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诗不妨试试这样教

(2016-01-07 11:24:46)
分类: 幸福工作

——儿童诗读写的海读教学法

《主题儿童诗读写》也在忙碌的编辑之中,责任编辑告诉我,前面有一个儿童诗的教学方案或者是使用方法指导。儿童诗我之前从来没有教过,因为课本中的儿童诗歌基本上也是以朗读指导为主很少有整首的创编,我看到南方有很多学校做儿童诗做的比较成熟,也一直没有机会进行学习,可以说,之前对如何进行儿童诗教学,完全是个门外汉。只是凭着自己写作儿童诗的经验来摸索和尝试。

通过海量阅读,认识了朱霞骏老师,她在教孩子写儿童诗上和我很多方法是不谋而合,可以说,我们心有灵犀的摸索出一条儿童诗的海读教学法。

我去年送的毕业班的孩子跟了我近五年,我从来没有教过他们一首儿童诗,一上来,就用海读教学法,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我是羡慕不已。我经常由衷的说:“我写儿童诗的时候是先走向儿童再走向诗,用了一两年的时间才找到感觉。而孩子们呢,他们是直接奔向诗歌,所以在合适的浸润下,他们会一步就迈向诗歌的殿堂!”我在成都夏令营和其他地方做客上儿童诗,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一节课下来,总有让我赞叹不已的佳作出现。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真是极有道理的!

那么儿童诗的海读教学法是怎么样的呢?我和朱老师的做法都是一样的,就是同主题的诗歌一气儿读上八至十篇左右,比如《果》这个主题,我们选了《草莓》《我是石榴》《苹果》《通红的柿子》《小水果乐园》等,边读边简单交流,读完了孩子接着当堂创作同一主题的诗歌。

我上课的主要流程是。

1.       默读圈画诗眼。5分钟左右

2.       朗读自己最喜欢诗歌。3分钟左右

3.       边读边交流。25分钟 请学生读一首,一起交流一首。为什么喜欢,圈画了哪些你认为的“诗眼”,为什么?

4.       当堂创作。5-8分钟

 

124环节都是自主环节,这个不用解释。关键是第3个环节。我结合自己创作诗歌和指导学生创作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老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穿插讲一讲,每一节课都进行一些关于“写诗”的小技巧。

一、节奏感

节奏感是诗歌的主要特点,诗歌有内在的节奏感和外在的节奏感。内在的节奏感很难去言说和指导,有些孩子天生就有诗的语感,有的孩子经过锻炼也能慢慢的把握诗歌的内在节奏感。但在最初的时候可以从最简单的外在节奏感入手,先求“形似”,写得时间长了,再求“神似”。

外在的节奏感的方法有“押韵”、“叠词”、“复句”、甚至“复段”。

押韵法:儿童诗多是简洁明朗,押开口韵(a打头)的比较多,也可以转韵。不必要非要一韵到底。可以末字、隔句、末句都行,小朋友有那个意识就行。

叠词法:叠词法相比押韵孩子掌握起来要容易的多,尤其是在仿写的时候,什么形式的叠词都行,比如我喜欢生长,生长真叫人喜欢。叶子软软的,太阳暖暖的。(《我是草莓》美 库斯金)

    复句法:复句也很好驾驭,就是重复。比如花儿飘落,花儿飘落,她的绿叶妹妹们在偷偷传说。(《苹果》顾城)。还有的首尾句重复,像三明治一样。比如谢尔的《今天的风真怪》(见本书    页)

    有的诗歌小节和小节重复的很多,只有几句不一样,我把它夸张的称为复段,比如叶圣陶那首著名的《风》。(见本书   页)

这些孩子都很喜欢很容易模仿,效果还不错,孩子就很容易产生成就感,有“小诗人”的感觉,增强了孩子写诗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画面感

在儿童诗里,画面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形象思维占主导是儿童思维的特点。我在写诗歌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让诗歌具有画面感。“吹跑了小蚂蚁的头巾,吹飞了小蝴蝶的早餐,吹翻了小蜜蜂的蜜篮,风娃娃在田野上撒欢。”(《风娃娃在田野上撒欢》王爱玲)一句一个画面,像摄像机的镜头捕捉画面一样,让更简洁的诗包含更丰富的意向。

三、陌生感

“陌生感”是文学性比较强的一个词,但是它也不神秘。就是要有创新,在诗歌里,有“陌生感”的词句和意象,往往会成为点石成金的诗眼。“从前,春天女神/开动了织布机。/麦子织成绿色,油菜织成黄色……(日本)金子美玲春天的织布机,把春天比喻成“织娘”这样是不是很有陌生感啊。再比如“夏天的田野/是秋天的草稿/风一遍遍地审读着/琢磨着……(李德民《夏天的田野是一篇草稿 )把夏天的田野比喻成一个老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幽默感

