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头》和《长恨歌》中杨贵妃故事的对比分析
(2013-12-20 11:09:58)《哀江头》是杜少陵在至德二年(756)春天所作,白居易的《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两首诗歌中都有关于杨贵妃的描写,只是《长恨歌》通篇是写杨贵妃的故事,《哀江头》则不然。
《哀江头》中关于杨贵妃的描写:“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昭阳殿里的第一美人也同车出游,随侍在皇帝身旁。车前的宫中女官带着弓箭,白马套着带嚼子的黄金马勒。翻身朝天上的云层射去,一笑之间双飞的一对鸟儿便坠落在地。杨贵妃明亮的眼睛和洁白的牙齿在哪里呢?鲜血玷污了她的游魂,再也不能归来!公元756年秋天,安禄山攻陷长安,杜甫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杜甫脱逃,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哀江头》关于杨贵妃的描写多着重于“哀”字。前面几句写杨贵妃的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盛情,后面的“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笔锋一转,将杨贵妃得宠时,即盛世之时的场景一下子衰落,前后对比,把杨贵妃和长安所见到的荒凉情景联系到一起,回想起从前的盛况,悲愤之情难以言表。在我看来,杜甫描写杨贵妃的这段,由盛转衰,意在突出统治者的心思不是去用来维护天下的太平和国家的统一,却仅仅是为了博得杨贵妃的粲然“一笑”,他们放纵的生活,却正是他们亲手种下的祸乱根苗。对于杨贵妃,给多的是“哀”字。
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一直都是引人注目的,有杜甫的“哀”,也有白居易的“恨”。杜甫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来看这场爱情悲剧,而我认为白居易更多是用爱情角度来看他们的故事。白居易用赞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眼光去描写,变现了二人对其情的忠贞和执着。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写到政治,他们的爱情客观来说是和政治密切相关的,只是白居易把重点放在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上,而杜甫更多的从政治眼光哀叹当时国破家亡的境地。不能说谁对杨玉环的观点更为正确,只能说对于历史人物的功过对错,个人有个人的观点,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