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沁馨
刘沁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9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第二期课例

(2019-11-12 09:42:23)
标签:

教育

     春夜喜雨》教学课例1

    延长县小学  刘沁馨

  【课例描述】

一、导入

 1、本单元所学都是诗歌,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出现过无数的诗人,他们如繁星璀璨夺目。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经说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杜”呢?对,就是杜甫。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师:杜甫的诗有着绵远悠长的意境和满腔忧国忧民的热忱,使得杜甫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号称“诗史”。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

二、初读

 1、播放多媒体课件。 2、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指名读诗。评价。3、师: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这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得到的。所以,我们还要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请大家借助注释,赏析和工具书认真地品读理解,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4、生自主理解诗句。

 

三、品析

1、 再次观看“春雨”场景课件。

师: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雨)理解“及时”:懂事、知心、善解人意。从哪儿看出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为什么说它及时呢?(知时节,播种的时节) 指导朗读此句。

2、师: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讨论:为什么用“潜”?能换成别的词吗?(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

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 引入朱自清的《春》片段。体会春雨的细小,绵密。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一层薄烟。 春雨悄悄地来,静静地走,滋润万物,默默无闻,你喜欢这样的雨吗?指导读此句。

3、现在我们来看剩下的两句,它们和这场雨有关系吗?

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指名说说看。天上乌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这时诗人在想什么呢?现在大家已经开始慢慢地走进诗人的心里去了。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当时对春雨的企盼。(安史之乱前,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与家人从此流亡生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这首诗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当时那儿发生了大旱灾。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

4、是呀,好一场及时的雨呀!下吧,下吧!多下会儿吧!把干涸的土地彻底地滋润。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读着这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什么?(图片欣赏) 这样的万紫千红,这样的娇艳欲滴,这样的花团锦簇,难道诗人仅仅想到了城里的这些美景吗?他还会想到什么?(秋天,丰收) 春天的美丽,秋天的丰收都将由这一场雨带来,你喜欢这场春雨吗?让我们一起来读:

  师:多媒体课件播放:

     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看到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想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刚刚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四、总结

 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生谈感受)杜甫同情人民,他创作的诗歌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他的诗以最普通的百姓为主角,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时代色彩,真实地反映了一段历史。了解了这些,我们就更好理解,为什么一场春雨会让杜甫如此地欣喜若狂,因为这场春雨带给诗人的是无限的希望啊,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民而喜,大家说对吗?让我们带着欣喜之情再来读这首诗。

五、拓展

课后收集杜甫的诗,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课例分析】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通过学习,学生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品读杜甫,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之情。

 

 

 

 

  《江雪》教学课例2

延长县小学  刘沁馨

  【课例描述】

   1、课前预习,我让学生说描绘冬天的词语;课中引导学生说”千()万()“的成语;教完教材中的古诗,再补充要求背诵的诗文。这样的课堂容量学生完全能够接受,而且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自如。
  2、在组织教学《江雪》一课时,我巧妙应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场景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奖赏鱼者的钓鱼情境。

3、进而引导学生:《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过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4、课上,我让学生”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只不过换了”猜一猜“这种说法,学习就不显得那么压抑和沉重了。根据注释学习古诗是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的,这样的发现比教师告诉他的,要有效。交流古诗诗句的意思,是在个体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先有自己的观点,再进行讨论交流,才有话好说,有理可辩,不至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课例分析】

本节课,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阅读更多的是主观行为,这与阅读对象的年龄、阅历、经历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江雪》这首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语文的学习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要知道: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清明》教学课例3

                        延长县小学  刘沁馨

  【课例描述】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 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行人”“断魂”: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默读古诗,学习生字   

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牧”5个生字,老师讲解“欲”字与“浴”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

   

【课例分析】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学习传统文化,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理解并背诵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古诗《清明》时,我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古诗时,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读、男女赛读,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慢慢喜欢上古诗。

通过多媒体体现场景。1、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让学生通过理解古诗内容,画出自己体会的诗句的内容,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村居》教学课例4

延长县小学  刘沁馨

  【课例描述】

    一、 多媒体,激情导入

    1.春天是一首婉转动听的歌儿,春天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儿,春天还是一首精妙绝伦的诗呢! 孩子们,来一起欣赏一幅春景画。画中有哪些景物? 

