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我有多爱你——父母之爱与孩子安全感建立的意义

标签:
猜猜我有多爱你生命体回应爱安全感 |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希望能对这份爱加以确定。尤其是孩子,他们心里总会有个声音在问“爸爸妈妈爱我吗?”“他们究竟有多爱我呢?”“我会是他们唯一所爱的人吗?”爱需要专属,确定的爱就能给人以安全感。
在《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图画书中的小兔子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小兔子认真地告诉大兔子“我好爱你”,而大兔子回应小兔子说:“我更爱你!”如此一来,小兔子确认了大兔子对自己的爱,同时还希望自己的爱能胜过大兔子。它想尽办法用各种身体动作、看得见的景物来描述自己的爱意,直到它累得在大兔子的怀中睡着了。
每次读这本绘本都让我心生感动,是因为小兔子的那份执着和真挚,也因为大兔子坚持与肯定,它没有像有些父母一样:“好了,好了,知道了,我也很爱你。”言语中充满了不屑和烦躁。
“猜猜我有多爱你。”他(小兔子)说。
大兔子说:“哦,这我可猜不出来。”
“这么多”小兔子说,他把手臂张开,开的不能再开。
http://s11/mw690/8ccfcb8egcd8ded1f1ada&690
大兔子的手臂要长得多,“我爱你有这么多。”
嗯,这真是很多,小兔子想。
相反,大兔子总能恰好地回应小兔子。这是一种深度的共情,他真切地感受到小兔子内心的不安与担忧。机智的大兔子用生动的肢体展现着爱,回应着爱。显然,他知道对一名儿童来说,父母对他的感情会是多么重要,这是他们成长中必要的养分,也是孩子建立自我欣赏的基础。
“我的手举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小兔子说。
“我的手举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大兔子说。
这可真高,小兔子想,我要是有那么长的手臂就好了。
http://s7/mw690/8ccfcb8egcd8df2e9b356&690
两只兔子的交流如游戏般活泼有趣,大兔子把小兔子抱起来,甩过自己的头顶。小兔子则上蹿下跳,使尽各种招数要向大兔子证明自己的爱。多么流畅欢快的互动呀!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小兔子感受到了快乐,大兔子同样感到愉悦。这份快乐是他们共同构建的。从小兔子的角度而言,他知道、感受到自己能给父母带来快乐,也就从内心产生了自我价值感:我是有价值的,因为我的存在对我的父母来说有价值,我的存在对他们来说不仅珍贵,而且必不可少。
当精神分析疗法帮助人们追溯到早年生活的时候,经常会在严重的慢性抑郁症发现父母与孩子感情关系层面的断裂或缺失。如果一对父母并不认为孩子对自己很重要。那么,孩子就注定以一个“没有意义”的生命体形式存活,死气沉沉。这样的低价值感又怎能感受爱、生发出爱的能力呢?
大兔子履行着父母的职责——他的回应正好满足了孩子成长阶段的需求。这使得父母的爱与“一般意义的爱”得以区分,因为他们得同时兼具完成“教育的义务”(弗朗索瓦兹•多尔多)。
在一起感到快乐还不足以描述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特征,事实上,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得经历许多变故。而家长的举动、回应正是一种示范。大兔子的示范是一种承认,承认了小兔子内心对“爱的专属”的需求。当一个孩子坚信自己“属于”自己父母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对自己父母有了归属感。父母属于自己的这种思想是孩子个性化的基础,因为他们由此才有可能呢过感到“他”作为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生命体存在,并据此确信自己拥有自己独特的身份。同时,这也免除了孩子们产生被抛弃的感觉。
对于父母而言呢?当家长对孩子同样具有这种爱的占有感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们能心安理得地当好父母这一角色了。在咨访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很多家长无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仿佛任何人都会比自己更胜任这个角色,又或者还有人比他们更懂得自己的孩子。这份无助对孩子而言是可怕的,因为他们失去了安全的依靠;而对于父母而言则是一出悲剧——他们作为父母的资格被剥夺了。
“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 说完,小兔子就闭上了眼睛。
“哦,这真是很远,”大兔子说,“非常非常的远。”
大兔子把小兔子放到用叶子铺成的床上。他低下头来,亲了亲小兔子,对他说晚安。然后他躺在小兔子的身边,微笑着轻声地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
小兔子终于能安心入眠了,对他而言这次的示爱消耗了太多的精力。然而,大兔子温暖而坚定的回应彷如宁静的星辰,安抚了他焦躁的心。或许,在今后无数个夜晚,大兔子那厚厚的爱都将在他甜蜜的梦想中重遇。
青一
2012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