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悠长的时间隧道
(2011-10-21 19:56: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美文欣赏 |
汉字,悠长的时间隧道
倪渝根
科学幻想小说里,常有这样的描写:通过时间隧道,我们可以看到千百年前的情景。汉字好比是这样的时间隧道,通过一个个汉字,我们能够看到祖先是怎样生活的,这种生活又是怎样变化的,甚至能够“看”到,他们是怎样思想的。
真是这样吗?那你带我进去看看,好吗?
好!我们先看这个字:“监”,繁体字写作“監”,甲骨文是。左边是一个陶质的器皿,右边是一个面朝左跪着的人,人头上是一只大眼睛(目),表示这个人用器皿的水照自己的模样。繁体字的“監”和简体字的“监”,都能从字形上依稀看出这个意思来。我国著名诗人、文字学家郭沫若说:“古人以水为监,即以盆盛水而照面容,此种水盆即称为监。”透过这个“监”字,我们不是看到我们的祖先最早是“以盆盛水”当镜子用的吗?
“国”,繁体字写作“國”,最早写作“或”,甲骨文是。甲骨文字形中的是国土,是“戈”字,即武器,会意用武器守卫国土。“或”,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说:“从囗,以戈守其一。一,地。”“囗”,读wéi,字形像四周环绕的城墙。繁体字“國”,在“或”外加一“囗”形,更加强调了所守卫的边界。这说明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我们构筑长城,使用武力,是为了保卫美好的家园。
再看甲骨文“女”字,像一个面朝左,上身直立、双腿跪着、两臂交叉在胸前的人。这说明妇女在商朝时期就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了。现代汉字中,有好多意思不好的字都有“女”字旁,如:“奴”“奸”“妖”“嫉”“妒”“姘”“婢”“婪”“妾”等等。这些汉字,无一不传达出我国千百年来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信息。当然,如今已是“妇女能顶半边天”“谁说女子不如男”了。
木(末 林 焚 森 休 集)
瑞典汉学家 林西莉 译 李之义
“木”字没有任何叶子,只有干和枝。在冬天的天空下树黑乎乎地站着,没有任何美感。一种单调但真实的形象。
“木”字能组成很多合成字。有时候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形式。不管怎么样都是“木”,“木”字上面加一横就成了“末”,意思为“树尖”“树梢”,转意也有“结尾”“细末”“粉末”的意思──这是最后唯一留下的。
“独木不成林”,这是一句中国成语。这是对“林”字的绝妙解释。
三个“木”组成“森”,阴森、繁密的树林。
一个人靠在树旁边。可能要乘阴凉。其意为“休”。
一棵树上有一只鸟意为“集”。猛一看显得有些奇怪──自己跟自己怎么能“集”呢?但是根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个字最初的意思为“过夜”,如果这样解释的话,这个形象马上就清楚多了。考虑到造字时的实际情况,这个字还是不错的。如我们看到的那样,黄河流域古老的中心地带的大部分鸟类是鸡类鸟,在树枝上睡觉,喜欢集群。因此“定居”的含义逐渐也有了“集”的意思。为了使这个字变得更清楚,人们又加上几只鸟,这种字形保持了很长时间。但是现在多余的鸟不见了,原来那只鸟仍然站在树枝上睡觉。这个字也用于“集中”“结集出版”和“文集”等。
刘凌
“水”当初的意思指河流中的水,也可以指河流,如淮河过去叫“淮水”。古文字写成,中间是河流弯弯曲曲的形状,两边一滴滴的代表河水。看下面的“字形演变线索”,“水”的字形从小篆到隶书变化最大,两边的“水滴”被连起来,和现在的“水”字差不多了。“水”的意义后来扩大了,可以指各种各样的液体,如泪水、墨水、药水、铁水、盐水、汤水等。古文字中有许多“水”作偏旁的字,写起来很麻烦,考虑到它有时被写成或,人们取其中一半,旋转过来写,就是现在常用的氵旁,叫三点水旁,这个偏旁的字,意思全和水有关。
“川”过去专指河流,写成。两边是河岸,中间的小点点代表流水。到了金文,中间的小点点被连成一画,就和现在的“川”差不多了。成语“川流不息”形容事物像河流那样流动不停,这里“川”就是“河流”的意思。大河一路滚滚流动,在有的地方会冲积出一大片平原,成语“一马平川”的“川”就是“平原、原野”的意思,是从“河流”的意思引申来的。在我国西南部有个四川省,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查查地图,看一看这个地名和“川”有什么关系?
再看看这个字:(州),其实就是“川”的中间加了一小块,它本来的意思是河流中间的陆地。古代中国又称九州,你知道为什么吗?从记载上古事情的书《尚书》里,我们得知,那时常常有大水灾,人们只好居住在被滚滚洪水包围的高地上。当时懂地理的人把高地划分成九块,称为九州。
后来,词义发生了变化,“州”经常用来表示地名,专门指陆地上某一片地方,如苏州、郑州,当初的意思很少有人知道了。为了让人们一下就领会“水中的陆地”这个意思,造字的人在“州”的基础上又造了一个“洲”。当我们在地图上看到被海洋包围的大洋洲、南极洲等七大洲时,我们会觉得“洲”用三点水旁真合适。但是,在你学习了古文字以后,反过来想一想,“州”字中的“川”已经表示河流了,再加个三点水旁是不是很多余?从古至今,文字的变化太大了,为了让人们明白地记住和用好每一个字,造字的人只好啰唆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