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1-12-06 16:14:23)
标签:

杂谈

浅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山头小学   付生弟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一直停留在知识型的教学模式上。教学中,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一些规律,计算公式的灌输与记忆,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的揭示和探究,不善于将这一过程中丰富的思维训练因素挖掘出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我们已经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在这一“活动过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依靠自身能力,主动地发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教学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来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例如,“体积”概念的教学,就应紧扣概念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来精心设计。

1.首先让学生观察一块橡皮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哪个大,哪个小?通过比较,学生初步获得物体有大小之分的感性认识。

2.拿出两个相同的烧杯,盛有同样多的水,分别向烧杯里放入石子和石块,结果水位明显上升。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烧杯里的水位为什么会上升?学生又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有空间的表象。

3.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为什么烧杯里的水位会随着石块的增大而升高。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学生就能比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体积”这一概念。

“体积”概念的建立过程,是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了这个思维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认识并掌握了数学概念,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学到知识的同时又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二、规律探索过程的教学

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的认知活动。而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这种复杂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课始,我就很神秘地请学生考老师,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分数,如1/2、5/6、7/25、7/15……我很快判断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让两个学生用计算器当场验证,结果全对。随着学生列举的数的增多,老师依然十分快速地判断。“秘密”何呢?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学习热情高涨,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那么再往下共同进行的活动,就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很好了。我说:“这不是老师的本领特别大,而是老师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从而创设了展开教学的最佳情境。我紧接着问:“这个规律是存在于分数的分子中呢?还是存在于分数的分母中?”当学生观察到 7/25与7/15,分子相同,但7/25能化成有限小数,而7/15却不能时,学生首先发现规律存在于分母中。 我追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兴趣盎然地议论开了:有的同学说分母是合数的分数,但 7/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而1/2却又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同学又说分母应是偶数的分数,但 5/6不能化成有限小数,7/25却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这时,我不再让学生争论了,而是启发学生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从而发现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正当学生颇有大功告成之态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指出8/24与6/24,为什么分母同是24,化成小数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学生的认识又激起了新的冲突,从而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自己发现了必须是“一个最简分数”这一重要前提条件。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激发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尝到了自己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

三、方法思考过程的教学

给学生自主创新的机会。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例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当讲完分数除法的意义后,出示例题“把4/5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列出算式:4/5÷2。这是一道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怎么计算呢?我并没有把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告诉学生,而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小组通过集体讨论后,选派代表上讲台介绍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先把“4/5”化成小数,4/5÷2=0.8÷2=0.4(米);

第二种方法:按照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解决问题,把4/5米平均分成2段,就是把4个1/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米,所以,4/5÷2=4÷2/5=2/5(米);

 

第三种方法:按照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决,把4/5米平均分成2 段,求每段长多少米,就是求4/5米的1/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也就是4/5÷2=4/5×1/2=2/5(米)。

我首先肯定了以上这三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接着又引导学生对这三种方法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看哪种方法较为科学、简便,具有普遍性。学生通过思考,认为第一种方法有局限性,作为被除数的这个分数只能化成有限小数;第二种方法用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但是却不能总得到整数的商。所以,第三种方法较好,因为它把分数除以整数转化为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总之,只有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陶行知的“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探索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