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旧电影资料:难忘的阿尔巴尼亚年代—上世纪引进阿尔巴尼亚电影全目

(2015-09-11 15:54:57)
标签:

怀旧

历史

文化

分类: 流金岁月

怀旧电影资料:难忘的阿尔巴尼亚年代—上世纪引进阿尔巴尼亚电影全目

怀旧电影资料:难忘的阿尔巴尼亚年代—上世纪引进阿尔巴尼亚电影全目

       从1971年起,我国陆续恢复进口和公映了朝鲜、越南和罗马尼亚的故事片,它们和阿尔巴尼亚电影一起出现在中国的电影院里,这四个

被当局认可的外国电影在风格上却大相径庭,所以“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

抱”的顺口溜广为流传。1971—1976年先后进口的阿尔巴尼亚电影有10部,其中《脚印》和《第八个是铜像》等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是“颠颠

倒倒”一说的主要对象。1977年的冬天,在阿尔巴尼亚“解放日”的时候,我国上映了该国新故事片《最后的冬天》,这是我国公映的第23部

阿尔巴尼亚影片,该片在京沪等大城市稍现即逝,《最后的冬天》成了“最后的晚餐”,从此未见有该国的新电影在我国影院上映。从《塔娜

》到《最后的冬天》,构成了一部完整的阿国影片在华放映史。时过境迁,《宁死不屈》等影片被制成DVD光盘默默蹲在新华书店的一角,成为

我国一代中老年观众对往昔的追忆。
阿尔巴尼亚电影与西欧电影相比,显得落后,但其民族特色浓郁,片中那戴着黑色小帽,穿白衬衫,黑背心,手持长枪的游击队员形象令人难

忘,音乐、摄影、美工都很一般,因为当时没有比较的其他国家电影,而且由于政治原因,片中表现阶级斗争的脸谱化模式也不可避免。但毕

竟为当时的中国观众打开一扇眺望世界电影的窗子。 
每当提到怀旧,总是有人扯到与此不相干的的主题上,说过去如何如何,现在又如何如何.....其实物是人非才是历史的必然,假如一切都没有

改变,也不会改变,那我们还怀念什么?还有什么值得怀念?
所以说无常才是真实的历史,而没有变化不可能,也是不正常的。
说到阿尔巴尼亚电影,有人总会说当年两国关系如何,现在又如何等等。的确,如果不是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阿尔巴尼亚电影无论如何也不

会那样走近我们的生活,那样多少年之后仍被我们怀念着......然而这就是历史,在历史面前,我们别无选择!其实那些所谓的关于电影好与

不好的标准,在怀旧的历史面前都毫无任何意义!
难忘的阿尔巴尼亚年代—上世纪引进阿尔巴尼亚电影全目
1959
塔娜(阿尔巴尼亚1958)
1961
山鹰之歌(阿尔巴尼亚1959)
1962
他们也在战斗(阿尔巴尼亚1961)
1963
特殊任务(阿尔巴尼亚1963)
1964
我们的土地(阿尔巴尼亚1964)
1965
最初的年代(阿尔巴尼亚1965)
1967年
海岸风雷【阿尔巴尼亚】
1968年
广阔的地平线【阿尔巴尼亚】
1969年
宁死不屈【阿尔巴尼亚】
地下游击队【阿尔巴尼亚】
创伤【阿尔巴尼亚】
1970
伏击战【阿尔巴尼亚】
1971年
脚印(阿尔巴尼亚1971)
勇敢的人们(阿尔巴尼亚1965)
战斗的早晨(阿尔巴尼亚1971)
第八个是铜像(阿尔巴尼亚1970)
天亮的时候(阿尔巴尼亚)
同志,你的道路【阿尔巴尼亚】
1973
绿色的群山(阿尔巴尼亚)
烈火行动计划(阿尔巴尼亚1973)
1975
在平凡的岗位上【阿尔巴尼亚/长译】
【洁白的道路(阿尔巴尼亚/长译)应该是同一部影片】
战斗的道路(阿尔巴尼亚1974)
1976
《初春》(阿尔巴尼亚1975)
《小贝尼》(阿尔巴尼亚)
《最后的冬天》(阿尔巴尼亚1976)
《斩断魔爪》(阿尔巴尼亚)
《石油赞歌》(阿尔巴尼亚)
《山姑娘》(阿尔巴尼亚)
【本年度均为长译】
公开发行24部,4部未发行
中央电视台译制2部
《针锋相对》1995
《反正有理》1995
【除注明外均为上译】
【山姑娘】另有新影译1974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