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中学时代》有感
(2014-03-24 14:16:03)近日,我读了 季羡林先生的《我的中学时代》,感慨颇多。作为一名刚刚从事教学岗位的小学语文老师,季先生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种思想上的启迪,字里行间中不仅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人生,而且更让我了解了师长模范的重要性。
中学时代里,盛放的是我们每个人最好的青春时光。这些时光里,常常是大人们的殷殷期盼、恩威并施与自己的年少顽劣、不愿苦读交织在一起。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中学时代似乎也是如此。只知一味读书,难免会成为“书呆子”,只知贪玩,则必然不成气候。学习和娱乐,是每个青少年生活里必然应该具备的两方面,所谓劳逸结合。这样,当几十年后回忆往事,才不至于只剩读书的枯燥和贪玩太甚的悔恨。
季先生的这篇《我的中学时代》,从自己的初中生活谈到高中生活,对自己的中学时代生活如数家珍。“破正谊”的校长鞠思敏先生是山东教育界的老前辈,人品道德,有口皆碑;民族气节,远近传扬。他生活极为俭朴,布衣粗食,不改其乐。有一个姓杜的国文教员,年纪相当老了。由于肚子特大,同学们送他一个绰号“杜大肚子”,名字反隐而不彰了。他很有学问,对古文甚至显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季先生曾胆大妄为,写过一篇类似骈体文的作文。他用端正的蝇头小楷,把作文改了一遍,给的批语是:“欲作花样文章,非多记古典不可。”“可怜我当时只有十三四岁,读书不多,腹笥瘠薄,哪里记得多少古典!”趣味的话语,将记忆中的初中生活勾勒而出。
在山东大学附设高级中学期间,季先生遇到了一生中影响最深的两位老师。当时的山东大学校长是山东教育厅长王寿彭兼任的。王是前清的状元,著名的书法家。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这位“状元公”要表彰学生了。表彰的奖品是他手书的对联和扇面。表彰的标准是每一班的甲等第一名,平均分数达到或超过95分者,高中有6个班。可以出6个甲等第一。结果六个班平均分数超过95分的学生,只有季羡林一人,季羡林的平均分数是97分。
这次经历,消除了季先生的自卑感,他要发愤学习,保住荣誉。从大明湖的南岸来到北岸,他渡过的不是一个大明湖,而是跨越了一个人生大台阶。季先生说:“我是一条小蛇,从来没有幻想成为一条大龙,这一次表彰却改变了我的想法,自己即使不是一条大龙,也绝不是一条平庸的小蛇。王状元表彰学生可能完全出于偶然性。他万万不会想到,一个被他称为‘老弟’的15岁的大孩子,竟由于这个偶然事件而变成另一个人。我永远不会忘记王寿彭先生。”
另一位影响季先生一生的老师是国文老师董秋芳先生。他认真讲课,认真批改学生的作文。他出作文题目,非常奇特,他往往在黑板上写上四个大字:随便写来,意思就是让学生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有次,季先生写了一篇相当长的作文,是写季先生父亲死于故乡,先生回家奔丧。董老师显然很欣赏这一篇作文,在先生作文本每一页上面的空白处写了几个眉批:‘一处节奏,又一处节奏’。这正中季先生下怀,季先生说“我写文章,好坏姑且不论,我是非常重视节奏的。我的苦心孤诣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却被董先生和盘托出。我之所以五六十年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弃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恩师大德,我毕生难忘。”
读先生的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要学习季先生潜心求学和创作的经验和精神,更是为了学习先生那难得可贵的为人风格。因为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价值观念,一种品格。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先生传承了从师辈那里所获得的东西——专业知识,做人的品格,还有诲人不倦的红烛精神;而今日,先生又把这些知识和精神传给我们这一代。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精神就像一把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现在,火炬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也将像先生一样,做一名合格的传递者,传递我们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