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行大峡谷贤麻沟村的十一个自然村

(2019-03-19 21:55:07)
分类: 太行风光
       贤麻沟村位于石板岩乡西南侧的二崭上,距离石板岩乡约有8公里,海拔约1000米,从三亩地村东过露水河向西南上山即可到达。从鲁班壑南侧的壑嘴村向西南一直到接近山西省平顺县东寺头乡井底村,全长8公里之多,包括十一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01户,312口人,耕地总面积156亩,是个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半亩的深山区,当然现在已经退耕还林了,山上多数村庄已经搬迁,只剩下很少一部分人在山上居住了。该村由于处在太行大峡谷的南端山腰,旅游开发并没有延伸到这里。尽管这里的大部分山村立村时间不超过200年,但这里的山村保存的还比较完整,相对有更多的古朴元素。 
       先从第一个村说起吧。 
       鲁班壑南侧,第一个村是壑嘴自然村,村子很小,只有两户人家,但现在已经搬迁下山了,村周围的几亩薄地长满了长篙。在村里,我们没有见到任何人,也不知道主人搬迁到哪里去了,在东山顶上,一些旅游爱好者在上面建有一个文化旅游度假村,来来往往的游客人不断深入到这个村的山顶游览住宿。 
       记得十几年前(大约是2003年),也是这个时候,我来太行山玩时,那时,村里的两户人家的小日子正过的红火,将近中午时分,村中的五六男男女女都还在村西的地上挑水栽种红薯,忙的不亦乐乎。十四年过去了,物是人非,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面对空无一人的山村,我不禁神情怆然,悲从中来,这可能就是中国山村的命运。是的,穷走山,富走川,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国乡村城镇化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为这两户农民高兴,祝贺他们走出了大山的怀抱,祝贺他们获得了新生。 
       从壑嘴村向西南行走1公里,也是一个只有两三户人家的小村,我不知道小村的名字,小村已经没有人居住了,但房屋依旧在,可能是这户人家或者是他们的亲戚在这里建了一个大型的养殖厂,主要散养鸡,收获土鸡蛋。这觉得这是山区农民致富的一条路子。现在,农民在山下创业太不容易了,他们选择山区,实行规模养殖,况且山上有地方,有水源,空气好,牛羊鸡猪吃的都是绿色食品,只要产品对路,适应市场,都会有不错的收益。 
       再往西走,就是新梯头自然村了。新梯头自然村原名叫鲁班村,从林州城向西北天际眺望,巍峨绵亘的林虑山巅有一“U”型巨豁,形似城门倒立,状若神工凿造,因其地位显赫,形若幻景,又为险关隘口,所以,引生了多个版本的民间神话故事。相传昔日鲁班,途经林州地界,见山前干旱地裂,民心沸煮,而山后却是碧波涟漪,遂起引水拯民之念,便手抡神斧破山成豁。顷刻之间,滔滔西水顺豁东泻,成巨瀑飞流直下。山前人盼水心切,突见此景,欣喜若狂,争相面西遥望。自鲁班劈豁之后,西水连泻数载,山前村民引水灌田颇得其益,世人感其恩德,便称此豁为“鲁班豁”。后来,西水日见枯竭,该豁便成了豫晋两省的交通要冲。今豁口东侧石壁之上,尚存一巨型指痕,传说是鲁班搬山手迹。旁有一泉,水味甘甜,清澈见底,名曰“香柱”。传言为当年鲁班开豁流剩之水,喝了有“消困止渴解烦”之效,故游人至此,大都要品尝几口,以期应验。
       后来,从山下城郊乡高家庄村迁移来一支高姓人家,在鲁班自然村村头历尽艰辛,修建了一座石梯,石梯向下可达石板岩小花村,石梯向北走可达鲁班壑,然后下山,这里的人们为了纪念新修石梯的功绩,便改鲁班村为新梯头村了。 
