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课堂,聚焦成长_团队赛课总结
(2012-05-30 08:49:52)
标签:
杂谈 |
1.
①
n
②
n
扎实首先体现在写字教学上,记得在以前的观摩课和赛课中,在教研会上老师们经常提到的写字教学问题在本次赛课中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一、二年级两课时每课时平均写字10分钟左右,三年级第一课时安排了6分钟的写字,四年级第一课时安排了6分钟的写话训练。第二体现在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就是王敏勤教授提到的语文课要回答三个问题"文章写得什么",在二、三、四年级的第一、二课时分别有不同形式的文章主要内容的练习,这样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是的第三体现在对文章写法的提炼中。一二年级体现在说句子,三年级运用写法借鉴--抓住人物动作,四年级通过对比和提示法提炼作者的写作风格(精工细描、语言朴实),这些元素的强化使得语文的味道更浓了。
活泼是体现了学习形式的丰富,八节课,第一课时都有充分的预习,而且预习都形成了常规,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八节课中六节课有比较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行为,而且有着比较具体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或者是同桌、或者是四人小组,王敏勤教授在报告中曾经多次提到尽量避免捆绑式的全班行动,可以说课中可以体现出教师理念的转变。
③ 模式提炼
“三位一体”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一、模式核心概念解读
“三位一体”全称为“积累—悟读—迁移”三位一体教学法。指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全面关注积累本位、悟读本位、迁移本位。
所谓“积累”就是在夯实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的基础上,大量积累好词好句,丰富学生的词汇库存,并从积累中品味作者的谋篇布局,感悟表达方法的真谛。
所谓“悟读”就是 和老师一起品味感悟课文核心语句,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这个环节强调了“读”的重要性。于永正老师说:“学生读出正确的感觉了,自然就理解课文的主旨了。”读好课文是理解文章的基础,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基础。所以,一定不能忽视读的作用。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而且教师要在朗读技巧和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所谓“悟”就是品味。在充分朗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探究、质疑、赏析。学生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充分的个性化阅读,品味咀嚼作品的重点词句,分析写作技巧,品读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所谓“迁移”就是运用。语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口语的表达,书面的表达等等。对于一篇课文的处理除了要灌输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外,作者的选材技巧、语言的精炼、优美、表达方法的妙处都是学生要学习和运用的。
这种模式的最终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学会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体味语言的魅力,并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二、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要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
3.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这是一种创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角色从传统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由教师主体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它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有利于终身学习。
三、模式操作步骤
第一课时(自学助学
第一步:“情景”“质疑”新课导入结合教学内容,运用“情境法”“质疑法”“单元导读切入”等方式,把学生的思维快速自然地引入新知识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导入新课,并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浓厚兴趣。
第二步:自学指导、解决字词。出示本节课自学要求,学生自己根据自学要求把握文章解决生字词语。
自学要求要清晰明确,一目了然。教师要尤其关注后进生,必要时安排好小老师,一对一帮教。及时做好长期的小组过程性评价。
第三步:熟读课文、积累词句。反复练读课文,做到句通字准,感情基本到位。挑选文中好词佳句,分类整理,积累巩固。积累的词语可以是重点、难点等孩子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知识训练点,每节课 1-2个为宜。
第五步:小组合作、初解疑问。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根据合作学习指导建议进行学习,依次完成独立释疑和小组互帮学习任务。教师巡视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第五步:全班交流、攻破难题。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的汇报交流、在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一起讨论。
第二课时(师生品读
第二步: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由师生共同提炼出核心问题,梳理出本课的文章脉络,从整体上感知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价值观。
小组交流、展示学习收获,读情感、说感悟、提问题,展示过程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善于倾听同学们的不同观点,并积极进行质疑、补充、纠正和评价。教师要随机调控好时间分配,突出重点。本次交流活动更具开放性和生成性需要教师更具教育智慧将教学引入深入,达成目标。
第五步:读写拓展,延伸总结。根据本节课的目标巧妙设计读写训练点,让读与写巧妙链接,让课内阅读与课外延伸阅读巧妙链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读写训练点要典型、适度、适量,要低起点,多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进一步拓宽不同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模式使用范围
1、这种模式的操作需要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有自主预习和积累的习惯,有简单梳理文章的能力和挑选好词佳句的能力,所以它更适合中高年级。
2、这种模式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的综合性阅读课型。教学任务包括语言积累、语言运用、阅读理解、情感陶冶等语文能力,比较适合语言能力相对较弱的城镇农村小学。
五、模式实践思考