2. 孩子们这幅春景画美吗?一百多年前,有位清代诗人高鼎居住在乡村,也看到了像这幅画一样美的春景,就忍不住写下了一首诗,叫《村居》。

3. 孩子们,请你伸出右手食指和我一起书空。(教师边说边写,“村”是平舌音,乡村有一棵棵树木,一寸寸水田。居,尸字头下面居住着一个古人。)

4.看《村居》这题目你猜诗人会写什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也许可以告诉我们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我们可用扩词法来理解,“村”是(    )“居”是(    ),连起来就是(写在乡村居住时看到的春景)。

     5.认识作者: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1页,自由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读几次。 

2.生自由读课文。 

抽读:谁愿意读一读。

1:(读诗)教师适时纠正读音。 

师:读诗首先要做到字字准确、字字清楚响亮!(跟我读“长”,翘舌音)谁也想试试? 

2(读诗) 

师:这“醉”和“烟”读得真动听!这“醉”,啊!读得真陶醉!这“烟”,我好像看到了轻飘飘的感觉了。 

师:谁再来读读? 生3(读诗) 

师:小评委们来点评下。

师:评价地真好!你也来读读! 生4:(读诗) 师:读得怎么样?  生:(自由说)

师:小朋友们古诗还有自己的节奏呢!你听。

 长 \莺 飞 \二 月 天,拂 堤\ 杨 柳 \醉 春 烟。

 童\ 散 学 \归 来 早,忙 趁 \东 风\ 放 纸 鸢。 

师:你看,这有斜线的地方,应该停顿一下。你听, 师范读前一句,读出比较,生练读。 师:来,和你的同桌一起练一练! 

师:哪位同桌来试试? 生1生2:(读诗)

齐读。

师:咱们一起来。

师:恩!不错!你们这么棒,那刘老师教你几种不同的读法,竖起耳朵仔细听。(1)慢读。(我读你摇头)(2)快读。(我读你拍手) (谁来读读快节奏的) (3)前四字快,后三字慢。(我读你闭眼)

师:老师是一个人读完古诗,你们可以找同桌分着读。来,选一种你最喜欢的和同桌一起练练。

师:谁来展示一下? 生1:(读诗) 生2:(读诗) 生3:(读诗)

师:让我们学学古人的样子:一边摇头,一边读,一边想你在诗中会看到什么画面。

三、品味诗句,朗读悟情

1.理解第一二句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师配乐范读,古筝音乐。

师:孩子们,有句话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我读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时,你好像在诗中看到了什么画面?闭上眼睛,伴着音乐,静静地想一想? 

生:自由说。

师:二月天是什么意思? 生:二月份,(恩!农历二月,那是春天刚刚开始,也就是早春时节) 师:在早春时节,你看到了……

1:小草长出来了。(小草在春雨的滋润下,从松软的泥土里,悄悄地探出了脑袋儿) 

2:黄莺飞起来了。(几只欢快的黄莺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舞着、歌唱着) 师:还看到……(引导说柳树)你看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

1:轻轻摆动! 

2:跳起优美的舞蹈。(是啊!有青青的小草、欢快的黄莺陪伴, 有春风的吹拂,柳树怎能不迎风起舞。它还用自己碧绿柔长的柳枝轻轻抚摸堤岸呢。难怪诗人说:“拂堤杨柳”、“杨柳拂堤”。) 

师:我们一起做个柳枝轻轻抚摸岸边的动作好吗?(生边读诗边轻轻摆动手臂) 师:我想此时不光你的手臂在舞动,你的心也一定在舞蹈。带着这种情感再读:“拂堤杨柳醉春烟”。师:想到春天来了,乡村的田野上小草在悄悄地生长,天空中黄莺在自由自在地飞翔,他们好像都很欢畅。岸边的杨柳碧绿柔长,在春风的吹拂下温柔地抚摸堤岸。薄薄的春烟轻轻笼罩着春天的美好景物。 

师:听你们的朗读让我忍住不感叹,啊!春光„„ 

师:这如诗如画的春光真美啊!真迷人啊!真让人陶醉啊!(板书:醉) 师: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和杨柳一同陶醉吧! 配乐朗诵诗歌:男女比赛(学生评价)齐诵, 理解第三四句 

1)在这样醉人的春光里,孩子们会做些什么呢?读“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你的脑海又会有什么画面浮现?有没有不懂的?对你的同桌读一读,说一说。 

2)抽生交流

 童\ 散 学\归 来 早, 忙 趁 \东 风\ 放 纸 鸢。  

师:散学散学就是……? 生:放学。 

师:孩子们放学早早地回到了家,他们要去干什么呀? 生:放风筝。

师:从这“忙”字你感觉到孩子们……?如果是你,放学回到家,天气特别好,春光无限美,几个小伙伴说要去放风筝,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生交流(激动、急切、迫不及待、高兴、欣喜、兴奋、快乐)所以诗中的儿童放学回到家就急急忙忙地要去放风筝。他们呼喊着、嬉戏着、追逐着、欢闹着。看来也被这欢快明朗的春景陶醉了!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次。

师:哇!老师被你们声情并茂地朗读声陶醉了!               

