次攻击机会的搏击条件下,如果能有一手好的硬功夫,确实能有效地增加抗打击能力和杀伤力。在叔公的眼里,传统武术中真正能有实战意义的硬功夫,在进攻的部分就分为七个部位:一、掌(如铁砂掌);二、指(截喉,插眼,擒拿);三、头(近距离攻击,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四、手臂(兼有防守和打击的效果);五、小腿胫骨(神经分布密集,硬骨碰软骨,能让人痛的失去战斗力);六、肘;七、膝(之所以不说拳,那是因为拳头大家都练)。
  在传统武师中,一般掌和拳都是普及练习的,也就是说不管练哪个门派的技法,这两个攻击手段都在训练中占主要的时间和内容,只要练到比较高的层次多少都会有些硬功夫。至于剩下的身体六个部位,根据练习难度的排序分别为:“一指,二头,三小腿胫骨,四膝,五肘,六手臂”。在叔公的眼里,这些部位的硬气功练习要适可而止,因为叔公认为:“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加上这些硬功的练习又极耗时间,如果深入练习而且又没有良师的指导,就极易伤身或乃至留下残疾,得不偿失”。在叔公眼里,功夫的高下是建立在五个基础条件之上:“一身法、步法,二力量,三速度,四体格(家乡话里,体格一词是广义的,含身材、抗击打能力、肌肉状态等内容在内),五悟性。其他的都是细枝末节,硬气功也属于细枝末节的范畴,硬气功需要练习,但不能喧宾夺主”。
   
传统武术界尤其是民间武术界之所以“硬气功”横行,究其原因按叔公的话就是:因为民间武术界的功夫水平太低了,民间武师真正对抗的实战机会太少了,只有在低水平的竞技中,对抗双方才热衷于练习所谓的硬气功。由于对抗双方抗击打能力差,身法、步法、移动速度都不高,力量和对力量的控制能力也都比较差,所谓的“硬气功”才会大行其道。而“硬气功”又因为其具备有一定明显超过常人的特点和表演性,所以往往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迷惑外行人。说白了其本质就是“武术带把戏”,容易糊弄人也容易吓唬人,江湖上混饭吃容易点,所以,所谓的传统武术高手不管有没有用多少都要兼带发展点硬气功。其实真正能打人的武功,不是看你的手有多硬、头有多硬,手硬、头硬硬不过石头,别人要打你也不会傻傻地专门往你硬的地方打,所以,武术要想好,上面的五个基础条件才是真正练习的根本。
   
早年的叔公也曾经被各种神力怪论、软硬气功、内外神功所困扰过,几十年下来经过多方求证、自己探索,结果发现都是言过其实,或者干脆就是江湖把戏。用叔公的话说,就算你手能开石,厉害吧!你眼能开石吗?你鼻子能开石吗?你软肋能开石吗?你能把全身练得“金刚不坏”吗?再好的“铁头功也挨不住板砖砸.你有那时间练习,干吗不把时间花去练有用的东西呢?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武术里,有很多成型的、可靠的、科学的、系统的抗击打训练方式,而且是练用一体。只是由于民间武术传承的局限性,导致许多精要的东西丢失了。比如“南少林五祖拳”中的三战,很简单的动作,很简单的训练要求,只是很多人因为传承的缺失而不了解其中精要,只练其形,不明其意。所谓三战练到老,到老练不好”,三战南少林拳系中抗击打能力训练的基础,动作虽然简单,但配合好呼吸(叔公极其讨厌气功,内功一说,他认为都是故弄玄虚),肌肉紧张再配合他人进行循序渐进、适量的外部击打训练,“三战”练好了就能练出很强的实战抗击打能力。在叔公的眼里,“硬不硬”不是气功不气功的问题,而是在比武的时候能不能硬,比武的时候能硬才是真硬,否则一切都是把戏。
   
在叔公的眼里,一个能够流传下来的拳种他必然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里面必然包含有四个基本单元:“一基本功单元;二技法单元;三训练方法单元;四对抗运用单元”。而这四个单元里面的基本功单元又是最重要、最复杂的。在基本功单元里至少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身法、步法、力量、速度”。技法单元里至少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攻技法、防守技法和本门的一些特殊技法”。训练单元里至少涵盖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力量训练、速度训练、抗击打能力训练、整体协调训练”。对抗运用单元必然涵盖有至少两个方面的内容:“散手对抗和套路对抗”。
   
因为一套拳法能够发扬并流传,肯定是创始宗师以超人的实战战绩为背景的,所以创始宗师肯定是一个“既能打也能挨”的人,他的拳法肯定也是“既能打也能挨”的。所以传统的武术高手一眼就大概能够看出你是否是本门的嫡系传人,你是否全面展握了一门拳法。
   
所以叔公认为,除非是你确实是学有余力或者已经洞悉了本门拳法的精要,否则没有必要刻意地去学一些硬气功或者排打功之类的东西。因为每一种拳法肯定都有自己的抗击打能力训练,而且这种训练一定是结合并配合本门拳法的其他技击手段的,肯定是最适合本门拳法的。因为武术的传承是以社会实践为淘汰环境的,如果自己很突兀地去学习一门排打硬功,到头来却不知道要如何揉入本门拳法的技击应用中,最终是学了也是白学,还很可能会起到反作用,起不到一加一等于二的作用(这是我理解的)。

九仙堂主评论:

排打功是传统武术当中训练抗击打能力的科目,俗称“金钟罩”或“铁布衫”,究其名称的含义就是比喻身体抗打的能力犹如金钟罩体、铁布裹身。记得小时候看过一片功夫电影叫做“鹰爪铁布衫”,片中反派高手的一身硬气功登峰造极“刀枪不入”,由于受到电影的影响,我也曾经沉迷于追求所谓的“刀枪不入”的绝世武功。及至长大后,有机会与更多的武林同仁进行交流,逐渐对武术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慢慢明白了师傅说过的一句话:“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

其实,作者的观点我还是非常赞同的,基本上可以说是民间武林的真实写照。由于在早期年代,有很多专业的武林人士是靠走江湖卖艺、卖膏药为生,他们需要在艰难的社会环境下混碗饭吃,因此,为了增加武术表演的可看性就创造性地发明了很多的武术表演技巧,为了展示身体非凡的抗击打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表演项目就是把一条铁杠在身上反复击打,直至铁杠弯曲,所以,这一部分人在我们乡下至今还被称之为“打铁杠”。同时,为了扩大市场竞争力有的师傅还专门成立了门派授徒传艺,我想这大概也是属于“江湖九流”当中的一个范畴吧。另外,为了避免本身的“绝艺”被别人模仿、学习,出于保密性的需要,每个门派都有一套繁琐的入门拜师仪式,做徒弟的除了要缴纳礼金拜师以外,还要跪拜发誓不得随意泄露本门功夫的技巧所在。所以,直到如今很多的“硬气功”表演者对其中的奥妙所在还是三缄其口,轻易不肯泄密,这也造成了“硬气功”表演存在一定的神秘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