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要纪念芜湖一中老校区》 - by 06届朱晨光

(2011-10-23 09:10:51)
标签:

校园

分类: 老校区,新校区

刚看了潘林晖的日志,加上之前看了饶老师的日志,突然就想写一点。


 

前几年听到芜湖一中要搬址的消息,就一直觉得很不是滋味,我从12岁到18岁都是黄山西路的这所学校里度过的,虽然因为竞赛等原因在班上待的时间大概只有3年,但是还是会天天走进校园。最喜欢学校大门进入以后那条林荫道,虽然不长,但是给人很安静的感觉,仿佛它能凝固住时间。对我来说,这条50米左右的林荫道和后来清华主干道、斯坦福的棕榈大道对我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还记得小学6年级的时候去一中老师家补习LOGO,之后总喜欢和方梦、方可攀爬某公共厕所边那个斜坡。斜坡不高,但也有56米,每次爬到一半,上下不得,就会十分恐慌。身手矫健的方梦总是先于我到达顶端。后来看到若干块写着的石头,又得知了那里曾是夭折小孩的坟墓,就远离了这块攀岩胜地。。。之后迷恋上了踢塑料瓶,一块7×7平方米左右的空地,就可以组两个队,每次上完LOGO培训班,踢上一个小时也不会觉得累。每次,那时还在世的奶奶在一旁催我回家,我总是说再进一球再走!小小的可乐瓶,书包搭成的球门,总能让我欢乐很久。


 

我的中学生涯是从中大楼开始的。当时电脑班的学习风气是很浓厚的。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语文单元测验公布成绩,是在一次体育课之后。当时回来,班主任周就铁着脸,然后开始发火,原因是我们班平均成绩不是第一,而且拿到卷子以后,我们都看到了自上小学以来见过的最低分,60多,70多,80多。这是才明白,中学开始了,语文95基本不可能了。。。。。现在记忆中倒不是那次考试的分数,而是我们教室窗户外的那片林地,很多树,阳光透过绿色的树叶照下来,暖暖的,我仿佛还能听见知了在那里鸣叫。中大楼一楼看门人的房间里,有整栋楼唯一可以打到热水的地方,冬天我常常去那里,看门人总是不让我们多打,比如如果是为了暖手就不能打热水。。。。


 

初二我们年级3个班搬到了中大楼侧后方下面的一个院子里,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一年半。很喜欢那个院子,还有那几幢平房。当时班上李昂被称为门神,原因是他把持着后门,一般人是进不去的。。。。。还有一位能无助跑横跨跃过双人课桌椅的神人孙亮。印象中还有隔壁班吴老师训人洪亮的嗓门。物理曹老师喜欢用个音箱,每次物理课代表印奇课前都会去拎着音箱到班上。我还记得初二下学期的一个周四的下午,语文课,刘老师正在班上上课,这时班主任跑过来,问我为什么还不去机房训练,我说想上完语文课,结果直接被叫走了。那时我还是以文化课为重的。自那次训练开始,以及之后的省赛,我开始正式步入了5年的竞赛生涯。


 

 初三得知有新楼建成,非常兴奋。当时建成的楼是给初中部。那是一幢非常非常漂亮的楼,红色的砖,而且结构非常现代,是中空的五层楼。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建筑,印象中的教学楼都应该是单层,且教室面朝一边。后来在清华见到六教,其实比荟萃的楼结构复杂多了,但是给我的冲击力还不如那座初三呆了半学年的红砖教学楼。因为有了崭新的教学楼,我们又是初三,就搬到了顶层,所以课间操也就在楼顶做。每次能够从楼顶俯瞰校领导,和国旗一个高度确实很爽。至今仍然觉得那个教学楼如同一场梦,刷的一下就过去了。


 

在这座楼中考之后,就去备战了我人生第一次全国赛,也是芜湖一中第一次5名队员代表省队,全部进入国家集训队(前20名)。之后的高一,经过考试选拔,进入理科实验班。我还清晰地记得考试那天芜湖瓢泼大雨,罕见的大雨,我家附近积水有膝盖深。很幸运,虽然分数不高,但是顺利过线进入实验班。当时季张龙第一,很高的分(350?)高一的教室又回到中大楼,一层。当时我们在外语班的边上,我还记得外语班的玻璃上写着很多我看不懂的英语单词,我后来背了TOEFL之后再去看,竟然还有一个不认识。我们班的窗户上应该是有E=mc^2之类的。高一的生活很紧张,但还是可以透过窗户看到曾经的绿茵,听到熟悉的蝉鸣。对高中各科老师印象都很深,比如何老师的Cos(Alpha),王老师的做化学实验最伤皮肤,应该给我们补助,周老师的“Any volunteer? Only one?” 李老师的恩~~~啊~~~”  高一下开始我就基本不在班上呆了,但是我常常向同桌刘平浩询问班上的情况。很长一段时间,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某些隔壁班特定女生走过我们班门口,班上人就会大声呼喊某特定男生的名字,有时还会像竞拍一样打分。现在,我所知道的特定女生都没有和当年班上人喊的特定男生走到一起,那些兴奋的呼喊已和时间一起封存在每一个同学的记忆里。


 

后来高二,高三,我到班上的次数越来越少,虽然我一直在实验楼,和教室的距离很近很近。很多次的上午课间操,我都会在机房的窗帘处,拉开一角,看着楼下同学做操,映着远处的红日,很安静,很美好的感觉。如今,那美丽的操场就要和老校区一起成为记忆,连同操场上曾经的汗水、加油声、飞舞的羽毛球、女生给男生递去的擦汗的纸巾。记得初中的时候,我会和潘林晖走在操场上,两个人学着七八十岁的老头,边咳嗽边驼着背,然后慢吞吞地吃力地感慨,表演我们60年后重返校园的情景。也许60年后,这片黄山西路美丽的校园已经变成了公园,高层小区,或是商业区,新地标,但是推土机是无法抹去老校区在我们心中的神圣地位,和我们挥洒在这里的青春。

 

 

 

2006届一中学子

 

朱晨光

 

2011.10.22 于斯坦福大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