四、合理想象,感情升华

师:你们想去放风筝吗? 生:想。 

师:好,在这多姿多彩的春天,让我们趁着温柔的东风,去放风筝,放飞快乐的心情,放飞心中的希望!(播放放风筝的图片和歌曲)

让我们更像图中的孩子一样尽情追逐,放飞梦想,快乐成长! 从图中孩子们的脸上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他们也被这五彩缤纷充满活力的春天陶醉了!(板书:醉)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这样美丽动人的春天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生答喜欢) 师:是啊!风筝一边牵着自然界的春天,一边牵着人间的春天,因为你们就是祖国的春天,祖国的希望。 

师:现在请你和我一起闭上眼睛,伴着优美的音乐,随着高飞的风筝,放飞我们的心灵,美美地,醉醉地背一次。(生练习背诗)

师:我陶醉在这美丽动人的春色中,我陶醉在你们欢乐的笑容中,我更陶醉在你们美美地朗读中。醉了,真的陶醉了!(板书:醉)

五、课外延伸,深化拓展

师:孩子们,这堂课你们表现得太棒了,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就醉在这样一个诗意的春天里,我要把另外一个诗人表现春天的古诗送给你们。它叫《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看看这首古诗写得是什么季节,和《村居》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师:我想,这诗意的春天一定也打动你了,一定也拨动了你的诗弦。把你记录下来的描写春天的好诗好句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课例分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课题村居。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景美。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从古诗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采用题目扩充法理解《村居》的含意。紧接着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如慢读、快速、快慢结合读、表演读等,形式新颖。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角色,不知不觉地融入了诗歌的整体意境。在悠扬空灵的音乐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诗中所展现的景象。学生个个文思如涌,妙笔如花,从而提高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渔歌子》教学课例5

                       延长县小学  刘沁馨

【课例描述】  

一、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营造学习氛围。 话题引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出名的一首词。说到词,我们开学的时候才学过一首,它是?(《忆江南》)(请生背诵)

    2、 咱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词,词牌名就叫做——(师板题,生齐读,指导“子”的读法)

    3、像忆江南一样,这个词牌也是这首词的题目,能表示词的内容,那么,根据这题目,你猜一猜这首词大概写了什么内容?(师相机介绍:“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就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

    二、初读,读通顺。

    1、张志和是怎样向我们描绘他的垂钓生活的呢?请大家翻开书本110页,仔细地把这首词读上两遍,注意词当中的生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自由地读吧!(生自由读)

    2、读得很专心、很投入!现在,谁来展示读一下?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生字都念准了。

3读得真不错,你能带大家读读词语吗?(出示生字:西塞山  鳜鱼  箬笠  白鹭)

(指名读,师小结指导生字:“塞”、 “蓑”、 “箬的读音,重点指导“鹭”字的书写,让学生写在书上)

    4、谁再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5、有味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西塞山前白鹭飞”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你还有没有注意到他在“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你们都听出来了,这就叫读得有板有眼。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请看,每行词的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我来读。(出示课件,师生合作朗读完词,)

    6、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词)

    7、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词,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生齐读诗歌)

    三、观赏多媒体画,体会词的意境。

    1、师加动作重复读最后一句,设问:“不须归”是什么意思?(板书)?(指名说)

    2、都下雨了,为什么还不愿回家呢?(指名说,2---3个)

    3、哦,你还从这首词中读出了美景,你真会读书!是的,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也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这样夸他,说他写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面藏着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读一读,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个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4、那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发现了哪些景物?(指名说,师板画)

    5、这幅迷人的画卷,色彩也是那么鲜艳,再去读读词,你看到了那些绚丽的色彩了吗?

    6、填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这山、这水、这白鹭、这桃花,你想填上什么呢?

         )西塞山        )桃花       )箬笠和蓑衣

   流水(         鳜鱼(        白鹭(    

      )斜风          )细雨

    7、谁能把这首词中省略的词句补充出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吗?

8、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丰富的色彩,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塞山走进那个让张志和流连忘返的白鹭谷吧!(配乐 寂静山林)能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吗?

