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书馆要慎收捐书

(2011-10-08 11:08:53)
标签:

吴晞

论著

图书馆报

捐赠图书

分类: 发表论文

《图书馆报》9月23日A02 版发表了特约评论员一文的社评《图书馆要善待捐书》(http://a.xhsmb.com/html/2011-09/23/node_3.htm,以下简称“文文”)。我于此却要唱个反调,呼吁:图书馆要少收、慎收捐赠的图书。

作为一个具有文献收藏、保存、传承职能的正规图书馆,所接收的社会性文献捐赠,其类型主要有三:

一是善本、珍本、孤本及其它稀见文献,属正常渠道无法获得的,一般多属老旧文献和非正式出版物。对于这类文献,图书馆不仅要大力争取社会捐赠,甚至还要有偿购买。

二是作者签名赠送的图书。这类文献也属稀缺资源,尤其是本地、本校和特定团体的作者,可以彰显特藏,年代久远后尤为珍贵,图书馆理应注意收集。

三是具有学术集合价值的文献。举例讲,我原来供职北大图书馆时,就曾亲手整理过向达先生遗赠的中西交通史文献。这些文献大多不是珍善版本,但向达先生作为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大家,蒐集这些资料必有深意存焉,必有其无可取代的价值,因此要予以珍藏。许多名家大师藏书的意义也在于此。

舍此之外的捐书,图书馆就要慎之又慎了。尤其是“文文”中所说的:“家里的藏书放不下了,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再带上自己心爱的图书了,…… 就把它捐给图书馆吧!”恕我直言,这样的捐书,图书馆是无论如何也不该收、不能收,至少不能全盘皆收。其理由也主要有三:

一是任何一家图书馆都有自己的藏书建设方针,没有谁会将所有的书刊不分好歹统统照单全收。

二是图书馆理应珍惜馆藏的所有藏书,却不可能格外“善待”那些珍善本之外某些特定书刊,—— 除非束之高阁不予正常利用,而这样又违背了图书馆藏书和捐赠者的初衷。

三是图书馆藏书破损报废、剔旧下架都是正常的业务工作,甚至丢失也是不可避免的事。如果为了“善待”捐赠图书就将它们另案处理,既不应该,也做不到。

岂止是读者随意捐赠的图书,就是一些名人或机构的捐赠,图书馆也要慎重考虑,不可轻言收藏。多年前有一位香港出版商S老先生,大行善举,向全国各个公共图书馆捐赠港版图书,于是多家图书馆都专门设立了专门阅览室或专架,大大“善待”了一番。其实稍稍留心就不难看出,他捐赠的大多是滞销书,且复本众多,实在不明白这些藏书能还能发挥什么作用,除了在全社会铺天盖地大肆宣传。虽然曾与S老先生多有交往,但我仍婉言告知,对于其善举我十分赞赏,但我所供职的图书馆港台书收藏不少,还是关照其它图书馆吧。不知道现在有多少图书馆还把这些滞销无用的港版书不尴不尬地继续供奉着,反正我私下庆幸敝馆免除了安放祭台的麻烦。

当前某些出版发行商似也热衷向图书馆及其他一些机构捐书,那些连一二折都卖不出的,却要按码洋价计算,似乎做出了天文数字般的贡献,其实这些图书大都是毋需分编直接剔除即可的货色。还记得那位泪腺发达的著名“大师”,号称向四川地震灾区捐建了一座图书馆,结果出手的却都是出版社转赠的图书,捐赠额的码洋价号称高达几十万,明眼人一看就知晓是咋回事,这才闹出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诈捐”风波。

当然,读者要将自己心爱的图书捐赠给图书馆,拳拳之心,诚为可嘉,我由衷相信他们是丝毫没有“大师”那样的欺世盗名之心的。即使如此,图书馆也不应来者不拒,而是要耐心细致地讲清图书馆不能全盘接收的道理,或者协助读者将图书转送到更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否则,“文文”中一再提起的“让读者寒心”,几乎是无可避免的。

(以上所言,主要针对政府兴办的正规图书馆。一些乡村图书馆、民营图书馆、读者自发组织的互助性图书馆,均不在此列。)

 

刊载《图书馆报》2011年10月14日/A02 每周声音

http://a.xhsmb.com/html/2011-10/14/node_3.htm

署名:般 若

 

附录:

       图书馆要善待捐书

http://a.xhsmb.com/html/2011-09/23/node_3.htm

    □本报特约评论员 一文

    家里的藏书放不下了,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再带上自己心爱的图书了,怎么办?卖掉,物美却最终价廉,伤不起,太可惜;送人,往往又不舍得。剩下的一个办法,就是把它捐给图书馆吧。我想,这是大多数爱书人常有的想法。

    在图书馆的工作中,笔者就接待过多位上门主动捐书的读者。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把书往服务台上一放,说一句“把这些书捐给图书馆吧”,就匆匆离去。“请登个记吧!”“不用了,我要离开这个城市了……”一切都发生在瞬间,留下的是他们对书的热爱,对图书馆的信任。图书馆在读者的心里,是书的圣地,是书最理想的归宿。

