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明文常考考点与答题格式

(2011-10-12 09:58:54)
标签:

说明文阅读

技巧汇总

杂谈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答题模式: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通过举      的例子,通俗易懂、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分类别:分门别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作比较:把        比较,突出说明了           

作诠释:详细具体地揭示了                

打比方: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摹状貌:对       进行描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下定义:准确、科学、简明地揭示了             的本质特征。

列数字: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列图表:直观、一目了然地说明了             

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引用         的例子,通俗易懂、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引用       的数据,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引用            ,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引用           ,增强了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判断说明顺序并分析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段)使用了      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8、语言准确性:

(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平实(生动形象)的特点,如“       一句,就准确、简明平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2)考查字词的作用:

类型1:考查字词的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A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B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C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A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B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

C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答:不能删去,“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删去的话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

  类型2: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3: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四)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     (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         (具体举例),就是      (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有感情/深刻。

例题:《看云识天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参考答案3种:

1、该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2、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生动形象、有气势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3、该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描写,如文章第一段说明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还有议论,如文章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意义和局限性,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深刻。

 

(五)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A、总领全(下)文,引出下文;B、总结上(全)文;C、承上启下(过渡)。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作为说明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回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三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开头通过写        的事例,引出说明对象         。(或引出事理       

开头通过引用名言,引出说明对象        。(或引出事理        

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      的奇闻趣事),引出说明对象       。(或引出事理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

(六)某个事例或名言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或某事理

答案就是事例或名言开始前的一句表明观点的话。

 

注:以上内容来源于百度文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