谢尔的诗歌孩子大都喜欢,因为他极具幽默感。比如“今天的风真怪。阴天里却清爽凉快。吹走了我的脑袋,我的帽子却还在。今天的风真怪。”这样的文字一出,小孩子就乐得东倒西歪的,而且极大的引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纷纷创作出,他们的“怪风”,甚至有“怪雨”“怪太阳”。

五、动态感

画面感如果是一幅幅照片,动态感就像一个个链接起来的小镜头。比如圣野的《小雨点》来一点,小菌们撑着伞。来一点,荷叶站出水面来等。小水塘笑了,一点一个笑窝。小野菊笑了,一点一个敬一个礼。这里边一点一点的重复出现既有节奏感、又有动感、又有画面感。

很多动词的巧妙运用可以让诗歌具有动态感,就像一幕微电影一样。比如安武林的《风孩子》“有时把落叶踢到泥塘里/有时把风筝的线儿咬断/有时把窗纸敲得哗哗直响/有时在胡同里装妖怪叫唤”中的“踢、咬、敲、叫”这几个动作就让顽皮的风孩子跃然纸上,仿佛就在耳边眼前捣乱的小孩子一样。

动词在儿童诗里的贡献是很大的,就是因为他对于诗歌的张力极有帮助。

六、收束感

朱自强老师在谈到绘本创作的时候,用了这个比较陌生的词。我觉得在儿童诗里同样适合。收束就是结束的意思。但是用“收束”就是强调结尾要有力,要压轴,要让人觉得它有分量。怎么样能够有收束感呢?从诗歌的形式上要有变化,比如前三小节相似的,最后一小节要有变化。另外,在意象上,前三小节可以为一类,最后一小节可以有突变。在情感上,最后一小节也可以恰当的“表白”,比如本十几的卷首诗“大自然在干什么”最后一小节。写诗的人要让读诗的人最后产生满足感,结尾的亮相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个孩子不一定能驾驭得了,但是老师要知道。

除了以上我总结的“六感“之外”还有修辞、想象、文体等也非常重要。

诗歌和其他文体一样,多样化的修辞手法都是诗歌的调味品。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拟人”,一切的一切都是人。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有人的动作、语言、神态、情感、称呼、工作、身体部位等等。板凳可以哭,锅子可以笑、路灯可以发呆、电视机需要睡觉,当这些事物都蒙上人的色彩时,就已经有了诗的味道了!看顾城大家都很熟悉的两首诗“最后,石头也会发芽/也会粗糙地微笑/在阳光和树影间/露出善良的牙齿”  蛾子对毛虫说:你的头发闪金光。毛虫挺自然,可能,我的兄弟是太阳。”里边“微笑”“牙齿”“头发”“兄弟”分别是人的神态、身体部位、称呼。拟人的手法在课本中学习的时候可能不会讲这样细致,诗歌为了追求它的凝练和传神,需要在课堂上讲的细致一些,孩子能更有抓手。比如我在讲《风》主题的时候,就从称呼开始,让孩子打开思路,可以怎样称呼“风”,怎么称呼四季的风,怎么称呼不同级别的风,孩子从称呼开始就打开了想象的大门。

当然在诗歌里比喻、排比、反复、夸张等手法及联想和想象等写作手法也都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但是不管用什么修辞切记不要太过华丽,儿童诗是浅语的艺术,越接近孩子的语言越能有返朴归真的美妙。

在中高年级教学中,我也会渗透诗歌的分类,比如叙事诗、童话诗、哲理诗、科学诗等。关于“意象”这个词,也不要认为很神秘。春天的“草、花”,夏天的“雷雨、知了”,秋天的“红叶、大雁”,冬天的“雪、梅”这些跟孩子一说他们都明白的,我跟孩子说“意象”就是“名片”,写景抒情的时候,都可以把名片亮出来。

以上的这些小妙招都是在第三大环节的时候,每次都点几下,也可以让孩子每天都记一下,当然切记每节课都讲太多。以后点评孩子诗歌的时候可以进行强调,那样孩子很有成就感。低段的讲的可以更少,甚至可以不讲。老师可以用这些方法加以引导和点拨、评价孩子的诗歌。

有的老师说,我们精选的诗歌太好了,要不要让孩子读熟了,再去创作。我倒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还是有新鲜感更能激发创作热情和想象力,所以我建议每次写诗歌都是安排在初读时。至于读熟甚至背诵,可以是在写作之后。当然,不一而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实践选择,不管怎样,带孩子们读诗和写诗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了!

 

                                                       王爱玲

                                                   201512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