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遇责任制
(2011-09-17 11:42: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管理案例 |
三泉中学首遇责任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启动,我校于2003年学年以来,在育人行动计划和全面育人工程实施中深入推行了“首遇责任制”工作计划,为学校德育注入了全新内涵,使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更加凸显。现总结如下:
一 背景分析
二 教育理念
三 内容要求
四 工作措施
“强师能”即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提高广大教师育人新技能。。
“同发展”即促进教师发展与全面育人工程在同向、思想上同心、工作上同步。
“树榜样”即学校要定时期、分阶段收集、整理首遇责任活动中的典型事例,树立正面形象和榜样人物,用榜样的无穷力量激励、同化和感染学校中的每一个人。
“重评价”即活动管理要精细化,精心评价、细心引导。
五 工作成效
1、 学生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八年级张世文老师的班里有个非常胆小,事事都畏首畏尾的学生,为了激起这个学生的自信,不管哪位教师见到她,总要千方百计地亲近她、扶持她,使她能够面对学习、应对困难。一次公开课上,张世文老师叫她读课文,可她小声说,我不想读。这时张世文老师毫不生气,表示要和她一起读,并且说,我们一起得到掌声,好吗?她点了点头。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的和音回荡在教室里,随后是如雷贯耳的师生的掌声。在首遇责任制施行的过程中没有你推我靠,没有你怨我拖,有的是老师与老师之间教育某个学生的方法探讨,有的是学生更多的信赖、理解,老师和学生一同得到了发展。
不同的教育方法,收效肯定会不同。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和缺点,只是一味的批评,是用“恨铁不成钢”的姿态面对的。这种“好心”的排斥性教育方法换来的往往是学生的负面效应,甚至是对立的情绪。我们推行首遇责任制,不回避教育的批评功能,只是要求教师要有人师的胸襟,要在宽容中感化,矫正中同化,要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艺术来扭转学生的心态,让他体会到关心与帮助。思想的转变换来的是崭新的境界。目前,我校教师也批评学生,但学生的态度却是非同寻常,他们在教师的诚心指点中,产生了悔意与感谢的念头。师生的理解多了,对立少了,友情在师生中成为了相互转换的纽带,带来了教育的良性循环。
九年级的学生是初中的最后一个阶段,学习压力大,思想波动明显,常对教师们的说理教育不屑一顾,有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对老师产生不敬态度。针对此种情况,年级组长杨超老师召集本年级教师,共同商讨如何处理学生的“不敬”问题。通过商讨,最后达成共识,处理好学生的不敬应注意:第一、在事件发生时,宜冷不宜热。即以理智战胜感情,冷静处理;第二、事件发生后,宜静不宜动。即不急噪、不状告,尽量避免到政教处寻求解决办法。第三、处理“不敬”事件宜深不宜浅。即深入调查,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隐情,对症下药。办公室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恪尽职守,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3、 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加强烈了
首遇责任制实施以后,由于学校教师对学生权益的保护成为了主流,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满足得到了回报,教师在维护学生权益、满足学生需求、扶持学生发展的环节中的做到了细心细致,学生把校园视作乐园,把班级视作家庭,把教师视为亲人,他们感受到了教育的幸福与温暖,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更。
七年级冯燕云的班里几位“很不起眼”的学生,其中,有的基础知识差,有的行为习惯差,有的不会学、不会想,还有一位外号叫“木头”的学生。他们如同冬天的枯枝一样,但是几位任课老师都没有放弃他们,而是与他们交朋友、谈心,为他们补习功课,教给他们方法,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经过几位教师的齐抓共管、共同激励,这些学生在学习、行为、思想品德方面都有了很明显的进步。谈起这些事,冯燕云老师说,冬天的树,需要人呵护和培养;生命旅途,需要有人引路,因此,我们不能在一个学生貌似处于冬天这种生长低谷的阶段砍树,谁能说他们不会在春天里焕发出勃勃生机呢?
学生是具有个性差异的独立体,教育现象也是方方面面。首遇责任制就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项新实践、新探索,我们将不断摸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这项制度,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