    的确,现在很多图书馆都把社会捐书视作扩充馆藏的一种渠道,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图书馆或在自家的网站设有“图书捐赠”栏,或用海报的形式劝读者捐赠,或在醒目位置设置专门的捐书箱,这些举措说明图书馆看到了捐书的重要性。有的地方,主管图书馆的文化部门还专门出台规章,要求对捐书的行为给予奖励。图书馆如能收到“量捐”,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如能收到名人名家的图书捐赠更是足以自豪。北大信息管理系致力推动图书馆发展的王子舟教授更是主持了“中国捐书榜”专门网站,号召举网友之力,捐天下之书。从这些图书馆界的规章和图林人士的举措可见捐书是很受重视的,但这是不是等于各个图书馆实质上都处理好了读者捐的书,并对捐书者、读者都有了一个满意的交待呢?

    不久前,有位深谙捐书之苦辣的学者专门在教授高知聚集的科学网上撰文《请别把你的图书捐给图书馆》。这是一位从中国走出去的美国学者,他以自己和前辈帮助中国某高校建立并苦心经营国外图书资料专室,但最后不了了之的实例写下此文。虽然事情是特殊的,但是作者对图书馆对待捐书的分析却是入木三分。作者指出:首先,图书馆的文献收藏遵循着自己的一套规则,不是见文献就收,意外的捐赠会给图书馆文献编目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图书馆有时会不乐意。其次,很多读者捐赠的书内容陈旧,版次过时,这对图书馆来说多是重复收藏,意义不大。再次,很多图书馆对所捐图书并没有特别的热情,没有专人管理(“量捐”除外),造成捐书的流失。

    平心而论,这位学者所言非虚,确实道出了当前某些图书馆对于捐书的态度,热情高于管理,重于收集而疏于利用。一般而言,图书馆收到的捐书都会汇集到编目部门,这里的工作人员负责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给每本书编目,贴好编目标签,然后才能上架供读者阅读。这个过程,是图书馆把千千万万无序的图书文献组织成有机整体的必要手段。这道工序对读者来说是陌生的,可是对图书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这道工序,图书馆的千万本图书将变得杂乱无章,图书馆也就变成了一堆混乱书籍资料的“坟场”——大家都没法有目的、有序地查找自己需要的图书。但一般而言,馆藏中已有多本的、近乎“剔旧”的、被判定收藏意义不大的文献是很难进入编目工序的。如此一来,一些读者热心捐赠的图书就免不了会静静地躺在角落里,最后不知所踪。

    而一些细心的读者若发现自己捐赠的书没有按自己的预期出现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慢慢就会对图书馆的管理产生怀疑,也就会降低捐书的热情。图书馆没有让这些捐书妥善入藏的办法,又不能劝大家不要捐书或只捐图书馆愿意收藏的书,似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不能让读者寒心,另一方面确实因为所捐图书不符合馆藏需要而不能妥善处理。

    其实,图书馆也未必没有其他办法。比如,现在有很多图书馆设置了“图书漂流区”,用来传播源自西方的“图书漂流”理念。“图书漂流区”主要是放置读者自己愿意与人共享的私人藏书,但是目前推广得不是很好,报纸上就曾经报道广州一些市民面对图书漂流发出“你骗谁”的质疑。其实,把读者捐赠的却又不能入藏的图书送入“图书漂流区”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方面,可以了却主人的心愿,让这些书供他人阅读,继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推广了“图书漂流”的理念。当然,专家学者们如能就此讨论一番,各献妙计,则更可为图书馆解决捐赠与入藏的矛盾。

    对于捐赠者的回应,现在图书馆多采用“芳名册”给予公示,或让捐书者“享受某些特别权利”,比如借书的册数可以比普通读者多、借阅时间可以比常规时间长,等等。这些其实不是对图书捐赠者最好的回应,因为捐赠者既然捐书,就不会是冲着什么回报来的,上不上“芳名册”、享不享受这些特殊待遇都无关紧要。捐书者关心的是所捐图书最后到哪儿去了,受捐赠的图书馆对于捐书行为是什么样的态度,自己捐赠给图书馆的书是否能继续发挥作用,让更多的人借阅。图书馆从这几个方面回应,才是对捐赠者最好的告慰。其实,图书馆可以选择在过春节时,以一封贺卡的形式对每一位捐赠者表示感谢、问候,并汇报捐书的归宿,这会温暖每一位捐书者的心,也是对捐书行为最好的肯定。

    学界对图书馆如何管理和利用捐书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理论文章每年都有发表,但是惜乎在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对捐书的管理、利用却很不成熟。其实,在读者要求图书馆服务多样化、加强互动的今天,图书馆大可以捐书为契机,大力呼吁社会各界对图书馆的发展给予关注和支持。

    也许读者捐赠给图书馆的书不是最好的,但是读者热爱图书、信任图书馆的心却是不容怀疑的。他们认为图书馆就是书的最好归宿,图书馆才是爱书人的家园。所以,图书馆在细节上善待每一本捐书,才是对热爱和关心图书馆的读者的最好回应,这也是图书馆服务读者的一种别样方式。

http://a.xhsmb.com/html/2011-09/23/node_3.htm

载于《图书馆报》2011年9月2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