       新梯头村在贤麻沟村和自然村中也算大村了,有16户人家,60余口人,耕地面积25亩。现在已经没有几户在山上居住了。特别是中青年人和孩子,他们都搬到山下去了,只有部分老人,他们不原意给儿女添负担,还恋恋不舍地住在山上,耕种着1亩多的薄田,这就是太行山区农村的现状。 
       走出新梯头自然村西的山谷嘴,就是东安自然村了。东安自然村原有12户人家,50余口人,耕地面积15亩。东安自然村居住比较松散,分为南中北三个地点,北边的村和中间的村比较大,南边的村最小。现在,这个村里只有3户人家在此居住了,他们绝大部分都迁到林州市姚村镇了。你若是春天来到这里,桃花梨花满坡飘香,自然美景让你拍个不够,特别是现在的一些户外婚纱摄影者也常常到这里来,为新郎和新娘拍摄一些别样的婚纱照片,为小村频添了几分喜气。
       过了东安自然村不远,就是赵家庄自然村了,这是一个只有一户人家的村庄。赵家庄自然村是一个三角形地带,它下通三亩地村;往东北则是我们刚刚走过的东安自然村,新梯头自然村,壑嘴自然村;往西南走则是前往贤马沟自然村的方向。以前总是走到这个地方要停一停,一是决定下一步往哪里去,二是坐下来和主人聊聊天,欣赏一下这户人家门口的石碾以及石板房。三是在这里填一下肚子,其实主人公老赵这几年在家中开设了一个农家乐,接待四方来客,犹其他做的土鸡蛋面条特别地道,让人吃后至今难忘。据说老赵这几年还带领驴友亲自爬四方垴等景点,也算是贤马沟村的活地图了。        从赵家庄自然村沿水泥路和西南前行,第一个自然村就是佛爷凹自然村,以前开车从这里过,基本上不停留。因为这个村已经有十几年没有人居住了,只剩下枯草旧房。据说,佛爷凹自然村原来有三户人家,10口人,4亩耕地,现在土地退耕还林,村中在这里已经种了花椒。这里以前和贤马沟是一个生产小队,门牌号也依次编为1号、2号,村边有一所小庙――佛爷庙,佛爷凹自然村由此而得名。 
       穿过佛爷凹自然村,就面就是贤麻沟自然村了。贤麻沟自然村10年前是村委会的所在地,这是原来住有18余户人家,60余口人,耕地面积40余亩,现在长住在山的也大概只有十来口人。站在南山中段的贤马沟这个谷嘴上,向东可俯看东段的太行大峡谷,向西南看则是绵延无尽的天瀑峡景区,向下看则是高家台村委会,向西北看则是仙霞谷景区。 
       关于贤麻沟村的来历,当地人说,古时候这是荒无人烟,山沟里长满了一种叫“贤麻草”的植物,据说这种植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及各种微量的磷、镁、铁、锌、锰、硅、硫、钙、钠、钻、铜和钛等元素。主治风湿性关节炎,产后抽风、小儿惊风、小儿麻痹后遗症、高血压、消化不良、大便不通等疾病。后来一位姓马的人家迁至此地后,靠卖贤麻草为生,便以贤麻沟命名为村,有人又叫做贤马沟自然村。 
       在贤麻沟自然村的村头的老杏树下,村里的一位老大娘常常来到树下的石滚子上座着,看路上来往过去的车辆。在她的身后,则是早先村委会留下的房屋,那是在一个悬崖上盖的房屋,大约有十几间,现在房门紧闭,已经没有人在这里了。 
       现在,让我们再去看一看新的村委会所在地——苇池凹自然村。沿着水泥路继续向西南前行1公里,前边就是苇池凹自然村。路西不远处的崖头上,就是村民委员会的所在地,十多年前,这里盖的是石板房,现在村里图时尚,已经将房子换成了红瓦房了。站在村委会的大院中向东观看,路东的一溜石板房,房里住着一些还没有下山的苇池凹自然村的村民。村南是一条沟壑,据说这里常年流水,凹内长满了芦苇,故而称苇池凹。水泥路到这个村就算停止了,但并不妨沿着土路继续前行。苇池凹的人口以前据说是60多口人,二十来户,但现在已经大大缩水了,在村里经常能看到的也就是十多口人吧。 
