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愿为比翼鸟,比翼双飞终未成。在地愿为连理枝,连理共冢终成憾。-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分类: 读书心得 |
一个是名满天下的天才少年,一个是清新淡雅的美少女,本是男才女貌,男欢女爱,但却劳燕分飞,成为彼此心中的遗憾。在天愿为比翼鸟,比翼双飞终未成;在地愿为连理枝,连理共冢终成憾。这就是白居易和湘灵的故事。
11岁那年,白居易因躲避战乱,随母亲搬至徐州符离,结识了比自己小四岁的女孩子湘灵,两人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白居易19岁时,与湘灵正式相恋,约定好了白首一生。《邻女》一诗就是写给湘灵的定情之作。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湘灵欢快地将这首诗唱成了美丽动听的歌曲,两人依偎在大槐树下,有着说不尽的话。哪怕一个字都不说,就这么静静地等着夕阳西下,也是很美好的。但是闻听消息的白母气愤不已,因为白居易怎么说也是官宦子弟,而湘灵只是符离城外的农家之女,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这种亲事明显是不可以的。为了打消白居易的念头,母亲举家搬迁到江南投奔叔父。而湘灵知道以后追逐十余里,最后把一个木匣送给了白居易,然后转身离开,都说时间是抚平伤口最好的良药。可是三年过去了,二十三岁的白居易依然没有忘记那个叫湘灵的姑娘,甚至无心科举。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看着天空的牛郎织女星,他写下了这首《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信寄出后,迟迟也没有收到湘灵的回应,白居易是坐立难安,食之无味。于是在那个落叶萧瑟的秋天,他又写下了这首《长相思》。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皇天不负有心人,贞元十六年,二十九岁的白居易终于科举高中,衣锦还乡的白居易,以探亲的名义,带着母亲回到了符离。他再次恳求母亲成全他和湘灵的婚事。可是门户观念极强的白母是断然不允。那晚白居易辗转反侧,不知不觉中,眼泪已经打湿了枕巾,突然一阵寒风吹来,使他觉得更加的凄凉。他趁着夜色偷偷的跑去了湘灵家,看着映在窗户上湘灵的影子。白居易是百感交集,但是他并没有出声,而是在墙上提下了一首《寒闺夜》。
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积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
白居易在33岁时,被朝廷任命为校书郎,需要长期在长安居住,此时的他以为有官职在身,母亲或许不会阻拦了,可这一次白母更甚,以死相逼,生生拆散了这对鸳鸯。甚至在全家搬迁之时,不允许两人相见。至此,两人的婚姻已全然无望。分别之时白居易给湘灵留下了一首《潜别离》:
之后几年,白居易并没有开始新的恋情,仍然日夜思念湘灵,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用以派遣自己对湘灵的思念:
35岁时,白居易辞去了校书郎的职位,去做了地方县尉,一日他与友人游历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在这里他写下了被后世无限推崇的《长恨歌》,世人皆因此感叹唐玄宗与杨贵妃那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可是在白居易的心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就是写他和湘灵的。
在白居易37岁那年,在母亲以死相逼的情况下,他妥协了,娶了杨汝士的妹妹,她出身高贵,温柔贤淑。但是即使如此她也走不进白居易的内心,白居易依然难以忘记湘灵,在一个下雨的夜晚,白居易独自坐在空堂之上,思绪又回到了小时候和湘灵相处的美好时光,在回归现实后,白居易伤感不已,写下了这一首《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815年,44岁的白居易,被贬江州途中,遇到漂泊流离的湘灵父女,湘灵已40岁,但是仍然未婚,两个人抱头痛哭。本是双宿双栖比翼鸟,如今他已为人夫,往日再难追忆。江州匆匆一别后,白居易曾派人四处寻找湘灵,但始终杳无音信,这也是他们今生的最后一面。白居易最终失望的写下了“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既今欢乐事,放又成空。”
找了两个月还未找到后,白居易猜想是不是回到了老家呢,于是立马赶往符离,到了湘灵的家中时,发现门未上锁,但院子满是杂草,走进屋内虽已破败不堪,但是物件却摆放有序。白居易流着泪,伤心的写下了《重到毓村宅有感》,
欲入中门泪满襟,庭花无主两回春。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
相传后来湘灵舍身佛寺,白居易也曾拖着年迈之躯前去看望,湘灵避而不见,白居易心如死灰,写下了那首《梦旧》:
别来老大苦修道,炼得离心成死灰。平生忆念消磨尽,昨夜因何入梦来?
也许被这段感情伤的太深,从此,白居易的任何诗作都再也没有描写过这段感情,或许白居易为了排解自己的情绪,他就变成一个人,从痴情到多情,开始在府中蓄养数百家伎,但是在他心中应该是始终忘不了湘灵,74岁的白居易回到洛阳,遣散了所有家伎,面对空旷的庭院,写下了《有感》:绝弦与断丝,犹有却续时。唯有衷肠断,应无续得期。不久白居易就在洛阳逝世,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