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教师口语在教学中的作用

(2014-10-27 19:34:54)
标签:

教育

教师口语是指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的工作语言。可以说,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口语有着极其重要和难以估量的作用。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口语可以说是教学的主要手段,离开了它,课堂也将无法进行下去。本文将以 谭仕政老师的观摩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例子,来具体分析,教师口语技能在课堂上的运用以及特点。

这堂课的导入语是直接开门见山的说,“说到德国,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德国人养花与众不同。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深受感动,写下一篇精美的短文”。这样就大概得向学生介绍了本篇课文的内容,“养花与众不同”那是怎样的与众不同呢?等于是设置了一个悬念,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接下来让学生齐读课文标题是说到“题目中有一对反义词,很有意思,注意读好,一齐再读课题”,做到了将新旧只是联系在一起,启发了学生,激发了思维,让学生注意到“自己”和“别人”在文中的具体表现和意义,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导入语可能单调了一些,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注意力,如果采用故事导入或者情境导入应该效果会更好。

在接下来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该老师的讲授语、提示语、举例语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运用,在讲授语中主要是运用了复述、描述、讲解和点评。首先,在初读课文之前,为学生解决了生词的困难,该老师不是直接的讲授,而是采用了齐读和抽读的方法,并说:想想,“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做个“莞尔一笑”的样子;“嫣”写的时候哪儿要特别注意?用食指写一遍。通过讲问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记得更牢,对字形的结构更加的清楚,并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予了鼓励和表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该老师没有让学生进入到文中根据情境来感知,无法形象生动的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这方面是有缺漏的。在突出文章重点,领略德国的民族风情时,该老师主要运用了提问语和提示语,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深入文章主题。比如,通过自读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并通过讲解突出二、三自然段是重点,接下来老师又提示说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画上直线;哪些语句具体在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画上虚线。这是一种解释性提示语。并且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语速缓慢,有节奏,让学生能有一定的时间来消化,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示学生“把话说完整”及时地纠正学生,并进行了必要的复述和点评。在这段教学中,该老师采用的是阅读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德国民族风情,并通过反复地诵读和强调来感知“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看别人的花”两个层次的意义。

为了从讲解文章内容到词语,该老师在学生齐读后,说了一句很有诗意充满感情的过渡句,非常符合小学生情感认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情动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景色真美呀,这段文字也很美!同学们再默读这两句,看看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老师进行了有感情的泛读,让学生闭上眼,想象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是什么样的画面,这时老师缓慢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在学生描述了她们眼中的画面后,老师给予了表扬“你的想象真丰富,语言真美丽”。并通过图片和讲解向学生展示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的样子,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以及和学生一问一答,不断的反复强调着两个词语,这种方式在小学教学中是普遍运用的也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地方。在讲解“应接不暇”这个词时,该老师说“和这个词打个招呼,读两遍”顿时就让课堂气氛变得活泼,让紧张的课堂也变得欢乐起来。然后在句子举例中,设置情境,“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过来,这也叫——”给学生进行讲解,然后在指导学生造句,并通过反复和强调向学生展示该词在不同情境中的运用,做到知识的迁徙。在了解文章内容以及关键词语后,这位老师进行了一段非常有特色的阅读教学,让学生通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通过自由读——抽读——点评(特别要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好,读慢一点,慢慢回味。)——再抽读——一起美美地读读。作者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德国。(齐读)同学们,我们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这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背)走过任何一条街——。在阅读过程中,老师也及时地给出了点评,对一些不满意的地方也委婉地说了出来,“打扰一下,打断一下”,“吸收那位同学的好处,再读一遍”,以及“你还在屋里,还没走出来,谁能走出来”等口语的运用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尊重和指引,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后学会背诵,完成了课标的要求。

为了带领学生体会文中的精神境界,老师在讲述这个难点时主要采用了讲授语和阅读教学,过渡句“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是一种启迪语,旁敲侧击,点而不破,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境界意味深长,多么值得仔细体味呀。让我们再一次从人们养花与赏花的经历中去品味这种美好的境界吧”是老师的讲解,并通过手势让学生朗读,形成一种良好地互动,在阅读中不断的反复和强调这种境界,并通过总结点评,展示上下文的联系“原来德国有如此奇丽的景色,是因为德国人都具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呀!”。对于难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的解读,是通过对季老时代背景的叙述以及启迪式提问来帮助学生理解。最后,该老师结束语是十分精炼的,带领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回顾和感知,让学生理解了内容也感悟了情感。

总体来说,这位老师讲课的语言清楚流畅,精炼朴实,也十分幽默风趣。在泛读时候语调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对于重点难点的地方也适当加重语气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问也是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特别是在朗读练习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比较善于举一反三,借助手势和眼神和学生的互动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上。在阅读教学中,也是充分运用了复述,描述加点评的口语表达,细腻生动具有感染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