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纪念芜湖一中老校区——砖头版》 - by 06届陈逸啸
(2011-10-24 04:41:29)
标签:
校园 |
分类: 老校区,新校区 |
一个诡异的事实是,我的幼儿园,我的小学,我的初中,我的高中,加起来七处校园在如今不是已被推平就是废为空城。是城市发展太快还是因我颠沛流离,总之每每和老友谈起当年,真正感慨无处觅芳华。
2001年9月,初次来到荟萃园。偌大的一个花园,只有三间教室,这种环境现在想想简直奢侈得不真实。当天的同桌是后来的王团长,前座的杨哲是至今的死党,左前方的叶宇航是大学时还同栋宿舍楼的挚友。实话说,这个男女比例50:14的电脑班在我的心灵里留下了至今无法抹去的阴影,尤其前后左右座几位都是神一般的存在(程昕方梦大馍潘文君),周老师每周考一次数学,每次都是迎头一击……和数学的斗争从那时候开始,至今还看不到尽头。记得有一次期末数学,出来是相当自得的97分,后来周老师说这次试卷我们就不讲评了,因为97分竟然是全班倒数第四,100分哗啦哗啦大把大把……可是奇怪的是,现在挖掘那段时间,学业的压力倒记不清楚,倒是各种玩很疯的记忆数也数不完。
七班的文化是很…特别的。鸣谢程昕杨哲的课堂培训及杜非的课后小灶,辅以后来张冉的要点强化训练,得以迅速进入角色,后来进化到中考前最后一天课还由于上课讲话被忍无可忍的周老师轰出教室罚站两节课的程度。02年世界杯全班集体看球被罚站,在荟萃园打雪仗把同学的帽子里都偷偷塞满雪,初三下学期一个班独霸新楼最高层各种“兴风作浪”……其实真要说我记得某件事,不若说我记得是那段“work
上了高中,进了九班,混迹中大楼的一层和四层。随着杨哲转学,少了最重要的8友,加上课程压力慢慢沉重,渐渐收心做个乖学生。高一和潘金欣同桌,开始明里暗里偷偷看外国电影听英文歌,看过当年的丹麦王室婚礼后约好说以后一定要去欧洲——而且现在真的实现了;高二文理分科,与许冰同桌,高三在压力中变态的结果就是每天课间一边苦攻数学习题集一边哼哼唧唧地唱歌,用前座齐力的话说就是一到下课就像进了大庙做法事的道场一样……
高中其实压力很大,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像一大波一大波的僵尸,应接不暇疲于奔命。高二起在胡老师的鼓励下开始发文章,每星期的练笔都在胡老师、许冰、齐力、沈道财和沈海晨的点评下慢慢修正改进,日常的喜悦与愤懑就这样找到了出口。每周最开心的事就是去校门口领稿费单,跑过长长的林荫道,考试的种种都抛到身后不见影踪。由于用的很中性的笔名,期间还收到了五六封女生的情书加照片,求加笔友,真真哭笑不得。
可能是受初中班氛围的影响,执著地选了理科然后一边叫苦不迭一边不信邪地吭哧吭哧。高三的运动会时,从谢大卫那儿借了盘老王的《心中的日月》,塞着耳机抱着物理生物习题集在中大楼四层找了间空教室里埋了三天。至今我都坚持认为是老王的声音让我开窍了,循环播放了无数次之后的模拟考试理综达到了我不可思议的水平——当然,不要和隔壁十班的那帮人比啊啊。
毕业后倒是很少回学校,偶尔会去在空教室里坐一坐,去体育场打打球,去老师办公室里探个头,仅此而已。我是一中无数学生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可是我真心要感激中学时代一中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总是考怪怪数学题却举重若轻的周炜老师,鼓励我搞语文竞赛多读古文的刘兆龙老师,温文尔雅但一拍桌子声音余音绕梁的吴肖云老师,人高马大说话却慢条斯理的崔勇(施瓦)老师,引领我鼓励我写文章的胡寅初老师,高标准严要求刀子嘴豆腐心的马成红老师,和蔼又耐心的李敏老师,问再傻弱的问题也从不嫌我笨的洪朝晖老师,每次犯考前综合症时都温柔地安慰我开导我的王玉琴老师,同样问题被我问过四次即将崩溃但还是细心解答的王红老师,声音中气特足能从细胞分裂讲到木乃伊的汪闰生老师……流金岁月,没齿难忘。
上半年的时候,去了数次新校区。新校区进门有一段石阶,这个设计据说是向老校区林荫道前的石阶致敬。有一次晚上9点多正值晚自习下课,学弟学妹们从教学区鱼贯而出冲往宿舍区,我坐在一段门廊前,看人潮嘈杂夜空晴朗,虽物不是人亦非,可当年嬉笑怒骂的中学时代却仍然清晰可感。从历史厚重的老校区到设施先进的新校区,从学风轻松的走读到半封闭式的住宿制,我希望一中气质能够延续永久。沈岚老师说这是一中在老校区最后一次运动会,我很想问一句:这一届的理科实验班女生4乘100接力赛够人数不?
2006届一中学子
陈逸啸
2011.10.23
---------------------------------------我是抛砖引玉的分割线----------------------------------------------------
写这篇,是由于昨晚看到朱晨光的日志,想到自己在老校区度过的那些年华,那个青春年代的失败与伟大。一口气写完发现真的很琐碎,可是话由真心,加上已经有潘林晖、朱晨光两位珠玉在前,不如就这样,希望能抛砖引玉,有感想的同学都能写一写,请胡寅初老师把个关,指不定最后再能整个文集,献给记忆中的芜湖一中老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