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读《中庸》应该是十年以前,当时究竟为何挑了这样一本深奥的书来读,如今已想不起原因来。我只记得,当我勉强的读完之后,可怕的心灵风暴席卷而至,至今仍盘桓不去。以至于,当我再次打开这本书,仍不禁心有余悸,生怕自己会卷入更加残酷的深渊。
然而,周二上午,当我完成最后一句经文的训解,像我之前读过的所有书一样,就这样不期然的结束了。这份平静,甚至让我觉得有点儿不太真实。我并非是在说,书中的道理,让我醍醐灌顶,当下顿悟之后的心如止水,而是,内心里毫无波澜,心下知道,我只是刚刚读完了一部书而已。
当然,十年之后的再读《中庸》,已决然不是当年,企图凭着一知半解的认识,自以为是的逞强去理解中庸的玄奥道理。其实,那只是一股子臆想,生生把自己带入思维的困局。十年来,我读了一些书,经历了一些事,了解了一些人性,懂得了要往平实处去看待问题,明白了如何去放过不完美的自己。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大凡身边发生的人事物,你与不同的人去讨论,自然有人可以讲出一番大道理来,但其实,不妨只需要往最平实的人性上去看,就会知道,无论是何等复杂的问题,归根结底,不过是饮食男女,趋利避害等等人最基本的需求驱使的。当然,我并非是否认高尚的情操,但那真的只属于极其小的一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内的绝大部分人,都只是愚夫愚妇而已,我们只要接受自己的平凡,遵守社会的规则,追求各自的满足就很好了。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我们人性之中的自我实现,驱使着我们不甘于平凡。因此,在正确的认识并接受了自己的平凡之后,我们应该努力的成就更好的自己(当然,这可能只适用于一小部分人)。在这一努力的过程中,我想很多人都会发现自己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达到心目中的那个自己。如果接受这个不完美的结果?这世界上是否出现过,自诚明的圣人,果真能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否?这个我没见过,也不知道,也没人见过,没人知道。
不过我想,没有关系。既然你已经接受了自己的平凡,那么每努力向上攀爬一步,你就已经是不平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