1.“积累—悟读—迁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自身有赏析文本的能力,较强的文字敏感力和洞察力。这需要教师自身不断的提升,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能带领学生在课文中体会美感,品味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在讲课过程中,教师需要以课文为范本渗透写作训练,改变“动口不动手”的倾向。在课堂上设计小练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注重课堂生成,提高课堂效率。
2.通过实践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实验班级逐步形成了 “会学”“敢问” “会合作” “愿展示”的学习风气,成为了质疑问难、探索释疑的主动探索者,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得以有效开展,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发展。他们从中也体验到了团结协作的力量和知识共享学习的乐趣。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快乐。
3、该模式不是一成不变,僵死的程序。由于各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不同,课型也不同,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有关的步骤和内容进行调整和删减。
n
"重品读、悟写作"的四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模式核心概念解读
"重品读、悟写作"的全名是:引导学生学会品读课文并体会和感悟文章的写作方法的教学。
我们一直都在倡导把教语文变成教课程,在我的理解里每一节语文课都不要停留在仅仅教授一篇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更重要的是把这篇课文所体现的语文学科的东西挖掘出来,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交流或写作中学会运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学科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表达的方式,语言文字的感染力等等。
这种模式的最终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充满浓浓书香,并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写作方法。
二、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2.语文教学作为工具性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不光是口头表达的运用更高要求是书面表达的运用。
3.读写结合,读为基础,从读到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读和写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作用。
三、模式操作过程
第一课时(放手学生
1. 解读课题,质疑课题(时间大约为1-2分钟)
2. 交流前置作业的完成情况(时间大约为15-20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内容包括生字词语的掌握、课文相关背景资料的展示、课文主要内容的提炼概括、理清文章的脉络。
3. 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的汇报交流、展示(时间大约为10分钟)
注意:本节课全力放手给学生,需要在课前预习作业上狠下功夫,怎样做到合理的有效的设计作业、怎样控制好课堂,让学生能有序的、有效的进行自主合作交流是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课时(师生品读
1. 情境导入,听写字词(时间大约为3分钟)
2. 走进文本,感受文本(时间大约为20-25分钟)
这一部分是值得花费时间去处理的,大体分三步走:抓文眼、细品读,多种方法探读、激活思维,在品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这三部分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主次和时间。
(1)抓文眼、细品味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小语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比如:在《钓鱼的启示》一课中,我们就抓住了"难"字,父亲做出决定的难,儿子遵守父亲旨意的难,以及放鱼的难,反复的品读,体会人物内心的活动,以及作者为了表现"难"而进行的心理、表情的描写。让学生感悟文字的魅力。
(2)多种方法探读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中方式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里就一定要重视情境的创设,和老师语言的带动力。在讲《草原》一课时,我抓的是草原的静、动的描写。很多学生没去过草原,我就用很多静态草原图来创设静谧的氛围,引导学生读出静的感觉,转而用骏马飞驰的大量图片来引发学生情感的另一种共鸣读出动态感觉。
除了老师的引领,学生自悟自读也很重要,可以小组的方式来读出自己的感受,组内分享,全班交流。总之,读的方式有很多,让学生读透,读进去是关键。
(3)在品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我在教授《草原》这一课时,主要渗透的表达特点是老舍先生善于"精工细描、直抒胸臆、语言朴实"这三个表达特点。我出示一段文字"羊群走到哪里都会给绿色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告诉学生:"我最喜欢这个句子,让学生猜为什么?"学生会说:"这个句子是比喻句。""还不够,这只是其中一个理由。"我又把一幅图片展示出来,我又问:"我为什么要出示这幅图片呢?"学生回答:"这句话写的就是这幅图片!""对了,这就是--精工细描!老舍的文笔就像画家的画笔一样。
3. 以文引写(2-3分钟的点拨)
对于很适合续写的课文或者好的补白点我们一定要善于捕捉并以此训练学生的片段写作,适合写感悟或者随笔的课文我们会引领学生仿写。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写作的片段。"一场突入其来的地震把安静美丽的校园变成一片废墟,阿曼达和14个学生在教室的一角,正好躲过了这场浩劫……
注意:我们对于课文所引出的写作类型是不拘一格的,如:缩写课文、写读后感、仿写课文、改写课文、续写故事、仿写段落、补写空白、描写插图等等,当然如果实在不适合写作,我们也不会强制学生无病呻吟。
4. 以读引读(2分钟左右的介绍)
四、模式实践反思
1."重品读、悟写作"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是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文,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道。
2. 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品读分析,学生慢慢学会自己品味文章,会读书,爱读书。
3. 恰如其分的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从名家中学会一些很好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在自己平常的写作中。
2.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2.
①
n
n
在丰富的读中强化语感培养
多种形式体现阅读与写话的结合
n
n
②
n
模式在教研会中进一步完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中实践。
各年级的模式纵向链接,本年级的不同课型的模式提炼
n
③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