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常考考点与答题格式
(2011-10-12 09:58:54)
标签:
说明文阅读技巧汇总杂谈 |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答题模式: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
②分类别:分门别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③作比较:把
④作诠释:详细具体地揭示了
⑤打比方:把
⑥摹状貌:对
⑦下定义:准确、科学、简明地揭示了
⑧列数字: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⑨列图表:直观、一目了然地说明了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引用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引用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引用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引用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判断说明顺序并分析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段)使用了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8、语言准确性:
(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平实(生动形象)的特点,如“
(2)考查字词的作用:
类型1:考查字词的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C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答:“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B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
C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答:不能删去,“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删去的话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四)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
例题:《看云识天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参考答案3种:
1、该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2、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生动形象、有气势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3、该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描写,如文章第一段说明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还有议论,如文章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意义和局限性,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深刻。
(五)说明语段的作用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作为说明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回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三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引出说明对象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
(六)某个事例或名言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或某事理
答案就是事例或名言开始前的一句表明观点的话。
注:以上内容来源于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