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氏村 缑氏是偃师市最为古老的村落之一。 《中国姓氏大辞典》
载; 黄帝臣仓颉的分支侯冈氏之一支, 自今陕西洋县北华阳东迁中原, 居于今府店镇滑城河一带。 至夏, 被封于侯,建侯国.古代 “侯”、
“缑” 二字通假, “侯” 即 “缑”, 缑氏族是夏商时期活动在嵩岳之阴的一个小国。 至春秋,《左传》 对侯 (缑)
氏族活动在偃师南部一带仍有记载。 缑氏作为城邑 (亦称县)单独存在, 始于战国初期,洛阳分东西二周, 缑氏属西周。 至秦,
缑氏邑作为一个法定的建制县, 历西汉、 东汉、 曹魏、西晋五百多年间, 一直以故滑城为缑氏县治所, 管辖着今偃师、 巩县、
登封三地部分地方。
自晋以后, 缑氏县治便离开了故滑城, 搬迁不少地方。
北魏省缑氏入洛阳; 东魏复置缑氏县, 洛阳郡管辖洛阳、 缑氏二县。东 西魏争金墉, 洛阳郡城曾移至缑氏 (今顾县村西):
后周又白洛阳郡城中移至钩锁故垒 (今缑氏镇柏谷坞); 隋开皇四年移洛阳故郡城(即今顾县);
大业十年又移公路涧西(今大口镇引礼寨一带), 凭岸为城。唐贞观十八年省, 上元二年, 太子李弘死, 葬于恭陵, 为管理恭陵,
复置缑氏县, 据宋<太平寰宇记>载,其治所在 “今週向南近孝敬陵西置”,
此即今缑氏镇作为县治的始建时间。
至北宋景德年间 (公元 1004-1007年),
因保护永安陵的需要, 割巩、 缑、 偃三县地置永安县,
缑氏县曾一度置于今顾县镇。后于宋熙宁五年(公元1075年)省缑氏为镇入偃师后,历金、元、明、 清四朝; 近800年间,一直作为镇,
座落在今缑氏镇地方。缑氏, 初为封国, 后为县邑、 镇, 其称谓除西汉末新莽时期称 “中亭” 外, 历史上一直以缑氏称。
其治所在偃师南部, 至少迁徙过六个地方, 二千多年来从未间断, 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明代称镇设集 (月六次); 清为缑氏地方,
称镇; 民国间为乡政府所在地; 新中国成立后为历届乡、 镇政府所在地。
缑氏之名如华夏历史一样绵延不断一直沿用至今。
——腾讯·偃师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