9、这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就汇成了《渔歌子》里这样的句子—— (出示句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你能用朗读为我们展示这份美吗?先自个练练

10、同学们,这仅仅是一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静止不动的画吗?

11、这让你感到是一幅动的画,来,闭上眼睛,让我们静静地走进这幅迷人的画卷,想象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下,或是徜徉于流水两岸,……(播放音乐,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12、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白鹭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柔和的春风中,花瓣带着晶莹的水珠飘落水中 (诵读整首词。)

     【课例分析】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词中的意趣。 渔翁是中国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他们以山为伴,与水为邻,淡泊的情怀、超逸的品格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样的境界令人神往。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意境和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三种层次的朗读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情境。“读通”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读懂”时要学生读出词中蕴涵的景物;“读好”时让学生配上了优美的音乐读出词人的情感。这样循序渐进的层次安排,让学生在理解、深入品悟的基础上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既让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独特感悟发挥得淋漓尽致,又使学生学到了诗词学习的重要方法。

    让学生整体感知词句的美感后,最后再次介绍张志和,并且非常自然地引出张志和的哥哥写的一首诗《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根据词牌的特点,师读哥哥写的词,让学生对照《渔歌子》和答,进一步体会诗人悠闲自得、陶醉山水间“不须归”的情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最后播放了这首词的配乐歌曲,让学生跟唱进一步体会整首词描写的意境,并熟记了这首词

 

所见教学课例6

延长县小学     刘沁馨

 【课例描述】

、多媒体课件导入

1、“蝉声”,问:这是什么声音?识“蝉”字(虫字旁)

2、你知道,在什么季节能听到蝉叫声吗?(蝉的寿命很短,只有在夏天才能听到他的鸣叫声,所以当人们听到蝉的叫声时,就知道夏天来了。)

3、 引:在13课,我们就会学习到两首关于夏天的古诗,齐读课题

4、引:在夏季里的一天,清代诗人袁枚悠闲地来到郊外散步,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袁枚的这首小诗告诉了我们他所看到的事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齐读课题

5、“所”(平舌音),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字吗?老师觉得这个字有点难,于是我拿起照相机,到处去找他,大家看——(看PPT)这个“所”字真是“无所不在”,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在我们的身边就能认识到很多字。

  二、        识字、正音(略)

三、        解诗意、悟诗情

1引:到底袁枚听到、看到了什么呢?现在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走进树林看看吧。

2展示多媒体图画,解示意

(图1)牧童在哪里干什么?(板书)

(图2)师引读:,你们听(听歌)联系上一行古诗,说说:牧童一边……一边……他唱得怎么样?(看图、听歌、读诗)朗读诗句,感悟(快乐、声音响亮)指导读“振”(板书)(诗人袁枚也被这快乐、嘹亮的歌声所感染,不禁吟诵到——)

(图3)这时,他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看看他的表情,他在想什么?(采访牧童)(板书)

(图4)于是,他怎么做?(板书)范读,指导读(把声音放轻,别吓着了蝉)“忽然”说明动作怎样?指导读(读得快点,说明动作快)

3、请你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诗中的故事

4、 引:诗人袁枚看到了这个小牧童的一举一动,觉得特别可爱可亲,于是,不禁吟出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也来扮演一下袁枚,看着小牧童,吟吟诗吧——

5、引:这一连串的动作,让我们仿佛觉得小牧童就在眼前,你能看着板书把古诗背下来吗?

 总结:今天,我们跟随着诗人袁枚的脚步,来到树林,认识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下节课,老师会带大家到小池边,看看那里的夏天有着怎样的美景。

  【课例分析】

   这节课的亮点在识字教学环节,我在这节课运用了分散识字的方式,一开篇就通过听蝉声认识了“蝉”字,在学习题目的时候认识“所”字,之后再集中认识“牧”“立”“捕”“闭”。这样的方式把识字的难点分散学习,学生掌握得很轻松。在识字方法方面,我运用了听音法,生活识字法,字源法,并让学生自己说说识字方法,学生对这些生字的学习兴趣很浓,课堂效果很好。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一首《山上的孩子》和四幅图画,给孩子们创设了很好的情景,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到了夏天的森林。在试教的时候,老师们反映孩子们说得太多,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特意注意了朗读的指导和次数,少说多读,并转换不同的朗读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最后的写字环节在观察字形和结构方面,由于平时在课堂上的训练,孩子们已经能很快抓住关键笔画,只是在评价的环节落实的不够好,由于时间不够,在评价的环节太仓促,草草收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