       走过苇池凹自然村,转过一个山头,前边就是小苇池凹自然村了。和苇池凹村一样,这个村坐落在村的东北坡上,是个只有近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十年前,我路过这个小山村时,村上一个老人一肩挑着担子,一手拿着手机,在和外界通话,我顿时觉得这个老人不一般,一打听,才知道人家是安钢的退休工人,在安阳有房,现在回到老家来度假了,一方面给子女种种地,另一方面享受一下农村的生活。 
       再往前走1公里,从崭边往西看,则是辉伏岩村。转过崭头,忽见一村,一问村名,叫打银岩自然村。村子原有30多户,80多口人,30多亩地,现在只剩下两三户人家,有八九口人。据说很久以前,有个打银器的匠人经常住在村下的岩石下,为这里的百姓制作银器,后来逐步有人搬迁来这里居住,人们便称作这里为打银岩自然村。在这里,我采访了在路边闲坐的两位老人和两位妇女。一位老人说,我姓张,今年已经78岁了,我有两个儿子,他们都在县里买了房子,现在就剩下我们老俩在这山沟里居住了。我经历过这个山村最兴盛的时候,也眼罢罢地看着这个山村逐步走向衰落。最兴盛的时候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还是生产小队管着,村里村外都是人,男婚女嫁都不发愁。九十年代之后,先是男人不好找对象,青年男女逐步到山下打工去了,有的干脆就在外边成亲了,女的则出嫁到外地去了。再往后来,到本世纪初,中年人也都迁往外地了,现在就剩下我们这些老年人了。听罢老人的述说,我虽然同情他们,但我还是感觉到社会的巨大进步。现在水电路都通了,极其困难的条件已经达到极大的改善,但是人们还是离开了山村,离开了生他们养他们的故乡。这不是改变条件就能解决的问题,人的群居性的,他们不仅需要衣食住行等问题的解决,而且需要精神生活的逐步提高。            走出打银岩村,再往前走1公里多地就到大牛道自然村了,这是石板岩乡最远的一个自然村,向西南再走两里地,就进入山西省平顺县东寺头乡的井底村了。我们把车停到村头的场上,沿村里村外走了一遍,其实,大牛道村原有15户人家,人多的时候有60多口人,耕地30多亩,现在村里只有三四户人家还有人居住。之所以叫大牛道自然村,是因为村中一户姓牛的人家迁到此地后,在村北开辟了一条盘旋山路而下,可到达辉伏岩村,后人为了褒扬老先生的功德,故而取名大牛道自然村。当然,现在村里已经通了小汽车,大牛道已远不能比了,但是他作为沟通山下的村庄,作为山里人走稍近路,作为旅游、驴友、写生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 
       大牛道村最美的时候我觉得是春天,小村的周围到处都是杏花、梨花,无论你在远处眺望还是你到近处欣赏,都会令你怦然心动,耳目一新。当然,秋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橙色间黄色的树叶,农民院子里挂满了金色的玉米,房顶上晒着的红色的山楂,如果你稍早一些或者稍晚一些,农家大叔会赶着羊群从山间走过,为你的画面增添活力。​
太行大峡谷贤麻沟村的十一个自然村
太行大峡谷贤麻沟村的十一个自然村
太行大峡谷贤麻沟村的十一个自然村
太行大峡谷贤麻沟村的十一个自然村
太行大峡谷贤麻沟村的十一个自然村
太行大峡谷贤麻沟村的十一个自然村
太行大峡谷贤麻沟村的十一个自然村
太行大峡谷贤麻沟村的十一个自然村
太行大峡谷贤麻沟村的十一个自然村
太行大峡谷贤麻沟村的十一个自然村
太行大峡谷贤麻沟村的十一个自然村
太行大峡谷贤麻沟村的十一个自然村
太行大峡谷贤麻沟村的十一个自然村
太行大峡谷贤麻沟村的十一个自然村
太行大峡谷贤麻沟村的十一个自然村
太行大峡谷贤麻沟村的十一个自然村
太行大峡谷贤麻沟村的十一个自然村
太行大峡谷贤麻沟村的十一个自然村
太行大峡谷贤麻沟村的十一个自然村
太行大峡谷贤麻沟村的十一个自然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