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哀江头》和《长恨歌》中杨贵妃故事的对比分析

(2013-12-20 11:09:58)

《哀江头》是杜少陵在至德二年(756)春天所作,白居易的《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6)。两首诗歌中都有关于杨贵妃的描写,只是《长恨歌》通篇是写杨贵妃的故事,《哀江头》则不然。

   说起杨贵妃,我们通常想到的必是绝代佳人,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妃形象,同时也想到了她和唐玄宗的爱情悲剧。说起他们二人的人生及爱情故事,不得不与历史事件的发展脱不了关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所以说安史之乱、马嵬驿兵变,也是杨贵妃和唐玄宗爱情故事的关键点。

《哀江头》中关于杨贵妃的描写:“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昭阳殿里的第一美人也同车出游,随侍在皇帝身旁。车前的宫中女官带着弓箭,白马套着带嚼子的黄金马勒。翻身朝天上的云层射去,一笑之间双飞的一对鸟儿便坠落在地。杨贵妃明亮的眼睛和洁白的牙齿在哪里呢?鲜血玷污了她的游魂,再也不能归来!公元756年秋天,安禄山攻陷长安,杜甫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杜甫脱逃,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哀江头》关于杨贵妃的描写多着重于“哀”字。前面几句写杨贵妃的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盛情,后面的“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笔锋一转,将杨贵妃得宠时,即盛世之时的场景一下子衰落,前后对比,把杨贵妃和长安所见到的荒凉情景联系到一起,回想起从前的盛况,悲愤之情难以言表。在我看来,杜甫描写杨贵妃的这段,由盛转衰,意在突出统治者的心思不是去用来维护天下的太平和国家的统一,却仅仅是为了博得杨贵妃的粲然一笑,他们放纵的生活,却正是他们亲手种下的祸乱根苗。对于杨贵妃,给多的是“哀”字。

   《长恨歌》是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写下的长诗。安史之乱几十年后,白居易写的这长篇叙事诗,与《哀江头》不同的是,全篇从头到尾都在写杨贵妃。前面“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下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是对他们爱情的肯定,极度的欢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但是结尾:“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虽然看得出是爱情的悲剧,但是白居易还是以乐观的态度来看待他们的结局的。

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一直都是引人注目的,有杜甫的“哀”,也有白居易的“恨”。杜甫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来看这场爱情悲剧,而我认为白居易更多是用爱情角度来看他们的故事。白居易用赞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眼光去描写,变现了二人对其情的忠贞和执着。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写到政治,他们的爱情客观来说是和政治密切相关的,只是白居易把重点放在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上,而杜甫更多的从政治眼光哀叹当时国破家亡的境地。不能说谁对杨玉环的观点更为正确,只能说对于历史人物的功过对错,个人有个人的观点,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