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中不老,青春不止-----也谈“为什么要纪念一中老校区”》-by 06届李剑豪

(2012-05-21 10:06:38)
标签:

杂谈

分类: 校友文从

     中学时写作文,语文老师会经常教导说,不要上来就把题目定为论XX,题目太大不好拿捏,换言之,你们hold不住。若真的想写自己的观点,也谈是个好的开头。

      可是,当我也想要写点什么来追溯记忆中那些片段时,我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好的题目,因为总有些东西文字无法完整表达。

      也许是因为这些日子来,同学们对于母校各式各样的纪念,让怀旧的触碰越发显得小心翼翼,越发的弥足珍贵。

       一年多前听闻老校区要搬迁的消息,当下并没有太大的触动,直到某日聚会的时候谈论起搬迁的事情,张鹿同学说了一句话。

       他说:一中搬了就不再是一中了

       这才有种恍然的惆怅。仿佛瞬间有种巨大吸力把你拉进回忆里,千军万马一般的人和事物向你涌来,你甚至能感觉到它的温度。

       追忆起来,和很多人一样,我对一中的第一份记忆是小学时每周末的logo语言的培训班以及英语学习班,地点分别是西大楼和中大楼的。

       此处我比较想提的是关于Logo语言的学习。我接触这个比较晚,初学已经是五年级下学期的事了。在90年代末,电脑还没有普及到每家都有的程度,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小海龟画图的兴趣。只是没有想到的是,五年级的学历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优势,反倒是遭到了三年级和四年纪孩子的鄙视,长这么大第一次被人嫌弃老。可以说那次的学习经历对本人有着深深的影响,那一年,我才十一岁,可是我已经第一次意识到年轻就是资本的硬道理。

       往后便是长达六年的中学时光。一闪而过的片段太多,只能匆匆纪录几个。

       中大楼进门右手边第一间教室是很值得我怀念的,三年初中两年半时间在那里度过。我至今仍记得最后一排的桌子上刻着四行诗句,周伯通念给瑛姑听的《四张机》,到底是哪位金庸迷的学长留下的已无从考证,巧合的是升上高中后的第一间教室仍然是同一间,座位仍是同一处。

       坐在最后一排的坏处是即使只有一百度的近视你仍然不得不去配一副眼镜好对的起讲台上老师用心的板书。至于好处,是你可以在班主任站在后门君临天下时早于所有人洞悉一切。初中时候班里为了方便同学们喝水,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安排了两个暖瓶。之后,我所在的那个不起眼角落便开始热闹起来。吴倩同学是来倒水的常客,每每看着她颤颤巍巍的举起暖壶,我都果断接过帮她加满,末了,还要得意地引用一句古文:无他,唯熟尔

        那间教室,有太多无需用力便能想起的故事。比如,每个周五下午的集体大扫除;比如后墙的板报,依靠着杜冰、陈倩两位同学的强大画工和丰富想象力展现的梦工厂。比如上课捣乱的同学趁人不注意用力把前排同学的座位用力翘起。比如,那些认真的老师,大胡的威严,涛哥的幽默,耿姐的用心。。。。。。

       高中在那间教室呆了一年,随后辗转过几个教室,这个教室始终是记忆中最深的一个。毕业班的时候搬到顶楼的教室,伴着高考的肃杀感的是高处不胜寒的冷清。只记得有一个冬天,吴东海老师的生物课上,我们突然感觉脚底开始晃动,众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班主任苗Sir已从顶楼的办公室楼梯一跃而下冲到门口,下令放学。

       那是印象中的高三时最早的一次放学,是个周六,天气很好。

       初中刚进校时操场还没有重新修建,11年前的秋天,我们在那开了第一次也是一中最后一次尘土飞扬的运动会。随后操场修建了一年,铺了草皮和塑胶跑道,改了布局,初三那年的秋天,运动会伴着新操场的竣工归来。前几天,沈岚老师的状态明天 老一中最后一届运动会 高三一个年级 一天 落寞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触动到了所有人的内心。从饶永豹老师的老一中素描到各位当年风云人物的纪念日志,从那些泛起所有人回忆的老照片到各届学子对老校区的深深眷恋,我想,不论你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关于操场一些的故事和回忆。

        每年去看望初中的班主任是老三班的传统,结束时也都要在胡老师家门前合影,看着这几年的照片,看着那一张张日渐成熟的脸,近来也产生了拿起相机回到一中记录下一切地冲动。

        只要做个旁观者就好。

        从林荫道上的梧桐树到中大楼的朗朗书声,

       从东西大楼修葺到初中部的红砖楼的新起,

       从校门口的渣肉蒸饭到后门的鸡蛋灌饼、蒋记小吃,

       从十字路口金榜音像到九莲塘公园的清新荷花。。。。。。

       11载的光阴,我们经历也见证着一中的朝夕变迁,而它带给我们早已通入血液之中。这里我想引用一位同学的话,那就是这所学校的每个人都不会故作权威,而是都想和你,和同学,和大多数人打成一片。这座学校的大部分人都是有着童心的,而这点如果你们没有发现,只是你们和他们相处得太短,你们太拘束,错过了瞥见他们童心一面的机会。

       是啊,只要是碰见一中人,我们便总能感到些与君初相识 犹如故人归的情怀。

       然而这么些年,青春期早就过去了,我们都嘲笑过自己少年时的善感,并且许诺要在今后日渐成熟的写作与人生中,不再表白,不再倾诉,不再发泄,不再自传……要学会举重若轻地的活下去——用智慧,用意志,用已经失望的希望,或者注定冷却的激情。

      可是,那些深深扎根与洗布山上的回忆,那些一届又一届一中人成长中最标志性的岁月,那些叛逆和青春的热血的惯性,仍旧承载在这一片夕阳的美好之中。

        一中不老,青春不止。

                                                                                                                        06届李剑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